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461、華祖廟
華祖廟
  民國四年(1915年)《重修蒙城縣志》記載,城內華祖廟在北大街路西(現城關醫(yī)院斜對面)。華祖即華佗(?-208),漢末著名醫(yī)學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亳州市)人。精通內、外、婦、兒、針灸等各科,尤其擅長外科,創(chuàng)用“麻沸散”,給患者-后施行剖腹等手術。還創(chuàng)編“五禽戲”,教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據說曹操;肌邦^風”,華佗為他開顱治療,病情大大好轉。曹操征華佗專為自己治病,華佗不允,曹操怒,將其殺害。為了紀念華佗,各地建起華祖廟。蒙城不僅城內有,一些大的集鎮(zhèn)也有?梢酝茢喑莾鹊娜A祖廟規(guī)模應該和小澗華佗廟基本相同,也應初建于唐朝初年。解放前,城內的華祖廟已毀壞殆盡,只剩下三間廟屋,且已破爛不堪。解放后,曾進行過維修保護。文革初期,華佗像被毀,后來廟屋也成為民居。1996年,北大街仿古改造時,在原址新建華祖廟,仍為三間,面向南,東西長約十米,南北寬不足五米。下為廊柱式,廊寬約一米,兩根紅色大柱……[詳細]
天壽寺大圣塔
  時代:宋地址:安徽省宣德市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天壽寺塔初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筑,磚木結構,挑檐竄角,角懸風鈴,高31.34米。明萬歷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光緒26年(1900年)毀于火,僅存磚砌塔體。1983年10月,發(fā)現一“地宮”!暗貙m”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邊長32厘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1986年重修。復修后的大圣寶塔基本保持了原來特點,七級六面,六角飛檐,鐵鏈式塔頂,總計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青磚鋪地,各層檐角懸掛風鈴,風拂鈴搖聲聲悅耳,七級浮屠再現風光。塔內有轉梯可登頂層,鳥瞰山城風光。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異草,盆景山石,陳列室展出歷朝的文物古跡。供游人參觀。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壽寺大……[詳細]
劉孤堆遺址
  劉孤堆遺址位于蒙城縣東北板橋集鎮(zhèn)境內劉谷堆村三里橋正北500米,高出地面4米的一個大土堆,為大乘寺遺址。據傳為清代所建,現為蒙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大乘寺氣勢恢宏,雕梁畫柱,飛檐斗拱,風貌奇?zhèn)。寺院座北朝南,寺?棵龍爪古槐。前殿9間,內塑鬼判韋陀,面目猙獰,陰森怕人。后殿8間,高6米,內塑佛祖及十八羅漢,描金繪彩,祥云彩瑞,栩栩如生。偏殿耳房3間,為僧舍。中間院內有2米半高石碑一座。寺內神明靈異,十里八鄉(xiāng)善男信女,焚香膜拜,祈福還愿,香火晝夜不息,頌經繞梁不絕。大乘寺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迭經廢興,屢遭毀葺。建國后,寺院愈加蕭條零落,荒敗凋弊,被作為小學使用。文革時期,-破四舊,寺院再遭浩劫,悉數損毀。關于寺院成因,一說當年有人看到土堆不斷長大,風水大師說是火龍造山,它將給人們帶來一場劫難,破解的辦法就是在龍頭位置建一佛寺鎮(zhèn)壓。一說是當年劉金定在雙鎖山練兵時,不小心馬跑了,拖著韁繩,跑……[詳細]
湯王陵公園
  湯王陵,即商湯王墓,湯王是我國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們的尊敬,關于成湯王還有一段動人的民間傳說。據說商朝建國不久,亳州連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種辦法求雨都無濟于事。后來巫師卜一一卦,說應當人做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湯王就長嘆一聲說:“求雨是為造福百姓,怎能讓人民作犧牲呢?”過了一會兒,他斷然說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讓我來吧!”于是他選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湯王經過沐浴,剪掉頭發(fā)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臺前禱告:“天呀,我一個有罪,不要連累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個人身上,請上天對我這個罪王進行懲罰吧!苯又晌讕煍v扶著登上了一個個高高柴堆,參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圍望著賢王的身影,一個個淚如泉涌,戰(zhàn)火的時候到了,巫師們用火把,把柴堆點著了,片刻間濃煙滾滾,把湯王圍在焰火之中,說來也巧,正在這時天空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人們在歡呼中把湯王從柴堆上扶下來,送回宮中……[詳細]
