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101、六安古城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安古城墻
  年代為明清。六安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商為六國,漢屬六安國;城墻顯示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六安城墻自洪武13年建磚垣以來,因戰(zhàn)事連年而防衛(wèi)修城不止。1514年(正德9年)知州李袞修城,擴大了城池范圍,加強防御措施,政績卓著,六安名士潘銳寫有《修城記》載于史冊《六安州志》。1553年(嘉靖3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鄧向榮于北門之西辟“便儲門”取運道達舟之便。1517年(隆慶5年)知州唐可封改題“文昌門”。1579年(萬歷7年)知州揚際會為倉庫安全之計封閑便門。1581年(萬歷9年)知州李懋檜加修倉庫高墻,復開“文昌門”,在東南西北四門各建三間角樓,四馬道垣內(nèi)安裝炮臺8個,八門古銅將軍炮為防御用。1635年(崇禎8年)兵亂不斷,墻體屢遭炮轟,安廬道張亮移駐六安,命州事通判羅杰修治毀壞城墻達數(shù)年,六安的士民歸來自動幫助州里修城,知州徐潘修整了各門樓。1679年(康熙18年)知州劉克孔重……[詳細]
102、清風閣
清風閣
  清風閣位于合肥包河南岸,是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風閣園區(qū)占地33畝,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包公文化旅游區(qū)東側,東鄰包公墓園,西接包公祠,是一組集紀念、展示、游覽、休閑為一體的大型仿宋綜合性建筑群。清風閣景區(qū)主要有功德廣場、清風閣、陳列館區(qū)三個部分。功德廣場區(qū)由大門、引路燈柱、功德廣場、明月亭、魚沼飛梁幾部分組成。大門的層頂四角分別是馬、牛、羊、仙人帶路,平臺四角為四角獸。主道兩側各有三根引路燈柱,燈柱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經(jīng)過考證并符合歷史的文化氛圍。燈柱上有蓮花寶座和花瓣燈托,方形石柱,方形燈籠,四面洞開,中間安燈,頂部為四角小亭。我國許多古建筑上采用蓮花刻飾多與觀音菩薩聯(lián)系較多,而用在這里則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風長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長寬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內(nèi)置石碑一座,碑高2.3……[詳細]
103、戴震公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震公園
  戴震公園位于黃山市屯溪區(qū)中心地段,延安路與止馬路交叉口,毗鄰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園建于1982年,因為地處華山之上,因此原名華山公園,后改戴震公園。華山之上原有華山寺,后遭毀。公園因戴震得名。整個公園占地29公頃,綠化面積27.84公頃,珠塘水域面積2.6公頃。園內(nèi)有戴震雕塑、戴震紀念館、珠塘游船碼頭、戴震陳列館、夕照亭、墨香亭、石拱橋(玉帶橋)、植物園(桂花園、櫻花園、梅桃園)、徽派盆景園(翠景園)、動物園等諸多景點!盁釔劢萧~米鄉(xiāng),屯溪古鎮(zhèn)更情長。小華山下桃花水,況有茶香與墨香!边@句詩描寫的是屯溪老街的場景,其中的華山就是戴震公園所在地。公園植被以山林為主,突出植物造景,注重保護植物原生態(tài)。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微循環(huán)體系,現(xiàn)有木本植物150多種。是科研和教學的天然標本采集地,更是市民身心調(diào)劑、休閑健身的理想場所,也是登山愛好者的常去之處。據(jù)查,古時珠塘水面高出街面甚多,街……[詳細]
詩仙太白樓
  太白樓位于古鎮(zhèn)采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濃蔭蔟擁是一座金壁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筑。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騰王閣并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舊志載,始建于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tǒng)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肖太白像祭祀于樓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F(xiàn)存太白樓系光緒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資重建。新中國成立后,幾經(jīng)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高十八米,長三十四米,寬十七米,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后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后為太白祠。主樓底層為青石壘砌,二、三層系木質結構,飛檐鑲以金色……[詳細]
水東老街
  水東鎮(zhèn)始建于隋唐時代,山清水秀,古跡眾多。該鎮(zhèn)系國家級文明村鎮(zhèn)、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省最佳旅游鄉(xiāng)鎮(zhèn)和省級重點中心鎮(zhèn),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明清時期,古鎮(zhèn)水東因水陽江這條“黃金水道”而成為鼎盛的商埠碼頭,F(xiàn)存的老街街區(qū)面積約0.5平方公里,街道全長740米,寬4米。上街頭、下街頭、正街、橫街、當鋪街、網(wǎng)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縱橫交錯,形成連環(huán)街市。與徽派建筑一脈相承的水東老街,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兩側,是清一色的青磚、黛瓦、木檐、馬頭墻,與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更顯盎然古意和徽風皖韻。老街現(xiàn)存古宅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都是明清建筑,內(nèi)部架構簡潔勻稱,雕梁畫棟,別具匠心,有很高的工藝水準和研究價值。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有“大夫第”、“烏龍院”、“防火鐘樓”、“汪同發(fā)油坊”、“慶昌仁當鋪”等。老街入口處的寧東寺(又名三官殿),始建于唐代,是宣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寺廟。老街一隅佇立著的哥特式教堂……[詳細]
