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長門炮臺長門炮臺位于連江縣官頭鎮(zhèn)境內、閩江口北岸、長門山巔,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由民族英雄林則徐親自選址和設計建造,后經光緒八年擴建而成,清政府曾在這里設立長門提督。據史料記載,長門炮臺建設年限還早于廈門胡里山炮臺。炮臺整體建筑氣勢十分雄偉,外觀呈圓柱形構造,營壘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長九十丈,占地近50畝。長門炮臺作為閩江口第一道防線,曾在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zhàn)中寫下光輝的一頁,給侵略者……[詳細]
  水西林建筑群位于閩侯縣南嶼鎮(zhèn)南旗村水西林街,年代為明、清。簡介:由明代進士林春澤宅,其長子明進士林應亮宅,次子林應憲宅,長孫林如楚宅及其后裔宅、旗峰林公祠等6處建筑組成,坐西向東,臨街排開,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林春澤宅前后二進,面闊五間,計有歇山頂八字墻門樓和左右倒座、正座、后座、后花園等;林應憲宅單進,面闊三間;林應亮宅前后三進,面闊五間;林如楚宅單進,面闊三間;林如楚后裔宅單進,面闊五……[詳細]
  坂頭花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楊源鄉(xiāng)坂頭村蟠溪上。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清康熙、道光年間二次重修,咸豐三年(1853年)重建,民國元年(1911年)毀于火,民國3年重建。1982年重修。為樓閣式石拱木構單孔風雨廊橋,凈跨12.2米,13開間,面寬8米,高16米,南北走向,橋長40米。中央主樓三層翹檐,南北偏樓二層翹檐,每翹檐掛風鈴,現尚存九個。橋柱6排80根,橋柱及梁枋上有楹聯(lián)3……[詳細]
  定風寺位于政和縣澄源鄉(xiāng)北斗村,年代為清、民國。簡介: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現存的三寶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后堂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彌勒殿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觀音殿建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39.18平方米,三進合院式建筑,中軸線上從前往后依次為山門亭、彌勒殿、三寶殿、后堂、觀音殿。彌勒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兩邊廂房上建有八角形拱頂鐘……[詳細]
  婆羅門佛塔一座坐落在廈門市同安區(qū)大同鎮(zhèn)大輪山梵天寺內的鐘樓北側,一座在梅山寺,照片所示為梅山寺婆羅門佛塔,原在同安區(qū)西安橋頭,為西安橋的附屬建筑物,放又名西安橋塔。據《同安縣志》記載,北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年-1094年)同安縣人許宜、釋宗定建西安橋,并鎮(zhèn)以石塔4座,橋頭橋尾各兩座。1957年根據鄭振鐸建議,遷至現址保護,現存3座(1座殘缺)。佛塔為石構實心,高4.68米,3層方形,塔座及塔身……[詳細]
  石獅城隍廟石獅城隍廟相傳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二年)。清朝康熙乾隆及光緒年間,均有修葺和擴建。民國十二年,石獅地方官紳、巨商及華僑捐款擴建,成為現在的規(guī)模。據傳石獅城隍公威靈顯赫,民間有何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請城隍公去坐鎮(zhèn),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如每年初四,石獅城隍為善信指點迷津、逢兇化吉,讓石獅人平安,生意興隆。給石獅帶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石獅城隍的影響力不但啟遍及閩南,而且遠至臺灣和……[詳細]
  廬豐藍氏家廟位于上杭縣廬豐畬族鄉(xiāng)豐濟村青頭坪自然村,年代為清。簡介:又稱東山祠,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東南朝西北,占地2968平方米,建筑面積959平方米,由主堂、東橫屋、西橫屋、院門、禾坪、化胎等部分組成。中軸線自西北向東南依次為門樓、下堂、天井及兩廊、上堂。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樓中間石刻“恩榮”二字,下刻“藍氏家廟”,大門左右兩側配置石獅、石鼓各一對。上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廳……[詳細]