野人寨抗日陣亡將士墓
  野人寨抗日陣亡將士墓位于安徽省潛山縣野寨中學校園內的椅形山上。整個墓園占地約2公頃,由忠烈祠、浩然亭、景忠廳、光岳亭、覺后亭、紀念碑等建筑組成。其中,忠烈祠為該墓的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開間,坐北朝南,東側建有碑坊。附屬建筑有東南側的浩然亭,重檐六角贊尖頂;東側的覺后亭單檐四角攢尖頂,紀念性建筑景忠廳,灰瓦紅墻,以及座落在椅形山上的由原國民黨中將白宗禧親題碑文的方形大理石紀念碑等。光岳亭已毀。在忠烈祠正面為長方形的墓冢,長約20米,寬約25米,冡內用陶罐排列有序地安葬著陣亡將士骨骸985具。墓冢前砌80級石質臺階。 這些陣亡將士為原國民黨桂系48陸軍第176師。在1939年至1974年間,該師同日本侵華軍于桐城、懷寧、潛山及湖北黃梅等地浴血奮戰(zhàn)時不幸陣亡,其中有三位團長為國捐軀。為了紀念這些忠烈們的無畏壯舉,拳拳愛國之心,1943年6月野人寨抗日陣亡將士墓在各方的倡議與支撐下如愿完成……[詳細]
三河大捷遺跡及古民居
  三河大捷遺跡及古民居位于肥西縣三河鎮(zhèn)。1858年11月(清咸豐八月十一日),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和捻軍將領張洛行聯(lián)合對清作戰(zhàn),在三河鎮(zhèn)全殲湘軍6000余人,湘軍頭目李續(xù)賓、曾國華葬身于此。史稱三河大捷。現存三河大捷遺跡有太平軍城壘、太平軍駐三河大本營等,有太平軍火炮、太平軍石雕、石刻等文件。太平軍城壘位于東街及中街,有一小對面段、供銷社段、二中段、一小校內段、醫(yī)院段、食品廠段。太平軍駐三河大本營舊址,位于三河鎮(zhèn)中街,面積約555m。在2001年完成修復后,現已對外開放。古民居位于三河鎮(zhèn)南街和西街兩片。南街古民居北起三縣橋、鵲渚游廊,南起楊振寧客居,面積約11000m,街道為青石路面長100米,寬3米,內有單位和居民計52戶,房屋總數389間,主要遺跡有三縣橋、楊振寧客居、一人巷等。西街古民居東起劉同興隆莊,西至西街的末端,長245m,寬85m,面積約20825m,路面長245……[詳細]
亳州薛閣塔
  薛閣塔又名文峰塔,位于亳州市薛閣路中段路南。清乾隆37年(1772)亳州知州鄭交泰,為興文風始建,初為五層。嘉慶17年(1812)州紳何天衢投資續(xù)建兩層,成為七級玲瓏寶塔。因塔建在明代吏部考功司朗中薛惠的家廟薛家閣附近,故當地人稱此塔為薛閣塔。塔為磚結構,樓閣式建筑造型,直椎八角形,共七層,高34.15米,底層周長23.36米,塔座為八塊大清石奠基。每層外轉角為磚砌仿木方柱,柱上是磚枋,枋上為塔檐,枋下飾磚刻斗拱、禽鳥、花卉圖案。塔內為“壁內折上式”,從第二至第六層內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龕,為供神之處。塔頂八角飛檐、翹角垂脊、風鈴叮當,筒瓦屋頂,玲瓏剔透。塔尖為鐵鑄蓮花座,座上鑄葫蘆式塔剎,直插云霄。2019年10月7日,亳州薛閣塔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西、北至薛閣小學教學樓,東至亳州三中體育場,南至薛閣塔以南2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25米。……[詳細]
468、覺寂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覺寂塔
  覺寂塔又稱三祖塔,位于天柱山鎮(zhèn)風景村三寺組內鳳形山上的三祖寺院內。始建于唐玄宗天寶乙酉年(公元758年)。宋、明兩代曾重修。據潛山縣志記載:“前河南少尹李常任舒州別駕,訪得達摩祖師三世僧璨之墓,啟真儀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俸建塔,并模塑三祖像于塔內。塔于唐肅宗乾元初年建成,到唐代宗大歷七年,經御史大夫張延嘗請額,得名覺寂塔”。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毀塔。大中初年(847年)又復建,F存塔基為唐代基座,明代塔體,宋代相輪。塔通高30米,為七層八方樓閣式磚塔。塔體外壁鑲嵌磚龕佛像數百尊。四門相對,虛實相錯。塔北有石梯可登頂。塔頂有一相輪高達1丈5尺,全以生鐵鑄成,輪分9節(jié),上為葫蘆鐵圈,下為壺形寶瓶,中間5節(jié)如輪,輪上有一個寶瓶,承輪而立。底下還有個相輪反扣于塔頂之上,大大增強了相輪的穩(wěn)定性,是藝術和建筑的巧妙結合。為了使相輪和寶塔連成一體,有力地抗擊風雪,古人還以一根斗粗……[詳細]
