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 > 和平縣旅游

和平縣紅色旅游景點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陽明鎮(zhèn)先烈路城南的小山頂上。該紀念碑是為紀念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和平籍革命烈士而建造。于1957年2月動工興建,基座六棱體形,每邊長2.5米。碑臺680平方米,紀念碑建在平臺中央,山石砌成,彈頭形尖頂。紀念碑用山石砌筑,表面批蕩石米,平面六棱形,高14.6米,二級高30厘米底座,底座邊長4米,碑體底邊長2.6米,高2.8米處砌出腰檐,檐下鑲嵌碑序與烈士名單碑刻。檐上南北兩面浮塑“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余四面分別塑“壯志凌云偉大功勛,無產階級的好兒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壯烈犧牲千古流芳”。六棱臺形頂,繞紀念碑有六棱形平臺。近年來,烈士紀念碑平臺下新建了4座涼亭,鋪設了四周階梯,進行全面綠化,并對碑身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維修。2001年興建了南大門,南北兩面山下各有一座牌坊門,門內有梯級臺階直通紀念碑。1985年8月,被和平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詳細]
張覺青烈士紀念亭
  張覺青烈士紀念亭位于和平縣熱水鎮(zhèn)南湖村石圳鏡新書舍。張覺青(1906~1945),原名張錦鐘,和平縣陽明鎮(zhèn)人。1926年與黃驚白等組織“新和平青年團”,并被推選為廣東省工人代表大會代表。“新和平青年團”被取締后,被迫遠走惠州、博羅等地。1931年冬被捕入獄,獲釋后回鄉(xiāng)協(xié)助羅響創(chuàng)辦東華小學。1938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支部書記、縣委組織部長。1940年春,調到博羅縣從事情報工作。1945年10月,隨東縱三支隊挺進九連山開辟游擊根據(jù)地,負責青州、熱水、大湖、忠信等地區(qū)的情報和黨組織工作。1945年12月中旬,由青州趕往熱水向總部傳送情報,在途經(jīng)熱水下徑村時,與國民黨軍相遇。由于特務告密,張覺青不幸被捕。于12月30日被殺害,時年39歲。該紀念亭始建于2003年,占地218平方米,建筑面積57.5平方米。鋼筋水泥結構,六角涼亭式,六根水泥圓柱支撐琉璃瓦面,六角攢尖頂,上復黃色琉璃瓦,頂飾……[詳細]
連和縣人民政府舊址
  連和縣人民政府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zhèn)山塘村。1947年3月中旬,中共九連工委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到九連地區(qū)傳達香港分局關于形勢任務和恢復武裝斗爭的指示后,部隊戰(zhàn)斗力不斷增強,解放區(qū)、游擊區(qū)不斷擴大。和西、和東縣委按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xiāng)、村人民政權。1949年1月1日,連和縣人民政府在青州山塘成立。上屬九連地委領導,下轄和西地區(qū)及連平忠信、上坪、大湖及惠化等鄉(xiāng)鎮(zhèn)?h長駱維強,副縣長鄧基、黃志猷,秘書徐梓材,財政科長葉吉祥,民政科長羅寶萱,文教科長曾憲章,軍事科長賴書德。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劉氏祠堂內,至和平縣城解放,才搬遷至和平縣政府現(xiàn)辦公所在地。該舊址是當?shù)貏⑿侦籼,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積1024平方米,總面寬9.5米,總進深29米。土木磚瓦結構,坐東向西,硬山頂,灰瓦面。該房屋原是泥磚墻,2011年由市、縣政府出資作了維修,改為紅磚墻,懸山頂。1983年12月……[詳細]
九連山游擊隊總部舊址
  九連山游擊隊總部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zhèn)永豐村齋公背。1947年3月,中共九連工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建立九連游擊根據(jù)地,組織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后開辟新的游擊區(qū)。接著,九連山游擊隊總部成立,總部設在青州齋公背,嚴尚民任書記,魏南金、鐘俊賢、曾志云為委員,下轄“連和、和東、河東、河西”四個分工委。總部成立后,游擊隊與青州人民一起,開展革命斗爭,抗擊國民黨的掃蕩,為最后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齋公背,始建于民國初期,當?shù)刭囆辗课,坐北向南?偯鎸?6米,總進深34米,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五橫布局,高二層。磚木石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泥磚墻,屋內搪石灰,屋外不批搪。