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天津市 > 薊州區(qū)旅游

薊州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獨樂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樂寺
  獨樂寺位于天津北郊的薊縣城西門內,它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主建建筑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tǒng)和二年(984年)重建,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山門屋頂為五脊四坡形,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虎殿頂山門。觀音閣通高23米,上下兩層中間設一暗層。梁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拱24種,建筑上以手法高超著稱。獨樂寺坐落在薊縣城內,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獨樂寺行宮,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稱乾隆行宮,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qū)僅存的一處行宮。據記載,獨樂寺自遼代重修以來,曾經受過28次地震,其中3次是破壞性強震,幾乎所有的房屋建筑都倒坍,惟獨觀音閣未遭破壞。獨樂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閣內觀音立像高16米,慈善端莊,衣帶飄忽,蔚為壯觀。因觀音頭頂10個小佛頭,故稱十一面觀音。兩……[詳細]
平津戰(zhàn)役前線司令部舊址
  位于薊縣孟家樓一當地富戶農宅。該宅磚木結構,院落狹長,東西廂房排列有序,正房為穿堂式,一明兩暗。其東西廂房供作戰(zhàn)、機要及警衛(wèi)人員居住;東次間為前委書記、司令員-居;西次間設為作戰(zhàn)室。屋頂架設防彈鐵絲網。在1948年12月,遼沈戰(zhàn)役勝利結束后,為部署平津戰(zhàn)役,根據0中央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12個軍及特司部隊近百萬大軍不待休整急速進關,將總部進駐孟家樓,訂這里為平津戰(zhàn)役的指揮中心2019年10月7日,平津戰(zhàn)役前線司令部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盤山烈士陵園
  盤山烈士陵園,位于天津市薊縣盤山。1957年建成,是冀東有名的烈士陵園之一。占地20公頃,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qū)、烈士紀念館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紀念館。簡介盤山烈士陵園是天津有名的烈士陵園之一。為了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56年,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于當年修建薊縣盤山烈士陵園,1957年基本建成。烈士陵園建在盤山南麓,清泉奇石,蒼松翠柏,果樹成林,風景秀麗?偯娣e三百畝,主要建筑有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區(qū)、革命烈士紀念館、盤山抗日斗爭事跡陳列館、烈士骨灰堂。整個建筑富有民族風格,宏偉壯觀,肅穆莊嚴。盤山陵園,是在原靜寄山莊的小石城和樂山書室的基址上修筑的,F在陵園內的石海就是昔日的小石城。石,F存五、六畝,無數巨大的圓石、長石、怪石,綿谷亙巖,姿態(tài)萬千,為天下奇觀。石海洞穴遍布,有的深不見底。這里也是聞名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斗遺址。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這……[詳細]
清代皇家行宮