469、云谷寺
云谷寺
  介 紹 位于黃山風景區(qū)東部,羅漢峰和香爐峰之間,海拔890米。明萬歷間在此建擲缽禪院,崇幀時改名云谷寺。南宋右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讀書,故又名丞相源。明代文士傅嚴漫游至此,應擲缽禪僧之求,手書“云谷”二字,此后禪院改名“云谷寺”,久而久之,云谷寺就成了今天的地名了。 這一帶山巒重疊,溪谷蜿蜒,云霧吞吐。寺周群峰環(huán)繞,翠竹如海,蒼松巧石,黃杉、茶樹,處處入畫。南面入口的路旁、溪岸,石刻如林。寺前有靈錫泉,寺附近樹林中有兩株名木古樹,一為異蘿松,一為鐵杉。今寺已不存,舊址上蓋有賓館,自東路登山者在此小憩,可遠眺變幻風云奇景,品嘗黃山毛峰名茶。近年在此建登山索道。并建有“云谷山莊”賓館。 周圍松竹繁茂,千年銀杏、異蘿奇松、獅子搶球、千古石、仙人榜、靈錫泉等景和缽盂、眉毛、羅漢、香爐諸峰,以及集徽派建筑精華的云谷山莊,互為融合,構成了一個異常清幽的環(huán)境。安徽黃山市……[詳細]
470、九女墳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女墳
  九女墳位于宿州市墉橋區(qū)褚蘭鎮(zhèn)夏疃村墓山孜北坡,是一座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墓。是安徽省迄今發(fā)現規(guī)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196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室由雙甬道、橫前室、雙后室和一個耳室組成。墓門向西,墓向285度。墓室全長7米、寬4.84米。前室長3.46、寬1.93、高2.16米。耳室在前室北側,東西長1.4,南北寬1.2,高1.37米。墓門兩個,各有甬道通前室。甬道均長1.8,寬1,高1.54米。墓門寬0.9,高1.11米。墓道為斜坡式,有階,不規(guī)整,長5.55,寬2.68米。前后室均石砌疊澀頂,墓頂長方形,有青石藻井,藻井上有雕刻圖案,墓室布滿畫像石刻,前室畫像石刻最為集中。主要內容有神話故事并刻有門吏、車騎、宴飲、舞蹈、雜技、百戲、皰廚等人物以及神禽異獸。圖案構思富于變化,造型栩栩如生,線條質樸流暢。前室藻井上……[詳細]
潁上清涼寺
  古剎清涼寺因與明太祖有關而久負盛名!    清涼寺位于潁上城南17.5公里,邱家湖北坡半崗鎮(zhèn)南,寺廟占地5000平方米,周圍清溪圍繞,院內綠蔭掩映,鼎盛時建于盤龍臥虎之地、丹鳳朝陽之澤,有玉塔龍井,磚砌花墻,臺階高筑,院落深邃,現存泥金顏體楹聯(lián)一副,桐邱鳴鶴、淮渚潛龍立于主殿二旁!    清涼寺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傳說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經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熱難當,墳蠅擾人,于是自言自語“可清涼否?”言訖,頓覺清風習習,蚊蠅絕跡,乃大喜,即隨口贊日:“真清涼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傳旨重修清涼寺。憲宗又降旨令廖輔赴清涼寺重修,銘刻碑文以記之。大明成化年間,西蜀富順名僧祖云祥師,游抵清涼寺,見寺頹廢,慨然以興廢為己任,建大雄寶殿5間,天王殿山門,如來金碧爭輝,然師疾駕鶴西歸,清同治七年主持們茂林祥師又募資重修。清涼寺數百年來,高們云集,罄聲幽幽,香煙裊裊,長淮上下,聲……[詳細]
472、銅陵大士閣
銅陵大士閣
  大士閣位于大通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始建于清順治七年(1650)。相傳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千里上九華悟道-,終成地藏菩薩,曾途徑神椅山落腳休息,大士閣即為九華僧人追慕而建,此后十方僧俗朝禮九華必經此地,香火十分興旺。清光緒二十六年修《九華山志》所繪“九華山東南第一天臺勝景全圖”中,大士閣被列為九華一景,至此大士閣成為圣地迎接江浙滬及東南亞信徒的重要驛站,又被稱為“九華山頭天門”。后經抗日戰(zhàn)爭和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為破壞,大士閣及其他寺宇均遭嚴重毀損,大都已不復存在。1998年11月5日經銅陵縣人民政府批準,決定將慈林精舍遷往原大寺閣舊址重建大寺閣,并于2003年農歷七月三十日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49尊貼金佛像隆重開光。重建后的大士閣占地面積近10000m2,建筑面積3000余m2,現已建成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及觀音殿等,另有五百羅漢……[詳細]
