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連云港市 > 連云區(qū)旅游

連云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由高晉卿等三個太監(jiān)出資在東磊圍屏山前興建延福觀。從此東磊便成為云臺山一帶道教的主要基地,三四百年間香火旺盛,甚至連圍屏山也賦予了一個道教的名稱——鐘鼎,山上所有的景點都染有濃重的道教色彩。由于延福觀緊靠圍屏山,地勢險要,又隱蔽于綠色叢林之中,躲過了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成為云臺山中唯一免遭此劫的廟宇。然而“文革”后期拆毀了保存完好的大殿和玉蘭山房,其余設(shè)施也全部流散或破壞,……[詳細]
  田橫崗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中云街道辦事處金蘇村云龍澗風(fēng)景區(qū)。田橫(?-前202),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曾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后,率部眾500余人逃居海島,后被迫皆自盡。據(jù)唐《元和郡縣圖志》、《通典》及宋《太平寰宇記》等記載,田橫崗在東海縣東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獨秀,三面壁立,俯臨深壑,唯有東隅可近人行,壘石為城,即田橫所處營地。現(xiàn)存田橫崗分為左、中、右、前四營寨……[詳細]
  連云港抗日防御遺跡(1938-1939年)連云港抗日防御遺跡包括大龍頂、圍屏山、錦屏山、丫髻山、猴嘴山、朝陽西山、東陬山、仙姑嶺等處。大龍頂是連云港市云臺山大桅尖東側(cè)的一個山頭,為黃窩山最高峰,因其峰頂有塊巖石形似龍頭,故名。根據(jù)地方文獻的記載,此處遺址為1938年至1939年,國民黨守軍為抵御日本海軍對連云港的進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共兩處。第一處在大龍頂西側(cè)主峰,此處工事呈環(huán)形,依山勢而建,壕溝……[詳細]
  樂壽山莊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墟溝街道北固山下海濱公園,--出資興建。--(1876-1942),字峻青,河北寧河縣人,原為軍閥張勛屬下分統(tǒng)(旅長)、海州鎮(zhèn)守使,后投靠孫傳芳。北伐后,國民黨政府聘為少將參議,久居海州一帶,成為地方實力派人物。1917年,--聘請德籍工程師設(shè)計建筑樂壽山莊。有樓房一幢,71間,3層,為歐式古典建筑風(fēng)格,又仿歐式花園圈占草坪,建有荷花噴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又名“望![詳細]
  平山旗桿夾及小村旗桿夾平山旗桿夾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云山街道辦事處平山村。平山旗桿夾由南北兩塊穿孔的長石組成,片石根部埋入土中,夾間距0.61米,兩石高約2米。每石上有3孔,上下為方孔,邊長0.13-0.14米,中為圓孔,直徑0.13-0.14米。小村旗桿石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小村東北側(cè)400米處的山坡上。小村旗桿石系清代遺存,以兩根相對而立的梯形片石構(gòu)成,石間距0.6米。主石長1.62米,……[詳細]
  東磊石刻群(含漁灣石刻)(清至民國)東磊石刻群(含漁灣石刻)位于連云港市云臺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委會云臺街道東磊村、漁灣村,系清至民國時期石刻群,共有50余處石刻,刻于延福觀附近的巖壁及漁灣老龍?zhí)吨車。其中“萬壑朝宗”題刻(所屬南云臺林場)是清代題刻,刻面高0.5米,寬1.93米,大字字徑44厘米,款字字徑6厘米,字體皆為楷書;“登山觀!鳖}刻(所屬南云臺林場)系清代題刻,刻面長1.2米,寬0.6米,大……[詳細]
  張學(xué)瀚故居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朝陽街道新縣居委會。坐北朝南,現(xiàn)存二層石木結(jié)構(gòu),硬山,面寬20.4米,進深6.15米。三架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保存較完整,梁為圓梁,用料壯實,整座房屋有較明顯的民國時期建筑風(fēng)格。張學(xué)瀚(1868-1940),字百川,朝陽新縣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是1897年秀才,1900年科試貢生。他年少好學(xué),猶喜鉆研苦練,勤習(xí)書法,成就出類拔萃。中年,已立于海州著名文人之列。“每到一處,他必考其……[詳細]
  北海觀音寺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朝陽街道張莊村南山玉女峰東側(cè)炮臺頂西,花果山風(fēng)景區(qū)氣象雷達站東北側(cè)北海觀音寺遺址附近。共有“靈籟泉”石刻、“噴玉泉”石刻、“甘露水”石刻、“卓錫泉”石刻、“天錫泉”石刻、“金佛禪寺”石刻、“移我情”石刻、“曾經(jīng)滄!笔、“朐陽”石刻、“無常迅速,一心念佛”石刻、“水”石刻、“阿彌陀佛”石刻、“悟真石”石刻、“崩云”石刻、“氣象萬千”石刻等15處;另有楊廷鎮(zhèn)五言律……[詳細]