  清代皇家行宮年代:清地址:天津市薊縣類別:其他一、靜寄山莊亦稱盤山行宮,位于盤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四周有界墻,用虎皮石磊砌,隨山就勢,蜿蜒起伏。墻內亭臺樓閣,花木水草,與盤山諸寺遙相呼應,蔚為壯觀。山莊內部地形復雜,基本上是東、西各一條澗,中間夾一坡。兩澗之水匯合于山莊南端,南部地勢較為平緩,北部則溝壑縱橫,最北部偏西有一座小山,當地人稱之為石佛山,雖不算高,但很有氣勢,有山東驛山風范。山莊內亭、臺、樓、閣遍布各處,有藏有露,設計精巧,依照山莊的特點和建筑分布情況,分為行宮和苑景兩部分。㈠行宮部分:即靜寄山莊、太古云嵐、壽萱堂和層巖飛翠四組建筑群,各自均有宮墻圍繞,當地人稱之為前宮(靜寄山莊)、中宮(太古云嵐、壽萱堂)、后宮(層巖飛翠)。⒈靜寄山莊:即是行宮的總稱,同時也是山莊的內八景之一,地處山莊南端的建筑群。主體建筑提額“知仁樂處”與進入山莊的主門——大宮門在同一中軸線上,為乾隆在山……[詳細]
靜寄山莊遺址
  靜寄山莊遺址位于天津市薊縣官莊鎮(zhèn)聯(lián)合村,年代為清代。靜寄山莊又名盤山行宮,在盤山南麓,占地約400公頃,是薊縣境內的乾隆五大行宮之一。整個山莊,占地六千余畝,分內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清代康熙建避暑山莊、雍正建圓明園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園林,是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又一杰作。靜寄山莊其實叫“靜挹山莊”,因“挹”(yì)字難認,加之當地口音,誤被人們讀成了“寄”字。1755年《西清古鑒》完成時,乾隆帝在此鈐下了“乾”、“隆”、“靜挹山莊”等3璽。可以證明此山莊為靜挹山莊。有古人贊嘆“盤山三盤幽可探,山陰宛若江之南。繡壤豁開流泉甘,中盤北面雄關三。洵河左合盤谷水,素湍隕波沿溪潭。浸潤山陰成沃土,土宜稼穡桑宜蠶。定光塔頂游夢酣,自來峰接天蔚藍”。據姚文翰《盤山圖》(現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中所示,山莊內有景觀一百余處。山莊于清乾隆九年(1744)動工,十九年(1754)竣工,山莊建……[詳細]
清代皇家園寢
  清代皇家園寢年代:清地址:天津市薊縣類別:古建筑1、榮親王園寢榮親王園寢建在山坡的一片臺地上,圍墻五十二丈六尺,宮門三間,門外設有守護班房,門內有東西廂房。正中享殿三間,享殿后月臺上有琉璃門一座,后院墻為半圓形正中有三合土寶頂一座。1937年榮親王園寢被盜,據當地老人說,地宮為磚砌,沒有隨葬品。從實地調查看,園寢的輪廓還很清楚,朝房、宮門、享殿的基址還依稀可辨,寶頂處被盜挖了一個大坑。近十年來基本沒有變化。現存“和碩榮親王壙志”一合,藏于薊縣文物保管所。2、純親王隆禧園寢純親王隆禧為順治第七子,順治皇帝有八個皇子,其中長子、四子(榮親王)、六子、八子鈞早殤,所以皇七子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兒子。隆禧生于順治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母為庶妃鈕氏。十五歲被封為純親王,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病死,年僅二十歲,謚曰“靖”。隆禧死后,康熙十分悲痛,輟朝三日,國家撥銀,派內務府官員為他修建園寢。入葬前,康熙帝又……[詳細]
盤山摩崖石刻
  盤山石刻年代:唐至民國地址:天津市薊縣盤山風景區(qū)類別:石刻盤山石刻位于天津市薊縣城西12公里的盤山風景名勝區(qū),地處京津唐三市之腹地,全區(qū)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海拔最高864.5米,東經東經117°15′-117°30′,北緯40°--40°10之間。京秦、津薊鐵路交江于東南12公里的薊縣縣城,京哈邦喜和寶平津圍公路于風景區(qū)南部、西部、東部擦肩而過,津薊高速公路直抵風景區(qū)。自唐代以后,多有名人游歷盤山題書鐫刻崖壁,歷經千年,現今盤山有摩崖石刻240處,其中題字90處,題詩120處,鐫文22處,從石刻的形制可分為、碑類、塔銘、刻經、造像、摩崖、墓莂、題詠題名,以及詩文雜著等,幾乎無體不包。從內容上可分即景、名物、記事三大類,從形式上可分題字、詩文、標語等。摩崖石刻從山下到山上隨處可見。較為集中的地方有靜寄山莊、天成寺、萬松寺、東西甘澗、云罩寺、東竺庵、古中盤、盤谷寺、少林寺、千像寺等地,僅靜寄……[詳細]
薊州關帝廟
  關帝廟年代:明地址:薊縣武定街15號類別:古建筑關帝廟位于薊縣城內武定街北側,座北朝南,據《薊縣志》記載,在古薊州境內共有六處關帝廟,其中薊州城就有三座,分別在西北隅、東北隅(稱上官廟)、東南隅(稱下關廟)各一處。城北的府君山上、城東的別山鎮(zhèn)、城西的邦均鎮(zhèn)也建有關帝廟。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薊縣城內僅存此一處。關帝廟也屬“官廟”,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標志性建筑。薊縣關帝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原有山門、鐘鼓樓、前殿、后殿、戲樓、配房、回廊等建筑,F存前殿、大殿和配房,解放后,先后作為糧庫、干部家屬宿舍和薊縣糧食局,現歸縣旅游經濟委員會管理使用。前殿為面闊三間、前、后出廊的七檁硬山建筑,內部梁架為露明造,從結構形式特點上看應為清代重修。后殿為關帝廟的主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與前殿接近,內部因吊有頂棚,梁架部分暫時不能明確辨認,但外檐的構件上看則具有明代特征,大殿的瓦……[詳細]