六安文廟——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舊址
  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舊址位于六安市城關,時代為1938年。該舊址原為六安文廟,現存中、后大殿,東、西廊房?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于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宣布李宗仁為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李于翌年二月到當時的省會六安就任,組建了“第五戰(zhàn)區(qū)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后改為“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由李宗仁兼任,朱蘊山、周新民、沈于修、張勁夫、狄超白、常藩侯等負責具體工作。該委員會是一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各階層人士的代表都有。主要任務是統(tǒng)一領導抗日民眾運動,通過各種形式,組織群眾協(xié)助政府和軍隊開展全面抗戰(zhàn)。為加強對動委會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先后派了張勁夫、周新民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到各級動委會和工作團去工作。 這時動委會的實際領導權掌握在地下黨和進步人士手里,使得抗日動員運動在安徽廣泛開展起來,對于貫徹執(zhí)行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物保護六安文廟——安徽省抗日民……[詳細]
474、阜陽奎星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阜陽奎星樓
  奎星樓,位于阜陽市老城東南城墻交結處,又稱拐角樓。據傳晴日登樓可望霍山,故舊縣志又稱“望霍樓”,俗稱“三篷塔”。原為明萬歷二年(1574年)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所建敵樓。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磚結構,三層六邊形,通高9.93米,疊澀出檐,起脊翹角,結頂飾鐵制舞鳳,六角制銅制響鈴(1981年重修時改鐵制鈴)。鳳舞而有容儀,古人以為有瑞應,故頂飾具有傳統(tǒng)文化性質?菢侨龑泳,但互不貫通。一層朝南開一半圓形券門,二層一門四圓形券窗,三層南門楣額為“奎壁聯(lián)輝”!翱、“壁”、“斗”均屬二十八宿星座!翱恰笔嵌怂拗邪谆⑵咚薜氖姿,因其“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洞呵镌犯J為漢字起源也與奎星有關,說蒼頡“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稓v代名畫記》說:“奎有芒角,下主辭章”。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與文字、文章聯(lián)系在一……[詳細]
閔子騫祠及墓
  閔子騫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鎮(zhèn)閔祠村。三面環(huán)山,泉水涌流,環(huán)境幽雅。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點名勝古跡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間”。宋朝皇帝褒閔子為“畿圣”,歷代皇帝賜匾封公,文人墨客賦詩題記,其懿行美德千古傳為佳話。閔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形墓,傳說為閔子遷的兩個弟弟,墓高2米,直徑24米,總占地約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閔墓松風”素為宿州八景之一。閔祠始建于宋,現存殿宇14間,祠內存有古柏和千年銀杏。祠外有兩座碑亭,祠東公路旁還有牌坊一座,-“先賢閔子故里”。祠東南有孝泉和閔子故居。閔祠近傍還有騫山、曬書臺、洗漱溝、荷花池、蘆花坡、洗硯池等景點。這里不僅有迷人的自然風光,還有動人的傳說故事。保護范圍:現存祠堂區(qū)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