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天水市 > 甘谷縣旅游

甘谷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蔡家寺在甘肅甘谷縣東北渭水峪火車站(隴海線)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級臺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達山頂。據(jù)清乾隆《伏羌縣志》(甘谷舊名伏羌)記載,寺廟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時有村,縣志語焉不詳,實難詳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顧名思義,村人大率當為蔡姓,就像河對岸斜對的蔣家寺村,其村民多為蔣姓一樣,……[詳細]
  從甘谷縣城沿316國道向西行,華蓋寺石窟位于甘谷縣城西10里,渭河南岸的二十鋪村東頭。因山頂綠草如茵,恰似一頂紅教僧帽,戴在狀如圓柱的紅色懸崖之上,故當?shù)厝私兴?帽頂。又因山勢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紅縵綠頂?shù)娜A蓋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參差錯落,狀如蜂房故稱華蓋洞。山下原有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鐵瓦,人稱鐵瓦寺。該寺于20世紀60年代開通定(西……[詳細]
  文廟位于縣城南街,始建于元代至元丁亥年,西域人魯克得禮任縣令,得議集資修建文廟,戊子年春動工,已丑年冬落成。明代弘治年間,知縣周書又遷到城北,明嘉靖末年,縣令王調(diào)元又遷到東街,萬歷辛卯,縣令封嘉誥又遷到渭北山麓,天啟丁卯年縣令趙守成又遷到城外面還建有名官祠、鄉(xiāng)賢祠、忠孝祠。此處有有戟門、泮池,欞星門、義路、禮門等附屬建筑。戟門是指宮門,文廟又是學宮,泮池則是學宮前的水池,狀為半朋形。所謂欞星(天田……[詳細]
  貫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大石鎮(zhèn)貫寺村,清至民國家祠建筑。占地面積495平方米,建筑面積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東西廂房、牌坊門構(gòu)成。堂屋三開間,單坡硬山頂;東西廂房均三開間,單坡硬山頂;明間為單檐雙坡歇山頂大門樓,兩側(cè)次間為單檐雙坡歇山頂小門樓,大小樓之間有四座相連的單檐雙坡懸山頂小夾樓,通寬13米;牌坊門樓為仿木構(gòu)建筑磚雕砌筑,除雕出結(jié)構(gòu)外,還有二十四孝圖、八仙、……[詳細]
  灰地兒遺址位于甘谷縣新興鎮(zhèn)頭甲村西北1公里。屬馬家窯文化。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發(fā)掘,出土有平行帶紋平底瓶、葉紋彩陶壺、同心圓紋白彩盆、泥質(zhì)紅陶素面缽、斂口碗、卷沿盆、侈口細頸瓶、罐、杯及泥質(zhì)陶屋模型、灰陶壺、罐,還有石刀、石斧等生產(chǎn)工具。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內(nèi)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渭水峪遺址位于甘谷縣渭陽鄉(xiāng)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處廟底溝類型與馬家窯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弧線三角紋、弦紋、寬帶紋彩陶盆、缽殘片等。另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zhì)紅陶罐、缽殘片和漩渦紋彩陶盆殘片及石刀、石斧、石彈丸。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相互關(guān)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禮辛鎮(zhèn)遺址位于甘谷縣禮辛鎮(zhèn)禮辛村南1公里。屬馬家窯類型。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平行條紋彩陶盆、草葉紋彩陶瓶、弧線三角紋、平行線紋、鋸齒紋彩陶片及泥質(zhì)、夾砂紅陶罐及石刀,并有石斧、骨針、玉璜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內(nèi)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平道地遺址位于天水市甘谷縣白家灣鄉(xiāng)梁家莊,遺址北至大墳區(qū),南至華溝,東起小沙溝,西至平道地,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約8.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標本有馬家窯類型的旋紋紅陶片、齊家文化的繩紋夾砂灰陶片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