薊縣舊石器遺址群
  薊縣舊石器遺址群年代:舊石器時期地址:天津市薊縣類別:其他石器地點絕大多數屬于山前臺地、河流的二級階地,只發(fā)現官莊野溝1處地點位于相對孤立的小山丘上。在調查中發(fā)現,許多數地點地表以下含有礫石層,在礫石層下部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黃土層,也有少數地表以下單純?yōu)辄S土堆積的地點。采集到的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為主,也有少量用石英、石英砂巖等原料加工而成。這些石制品人工痕跡清楚,類型豐富。工具以數量較多的各種類型刮削器為主,還見有尖狀器、鉆器、砍砸器及石核、石片、殘片、斷塊、碎屑等,在一些地點還發(fā)現有少數細石器石核和若干不典型的細石葉,表明這個地區(qū)舊石器文化的多樣性。從石器加工技術來看,除細石器以外,其余幾乎都是直接打制的。根據采集到的石制品標本及其出土地點的地貌特征初步推斷,這些石制品的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0萬-1萬年,屬中國北方小石器傳統(tǒng)。這次調查還發(fā)現了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地點,為探討新、舊……[詳細]
10、薊州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薊州文廟
  薊州文廟年代:清地址:薊縣城關鎮(zhèn)西北隅類別:古建筑文廟位于天津市薊縣境內,地理坐標北緯39°45′~40°15′,東經117°05′~117°47′之間,海拔高度18.5米。位于城關鎮(zhèn)西北隅,南面100米范圍內是縣政府、縣委所在地。西南500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獨樂寺,南30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鼓樓,東5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魯班廟。薊縣文廟現存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五間,前后出廊,用七檁。頂部為硬山筒瓦,臺基為條石壘砌。殿前有月臺,是祭祀孔子的場所。臺前石階、俑路與戟門相接。戟門面闊三間,用五檁;頂部硬山,筒瓦;臺基石料均為大青石。東、西廡臺基與月臺平,各五間,硬山合瓦。大成殿、東西廡與戟門構成四合院。院內有五棵古松,雖院落不大,卻給人以宏敞精致,堂堂正正之感。戟門東側有名宦祠,面闊三間,墻壁上鑲有趙孟頫書《醉翁亭記》碑。東側為鄉(xiāng)賢祠,戟門前有泮池,池上有并排石拱橋三座,稱登瀛橋……[詳細]
西大佛塔遺址
  西大佛塔遺址年代:唐、遼時期地址:西大佛塔遺址位于薊縣官莊鎮(zhèn)西大佛塔村西500米,官莊敬老院東100米。類別:古遺址西大佛塔塔身早年已倒塌,遺址現為直徑約40公尺的圓形土臺,高于現地表約6公尺。在圓形土臺中心偏南尚存一高1.5公尺的圓錐形夯土臺,地面散落大量青磚碎塊。2006年11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西大佛塔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300平方米。從發(fā)掘的情況看,西大佛塔塔基中心為邊長3.6公尺的正八邊形夯土臺;夯土臺外包砌厚約3.8公尺的青磚,可惜由于歷年盜挖青磚的破壞,絕大部分青磚已不存在,磚壁的邊長約8公尺。從各遺跡的疊壓打破關系看,該塔歷經至少三次的修建,從出土的青磚判斷,其年代在唐、遼時期。從西大佛塔塔基看,其八角形磚壁每邊在8公尺左右,接近獨樂寺塔的二倍,其四邊形磚基每邊接近30公尺,大于陜西法門寺塔,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磚塔塔基之一。其內部為夯土塔芯、外部砌磚,建造方……[詳細]
城關墓葬群