正面一排三門,正中為上、中、下三廳。三廳都有過道廊通往橫屋。門前有前院,兩側各有一排房屋。目前,仍居住著部分農戶,保護基本完好。該舊址還包括鄰近的劉屋、朱屋二個駐點。2012年1月,編入和平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詳細]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小延安)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位于和平縣古寨鎮(zhèn)河東村嶂下。1947年3月中旬,九連工委領導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來到九連地區(qū),組織恢復武裝斗爭。1948年,按照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xiāng)、村人民政權。同年,和東縣行政委員會在古寨嶂下成立,主席林鏡秋,上屬九連工委領導,下轄和東及川北地區(qū)。委員會成立后,對支援部隊及發(fā)動群眾參與革命活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房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積245平方米,總面寬六間17米,總深三進13.5米。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石灰夯筑墻腳,泥磚墻,青磚鋪地。三進六間布局,東側加砌一間伸手廊。正面一排二門,木門框,正門在西邊,進門有天井與上廳,東南角建有二層高角樓。在大門兩側還保留有當年國民黨圍剿時書寫的墨字標語“打倒奸匪林鏡秋”,“活捉林鏡秋,政府賞谷五百石”。2010年1月,被和平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聚史鄉(xiāng)革命烈士紀念碑
  聚史鄉(xiāng)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彭寨鎮(zhèn)聚史村聚史小學南邊的和尚山上。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聚史地區(qū)共有11位革命烈士犧牲。為了告慰烈士英靈,弘揚革命傳統(tǒng),建國初期中共聚史鄉(xiāng)黨支部、聚史鄉(xiāng)政府,在聚史小學右側和尚山上,修筑了“聚史革命烈士紀念碑”。原和東區(qū)委書記梁錫祥,為革命烈士紀念碑撰寫碑文。該紀念碑始建于1984年,1986年12月重修并擴建。磚石砌筑,表面批搪石米,三級方塔形,底邊1.5米,高5米,北面陰刻“聚史鄉(xiāng)革命烈士紀念碑”,南面陰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落款是“中共聚史鄉(xiāng)黨支部、聚史鄉(xiāng)人民政府”。北面二級塔身中嵌花崗巖石碑刻,鐫刻紀念碑序。南面碑刻鐫刻烈士芳名,依次是:黃樹端、梁權民、黃炳榮、黃時揚、黃佛光、黃東全、曾觀妹、曾錦鐘共九位。塔四周建有六角形實墻欄桿。2012年1月,被和平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熱水革命烈士紀念碑
  熱水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熱水鎮(zhèn)鎮(zhèn)府背后的山崗上。1963年,熱水人民公社為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的熱水籍革命烈士,建立了該紀念碑。該紀念碑是方塔形,磚石砌筑,表面批搪石灰,尖頂,邊長1.84米,高9米,2米高處灰塑腰檐,檐下四面嵌花崗巖石碑刻,南面碑刻鐫刻紀念碑志,西面鐫刻烈士芳名,東、北兩面無字。檐上四面浮塑“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四周砌有八角形欄桿。2010年1月,被和平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
  廣東和平十九路軍紀念碑是中國第一座抗日紀念碑。當年淞滬抗戰(zhàn)廣東和平籍將士共有48人戰(zhàn)死沙場;翌年和平縣老百姓自發(fā)捐款,買下東山嶺的一個小山頭,修建烈士紀念碑,成為全國第一座建成的抗日紀念碑。廣州的十九路軍紀念碑全國聞名,但有人可能不知道廣東省還有一座紀念十九路軍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的淞滬抗戰(zhàn)和平籍烈士紀念碑。在這座全國最早建立卻默默無聞的抗日紀念碑前,十九路軍和平籍將士的后人,常常到這里紀念他們?yōu)閲柢|的先人。他們認為,不僅僅是在清明節(jié),在“一二八”、“九一八”、“七七”等與抗戰(zhàn)有關的特殊日子,在這銘刻抗戰(zhàn)英雄事跡的紀念碑前,都應該有人來獻花紀念。和平縣淞滬抗戰(zhàn)和平籍烈士紀念碑位于縣城東山嶺南坡的一個小山崗上。這座紀念碑銘記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襲上海閘北十九路軍防地。十九路軍第六十師第三團團長黃漢廷受命率領幾乎是由和平籍子弟組成的隊伍,赴前線支援。2月19……[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