張四墩遺址
  張四墩遺址,即張四墩文化遺址,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qū)大橋街道三義社區(qū)境內(nèi)。遺址于1976年發(fā)現(xiàn),1978年由安慶市文管所試掘,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隊正式發(fā)掘。遺址堆積兩個文化層,一層大約從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層從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錛、石斧、石鏟、石球、石鐮、石璜、石網(wǎng)墜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網(wǎng)墜、紡輪等,以紅陶、灰陶居多,紋飾多種多樣,異彩紛呈,顯示出較高的制陶技藝。簡介張四墩遺址南距長江僅8公里,東距長江也僅15公里左右,東北部為石塘湖、官橋湖、破罡湖連片水域,并與長江相接。遺址總面積2.1萬平方米,由4個土墩以及土墩環(huán)繞的中部低地組成,平面形狀呈弧邊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圍地面2~4米。該遺址墩上的堆積較厚,而中部平地堆積極薄。專家分析,這是薛家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詳細]
心安禪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禪寺”,俗稱“六畝田”,位于佛教名山九華山東麓,是安徽省52座重點保護寺廟之一。它南鄰黃山太平湖,東望銅陵長江大橋,北接318國道,距青陽縣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處海拔800—1000米,高山環(huán)抱,俊峰筍立,竹林如海,古楓參天,環(huán)境靜謐,氣候宜人。不因其周圍三、四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還有可供觀賞的景觀景點10余處,且景點形成的傳說大都與“仙”有關,有“仙山瓊閣”的美稱。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緒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見茅蓬已倒毀,遂“以八元銀幣購地六畝”,重建庵堂,故有“六畝田”之俗稱。后擴充殿宇,易名“心安禪寺”。繼之住持僧傳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性光,時已具十方叢林規(guī)模。一九四三年住持僧海德。繼之住持僧海量。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五年住持僧大行。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住持僧道林。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六年住持僧演法。一九九六年至今住持僧演慧。現(xiàn)任住持演慧師……[詳細]
九華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nèi)的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被譽為開創(chuàng)中國僧伽教育史上設立華嚴大學之先河,成為信眾朝禮參學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華后山的朱備鎮(zhèn)青峭灣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點保護佛教寺院,位于九華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區(qū),“天柱仙蹤”為“九華十景”之一。翠峰,也稱滴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頭大尾小,最為奇特。清人陳蔚《九華紀勝》描述:“九華諸峰皆聳身銳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蒼翠三層,露洗煙消,鮮新可掬!背耗,峰頂煙云繚繞,如凝煙積翠,蒼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巒翠疊之中,雄踞高臺,氣宇軒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莊嚴的地藏王菩薩臥佛;山門前峰嶂插天,左似達摩祖師座禪,右似兩朵爭艷欲放的荷苞;天王殿兩側翠竹搖曳生姿,泉水潺潺奏樂。鐘鼓聲、誦經(jīng)聲迥蕩在峰巒……[詳細]
放王崗漢墓
  1997年,巢湖放王崗漢墓博物館動工興建,分為放王崗漢墓原址、巢湖漢墓出土文物精品陳列兩部分,2002年又擴建成巢湖市博物館!痉磐鯈彙糠磐鯈徱脖环Q作桀王城,是一座南北走向、長約500米的土丘,距離巢湖市區(qū)2.5千米,東面不遠處是“旗鼓相當”的旗山、鼓山。根據(jù)《尚書》記載:“成湯伐桀,放于南巢!毕耐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最后一個暴君,但卻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關于他還有個成語叫“桀驁不馴”:桀是兇猛的意思,驁是馬不馴良,馴是馴服;桀驁不馴比喻傲慢,性情-不馴順。夏王桀曾經(jīng)說過:“天上的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他寵幸美女妺喜,妺喜喜歡聽裂帛之聲,也就是絲綢布料撕裂的聲音,夏王桀每天讓人撕裂一百匹帛給妺喜聽。公元前1766年,商王成湯打敗夏王桀之后,夏王桀戰(zhàn)敗逃亡,商王成湯窮追不舍,活捉了夏王桀,并把夏王桀流放到南巢(今巢湖市)軟禁起來。據(jù)說放王崗就是商……[詳細]
亳州白衣律院
  介紹 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點開放寺院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順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盡休創(chuàng)建,后經(jīng)華山僧人妙湛、五臺山盲僧德升、山西藥商董繼文先后擴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巍峨。為紀念盲僧德升和藥商董繼文,白衣律院山門一反習俗面向西北,對著山西方向。山門石扁上 “白衣律院”四字為乾隆時期著名書法家鄧石如先生手書。 現(xiàn)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唐德蔭先生捐資興建的。山門三開間,重檐歇頂,琉璃瓦屋面,門內(nèi)兩側有四大金剛塑像。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筑,殿寬5間,殿內(nèi)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的木雕相,后殿位于院北側,5開間,另有配房50余間和完備的宗教設施。安徽池州市……[詳細]