  城關墓葬群年代:戰(zhàn)國、漢、唐、遼、金、元、明、清地址:薊縣城關鎮(zhèn)類別:古墓葬小毛莊墓群,城關鎮(zhèn)小毛莊,原有封土數座,最高者3余米,已平毀。地面暴露有較多繩紋磚碎塊和泥質灰陶片。1991年發(fā)掘60余座,面積約1000平方米,有豎穴土坑墓和磚室墓兩種,出土有陶罐、甕、盒、壺、耳杯和五株錢等。2002年第二次考古發(fā)掘,面積43154平方米,發(fā)掘漢代至明清時期墓葬94座。79座漢墓,以單室土坑豎穴為主,出土了彩繪陶和青銅器,在以往的漢墓發(fā)掘中很少見到。2004年第三次考古發(fā)掘,共發(fā)現7座古代墓葬,東漢磚石混合結構畫像石墓即是其中的一座,為天津地區(qū)首次發(fā)現。該墓南北全長22.8米,墓室東西最寬處8.6米,方向正南北。崔店子漢墓范圍內曾出土陶壺、五株錢等。1987年發(fā)掘薊縣城關鎮(zhèn)明敦信墓,地面封土已鏟平,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構成,出土墓志一盒,買地劵一方,灰陶素面雙耳罐兩個,宋錢數枚。2003年對崔店子……[詳細]
13、薊縣白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薊縣白塔
  與獨樂寺同為古薊城的瑰寶。寺內共有三座大殿,塑有三組彩色佛像,是現在中國僅存的7處白塔之一。白塔風格獨特,融合了亭閣式、密檐式(如西安小雁塔和大理白塔)及覆缽式(即藏傳佛教式的,北京有一些)三種風格。塔高30米,平面呈八角形,塔門內有舞樂伎浮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門內置佛龕,墻內有壁畫;八個轉角處造重層小塔,檐角系銅鐸。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塔前的石幡也有著厚重的歷史滄桑感。獨樂寺塔又名白塔、漁陽郡塔,位于獨樂寺正南380米處,塔頂中心與獨樂寺中軸線僅偏1°30",為獨樂寺總體建筑的一部分。獨樂寺塔始建于遼清寧四年(1058年),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時增建觀音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布局。獨樂寺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建筑面積120平方米,為喇嘛式與密檐式相結合建筑,共分為塔基,須彌座、塔身、……[詳細]
14、青池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池遺址
  青池遺址位于天津市薊縣五百戶鎮(zhèn)青池一村馬頭山,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商、西周。青池遺址位于于橋水庫南岸的山坡上,部分文化層被淹,面積不詳,文化層厚度1米--2.4米,出工遺物以新時器時代為主,石器有磨盤、磨棒、斧、錛砍砸器和少量細石器,陶器有夾砂紅褐陶之字紋筒腹罐、盆、豆、圈足碗、褐陶馬首狀支腳形器和夾蚌殼素面紅陶盆等,商代遺物有夾砂褐陶繩紋鬲和缽。西周時期遺物有夾砂灰陶繩紋疊唇平足鬲和罐等。青池遺址是至今天津市發(fā)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距今約8000年,將天津津有味人類歷史提前了3000年,是研究燕地區(qū)新時器至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存的重要資料。青池遺址文化層厚度約1—2.4米,它的發(fā)掘填補了天津市新時器時化人類文化活動的空白,遺址出工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角器等,為我們研究古代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習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從而說明了在新時期薊縣地區(qū)人口相對密集、居住相對集中、經濟較為繁榮,并且是中原與北……[詳細]
南賈莊民居
  南賈莊民居位于天津市薊縣西龍虎峪鎮(zhèn)南賈莊村十五區(qū)31號,年代為清代。天津薊縣南賈莊村屬半山區(qū),距市區(qū)近140公里,村南為燕山余脈,村北有引灤入津明渠。在這個邊遠的山村有一處典型的清代民居至今部分保持完好。南賈莊村始建于明代。初為山西五臺縣一賈姓在戚繼光麾下為官,鎮(zhèn)守遵化,其家族一支在燕山腳下定居,起村名賈家窩鋪,后更名南賈莊。南賈莊村保留的清代民居為該村孫姓兄弟孫哲辰、孫乃辰二人的私宅。清康熙三年孫姓兄弟二人修清東陵役滿來到南賈莊落戶,后成為當時遵化縣二號大財主,有土地百余頃。孫姓兄弟的私宅原有并排兩處較大的院落,蓋得十分考究,并分別起名為“光峪堂”、“基慶堂”,兩處院落均建有天井、月亮門及精巧的門樓等,護院墻寬厚高大,上面可供人行走,還建有為守護院落而設的崗樓和槍眼等。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