  將樂擂茶具窯址群位于將樂縣古鏞鎮(zhèn)勝利村五馬山窯址、將樂縣古鏞鎮(zhèn)玉華村廖厝山遺址、將樂縣古鏞鎮(zhèn)玉華村橫窠崠窯址、將樂縣安仁鄉(xiāng)武宿村良坊自然村良坊窯址,年代為五代—現代。簡介:由五馬山窯址、廖厝山窯址、橫窠崠窯址和良坊窯址等四處窯址組成,從五代北宋初、經明代、清代至現代,以燒制有擂茶的主要器具——擂缽等。其中,五馬山窯以燒制青瓷器為主兼燒陶器,廖厝山窯址、橫窠崠窯址和良坊窯址為專門燒造陶器的窯址。窯址……[詳細]
  鎮(zhèn)安橋位于浦城縣臨江鎮(zhèn)本街,時代為清光緒。該橋位于浦城縣臨江鎮(zhèn)壓本街,橫跨臨江溪,連接水西村與水東村。橋四墩三孔,全長70.45米,寬3.6米,高6米。東西登橋引道各5米,石階各21級,旁立石護欄。橋墩大方石砌成。寬3米,長9.9米,每墩迎水面有大型神鳥石雕。墩上用圓木井字形平鋪疊澀出挑,再平放巨木為梁。橋面木質,上覆廊屋,廊屋單開間,立柱46支,懸山頂,單檐兩披水,檐下附風雨板,兩側翼設欄桿,置……[詳細]
  城內林氏宗祠位于仙游縣城內濟川巷31號,年代為清。簡介: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闊39.72米,通進深36.06米,建筑面積1432.3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前廳,天井、左右廡廊、正廳、左右護厝。前廳面闊五間,進深十五檁,懸山頂,抬梁穿斗式木結構;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十八檁,懸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整棟建筑的木柱、梁、枋用材碩大。兩邊護厝均面闊八間,各設……[詳細]
  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為泉州知州鄒應龍以來泉的外國商人資金建成。橋呈東西走向,原結構基礎采用全河床拋填塊石和條石,橋墩為干砌條石,上部結構為石梁,兩側有扶欄,花崗巖梁橋,長約150余丈,寬1.4丈,橋墩31個。造橋時,泉州古城南門——徳濟門內有奉祀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原名順濟宮,順濟橋因此而得名。順濟橋建成后歷代多有修繕,現僅存部分橋面和橋墩11個,其中西側殘留6個橋墩及連續(xù)的橋面,東側殘……[詳細]
  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位于平和縣五寨鄉(xiāng)埔坪村,年代為清。簡介:由花磚宗祠、林氏大宗、龍頭宗祠和綏豐宗祠組成。宗祠分前后兩排排列,前排為綏豐宗祠,后排由東往西依次為花磚宗祠、龍頭宗祠、林氏大宗。其中林氏大宗始建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以后陸續(xù)建設其他三座宗祠,占地面積1292.22平方米,建筑面積829.18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偏東,均為兩落一進合院,懸山頂。清光緒十九年(1893),臺灣……[詳細]
  云門寺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雙池巷。宋德祐元年(1275)始建,元大德九年(1305)增建,明萬歷九年(1581)、三十六年(1608)修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1987年修復。是莆田明末清初抗清斗爭據點之一。吳門人寺僧佺修,托跡于此,暗中與邑人余、黃擔等人進行抗清活動。寺坐西向東,通面闊30米,通進深116米,占地面積3480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山門、天王殿、拜亭、……[詳細]
  赤石宮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莊邊鎮(zhèn)尚書橋村新村自然村,年代為清。簡介:始建于宋代,現存建筑為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坐西朝東(偏南),面闊五間15.9米,進深17米,占地面積270.3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山門、天井、左右廊廡和正殿組成。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三柱7檁帶前廊,后檐石柱浮雕八仙人物。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9檁,前檐立園雕盤龍雙石柱。柁墩、雀替浮雕牡丹等花卉,基本完整保存清代建筑風格![詳細]
  螺洲天后宮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兩次修繕,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臨烏龍江,由門樓、天井、大殿、后院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結構,雙坡頂,兩側設封火墻。門樓為牌樓式木構架,門前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樓為牌樓式木構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