  民國陸軍司令部舊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連云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12號。由上海中興公司興建,原為建港初期辦公場所,后為國民黨連云港陸軍司令部。該建筑立于臨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臨下,實木結(jié)構(gòu)。主體建筑兩層,面寬五開間,左右對稱。東、西兩山墻建一層帶門廊坡屋,每間寬3米,門廊分別朝東北、西北向,整個建筑跨度為12.9米,東西長24.2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建筑石墻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漿勾凸縫。該建……[詳細]
  悟道庵石刻群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悟道庵舊址。有民初題刻4處,明清碑刻2通,悟道庵天然石門處有“念佛成佛”、“別有洞天”、“德云常在”振亞、許鴻賓的題刻3處,字徑40-50厘米,楷書;另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立《了空碑》一通,碑高2.4、寬0.97米、額及邊飾卷云紋,字徑4厘米。山門內(nèi)東壁嵌清順治重刊《東海悟道庵碑》一通,碑文為《東海悟道庵碑記》字徑2厘米,楷書,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海州知……[詳細]
  子午亭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虎口嶺。僧振亞,法號炎燦,宿城法起寺住持。清末民初人,早年投身行伍。后出家為僧,田產(chǎn)、莊客與地方官紳多有結(jié)交,為實力人物。1926年建子午亭,四角形,全石結(jié)構(gòu)。亭高3.8、檐邊寬3.3、柱高1.6米。柱由方、圓形塊石相間砌成,取“天方地圓”意。頂部由方塊石疊澀砌成,九層,穹窿藻井。亭頂壘一扁球形石,高38、徑52厘米,中有一圓形柱洞,徑6厘米,南向亭額題“子午亭”三字,北向亭……[詳細]
  振亞橋及題刻(1924年)振亞橋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宿城街道留云嶺村虎口嶺南坡路西側(cè)。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法起寺監(jiān)院振亞建造,全石結(jié)構(gòu),橋面為長條石鋪成,橋墩為塊石砌成。20世紀60年代前,此橋長期為山民進出宿城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新中國成立前信徒朝山進香的主要通道。振亞橋題刻,為振亞橋題名勒石。南距振亞橋約40米,北距子午亭約200米?涛拿娉瘱|南,正文隸書,款楷書。刻面寬162厘米,高55厘……[詳細]
  連云港人民影劇院舊址(1958年)連云人民影劇院舊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連云街道臨海社區(qū)云臺路南端。前身為20世紀30年代的同樂戲院,1953年改為職工劇場,1958年建成人民影劇院,1978年增加了劇場舞臺、化妝間、觀眾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838座位,劇院為木石結(jié)構(gòu),進深41.8米,寬16.9米;前廳為二層樓房,前廳進深10.8米,寬3.6米;前門廊檐進深4.8米,寬2.8米,4根廊柱直徑……[詳細]
  海峽巷朱氏民居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連云街道辦事處海峽巷6號。民國建筑,系連云港建港初期朱家自建別墅,分東、西兩宅:東宅為單體別墅,東西徑深12.1米,南北面闊16.2米;西宅為四合院,東西徑深16.6米,南北面闊19.5米,高5米,建筑總面積520平方米。整個房屋為石木結(jié)構(gòu),室內(nèi)木質(zhì)吊頂,木質(zhì)地板。該建筑對研究連云港市民國建筑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詳細]
  仙人屋一名“半半居”,又名“瓢崖洞”,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萬壽山南坡,洞內(nèi)有門,有窗,有案,佳境天成,自古就是東海勝景之一。仙人屋石刻共有四處,鐫于洞內(nèi)外的石壁上。其中“仙人屋”、“玉女窗”題刻和“仙人屋”詩,刻于“道光乙未(1835年),為兩江總督長沙陶澍題;“半半居”題勒為宿城法起寺住持裕通書。陶澍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jīng)濟學(xué)家。他于道光乙未年間巡視云臺,督辦海運,整理鹽政,仙人屋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