111、許國石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位于安徽-黃山,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歙縣城內(nèi),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許國(1527一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萬歷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許氏衣錦還鄉(xiāng),當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鐫有“恩榮”、“先學后臣”、“上臺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度,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石坊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詳細]
許村景區(qū)
  許村古名溪源、任公村。歷史悠久,南朝梁時,時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連忘返,垂釣之余,更設許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貫日、林嶂環(huán)青、黃山蘊秀、西溪漁唱、箬嶺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讀、任公釣臺、淮陽忠廟、沙堤晚翠、古寺晨鐘。這是最早對于許村山水風光的記載。許氏為古歙縣巨族。唐以前,顏、任、楊、蔣諸姓先后移居該地。許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興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還曾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鄉(xiāng)0進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發(fā)達,豪杰輩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巴鶃砘闯g,起家累巨萬!庇捎谠S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極大的促進了許村民居建筑藝術的發(fā)展,至明清,發(fā)展到許村的鼎盛時期。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罕見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華。許村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村落風貌,建筑種類……[詳細]
113、范蠡冢
范蠡冢
  范蠡墓在安徽渦陽縣城東南15公里,范蠡、西施死后就合葬在西子河畔的范蠡墓內(nèi)。1981年載入《中國名勝大詞典》,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叫范蠡孤堆,位于渦陽縣西陽鎮(zhèn)西,原屬蒙城縣。清光緒年間《安徽通志》說:越大夫范蠡墓在渦陽東南范蠡村。《蒙城縣志》說:范蠡墓在縣西五十里,湖水環(huán)繞,墓浮其中,高苦土山,上建廟宇,內(nèi)塑范蠡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異常壯觀,行者皆瞻望憑吊焉。范蠡,字少白,春秋末政治家,越國大夫。他助越滅吳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齊、魯,一度為齊相,改名鴟(音翅)夷子皮,不久又離齊,治產(chǎn)經(jīng)商,成為巨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散而復聚。晚年寄居于陶朱里,號陶朱公。因其人品高尚,善于理財,后被道教尊奉為財神。憑什么說安徽渦陽的范蠡墓所在地是當時的陶呢?老子故里在安徽渦陽,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渦陽,這之間有什么關系嗎?據(jù)王振川先生考證認為,老子與范蠡是師生關系。“文子,老子弟……[詳細]
114、謝脁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脁樓
  謝脁樓位于宣城市區(qū)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服已經(jīng)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余年幕僚的謝脁。雖然曾得到了隨王、竟陵王的賞識,還做過明帝的掌中書詔誥,但建康宮廷多變的政治風浪,已使謝眺“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斂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謝的文筆托依對應于宣城的景色,產(chǎn)生出一幅幅蕭疏淡遠、平和寧靜、搖曳出塵的寫意水墨圖卷:“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日出眾鳥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暉詩變有唐風”。謝脁在文學史上有“繼漢開唐之功”。杜甫稱:“詩接謝宣城”、“謝脁每篇堪諷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謝宣城”。沈約稱謝眺“調(diào)與金石諧,思逐風……[詳細]
臨渙城址
  臨渙古城建于漢代,早在秦漢時臨渙鎮(zhèn)已成為集市,隋唐時期成為貿(mào)易中心,店鋪和商販分布在城內(nèi)長達數(shù)里、縱橫交錯的8條街上,成為蘇、豫、皖貿(mào)易交往的重要商埠。臨渙現(xiàn)存有文昌宮、城隍廟、蹇叔墓、傳統(tǒng)老街、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等景點。南臨澮河,北、東、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1409米,南北寬約1400米,周長5606米,總面積195萬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規(guī)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使用了“臨渙古城遺址”名稱,認為是漢-元代。酈道元《水經(jīng)注》“淮水”記載:“漢(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渙水又東逕铚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渙水又東逕蘄縣故城南!闭f明漢代铚縣位置是在費亭之南、蘄縣之西,正與今臨渙吻合,證明今臨渙鎮(zhèn)的古城就是漢代的铚縣故城!读簳?武帝紀》記載:北伐魏之铚城,置臨渙郡,是為臨渙始名。到北齊時,改郡為縣!贝_……[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