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榆林青云寺
  青云寺位于榆陽區(qū)東南6公里的青云鄉(xiāng)青云山上,是合道、佛教于一體的寺觀。寺依山傍水,綠樹環(huán)繞,樓臺殿閣,此起彼伏,朱柱彩棚,泥塑磚雕,堪稱“榆溪勝境”。寺始建于明代,三遷而至今址。民國17年(公元1919年)重修擴建,總占地面積40余畝,是陜北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寺內大小殿院十四處,牌樓二座,樓臺殿閣,此起彼伏布局謹嚴,鋪排得宜。東部道觀有祖師、三清、三宮、圣母殿和玉皇閣、真人洞、龍王廟等,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薩。彌勒、金剛、東西羅漢殿及講經(jīng)堂、禪堂等。全寺廟所建筑約300間,均為磚砌拱窯。真武殿居于正中,高大雄偉,立柱重檐,彩鳳金龍,飛閣流丹,對面純木結構牌樓:四柱三樓,層斗迭拱,玲隴剔透,巧奪天工。真武閃身崖泥塑,造型奇特逼真,四壁飾以木雕、壁畫。人物如生,鳥獸欲飛!拔母铩敝星嘣扑略獾狡茐,殿內工藝精湛的石雕、泥塑、壁畫以及堪稱工藝佳品的木牌樓私碑喝等蕩然無存,其它磚雕、亭閣不同程度亦遭……[詳細]
洛南倉圣祠
  洛南倉圣祠距洛南縣城西北22公里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勢巍峨秀麗。據(jù)《雍勝略》記載:“倉頡造書于此”。倉頡造字事出于五帝時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策!ご髸份d曰:“倉頡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标柼撋较略惺虃}頡手書28字。古拓其字,視為至寶者代不乏人,后不幸原字被毀于火,不便辨認。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洛南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征得拓印真本,摹勒于石,建碑樹于陽虛山下許家廟村,其碑高1.6米,寬0.65米,正面題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背面額題:“陽虛鳥跡”,下書二十八字,碑文流傳至今,信而有證。洛南人民為了紀念文字始祖?zhèn)}頡,褒揚他對中華民族文明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在清光緒五年(1879)于縣城東南隅修建了倉圣祠。祠內有正殿、享殿和前殿,一院四進,雕梁畫棟、……[詳細]
楊橋畔漢代城址與墓地
  楊橋畔漢代城址與墓地據(jù)靖邊縣考證,宥洲古城位于靖邊縣楊橋畔楊二村,為漢代蒙田在些駐守,宋代重建并有碑文記載。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對陜西省靖邊縣老墳梁墓地進行考古發(fā)掘,獲得重大收獲。其成果對于研究漢代北方邊疆地區(qū)的墓葬分期、文化面貌、喪葬制度、民族關系、郡縣地望、環(huán)境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老墳梁墓地是位于靖邊縣楊橋畔鎮(zhèn)附近的大型漢代墓地,考古工作者前期配合鐵路建設對其發(fā)掘,僅在建設范圍內就發(fā)現(xiàn)墓葬約200座,整個墓地墓葬總數(shù)可能有上萬座。本次發(fā)掘的100多座墓葬中有3座壁畫墓,壁畫多數(shù)繪于墓室內,繪畫題材主要有青龍白虎、車馬出行、人物故事(如孔子見老子)以及升仙等,體現(xiàn)出濃郁的道家及儒家的思想內涵。目前發(fā)掘的墓葬均帶有斜坡墓道,墓室形制可分為土洞墓、磚室墓和豎穴土壙墓等,其中以磚室墓居多,多為中型墓。墓葬中許多相鄰墓葬墓向相同、年代接近,表明墓主人之間可能具有密切的社會及血緣關系。隨葬品以陶明……[詳細]
城固城隍廟
  城固城隍廟,位于城固縣博望鎮(zhèn)解放街中段。2008年9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城固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后遭兵毀,重建于隆慶六年(1572年),清、民國時期都進行過多次維修。城固城隍廟原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解放后城隍廟的部分建筑分別被城固師范學校、東方紅村、解放街居委會占用,F(xiàn)存的文物有:大殿、重修城隍廟碑、硯臺等。大殿:土木梁架結構,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屬九脊歇山式,屋面飾琉璃筒瓦,加勾頭滴水,鴟吻已毀。臺基較高,前后有廊,8根明柱均外露。脊上塑飛禽走獸,威嚴壯觀。其通長14.4米,寬12.4米,高9.2米。重修城隍廟記碑:質地為漢白玉,圓頭方身,通高250厘米,寬85厘米,厚40厘米,系大明隆慶歲次壬申中秋,舉人歴官奉直大夫邑人廉汝為撰。硯臺:整體為長方形,質地為漢白玉,在硯臺的正中是“石桐施舍”,其左側陰刻:“城隍老爺聖前施舍抄于,主持收……[詳細]
465、西安清真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角,俗稱化覺寺,因居大學習巷清真寺的東邊,故又被稱為東大寺。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據(jù)寺內現(xiàn)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chuàng)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歷史。歷經(jīng)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xiàn)在規(guī)模宏大、壯觀,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一組古建筑群。寺院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共分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磚雕大影壁和木構牌坊分立東西,該牌坊建于17世紀初,高約9米,琉璃屋頂,飛檐翹角,十分壯觀。第二進院落有石牌坊一座,后兩側有明、清重修碑記,碑陰刻有我國書法家米芾手書“道法參天地”和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敕賜禮拜寺”,是我國書法藝術之珍品。第三進院落有寺院中歷史最早的殿宇——勅修殿。殿內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立的一通阿拉伯《……[詳細]
延安魯藝舊址
  魯迅藝術學院后改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位于今天延安市城東約5公里一個名叫橋兒溝的地方。學院校址是利用橋溝的一座教堂和教堂周邊的窯洞而建立,教堂的大廳當做上課的教室,窯洞當做校舍。據(jù)說橋溝的教堂是西班牙的一位傳教士集資修建的,傳教士名叫:神甫。“魯藝”成立之初并不在橋溝,而是在延安府城的北面的北圍城(今天的軍分區(qū)一帶)。1938年2月,由毛澤東倡導、周恩來等人的鼎力支持下,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了一所旨在為共產黨培養(yǎng)文化藝術干部的學校:魯迅藝術學院。1938年4月10日在大禮堂舉行了成立及開學典禮,毛澤東自任院長,-同年4月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yè)后來到“魯藝”擔任戲劇教師。“魯藝”成立最初設有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從8月開始增設了文學系,后來又成立了研究室、話劇團等。1939年8月“魯藝”從軍事要塞北圍城搬到偏僻安靜的橋兒溝,利用教堂及教堂周邊設施辦起了學校。從此這座天主教的教堂傳出的……[詳細]
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墓位于乾縣梁山腳下,是乾陵陪葬墓。章懷太子李賢,為武則天所生,是高宗李治的第六子。原封雍王,后被立為太子,奉詔監(jiān)國。李賢曾召學者注《后漢書》。他因抨擊武則天的專橫,于調露二年(公元680年)被以私藏武器、陰謀反叛的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到巴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逼其自殺,時年31歲。中宗復位之后,遷還其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其為章懷太子。李賢墓發(fā)掘于1971年至1972年。陵園長180米,寬143米。封土為覆斗形,底邊正方,邊長43米,高18米。地宮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出土壁畫、彩繪陶俑、三彩器、陶瓷器和石刻等文物600余件。李賢墓內共有50余幅(組)壁畫,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內容極為豐富,并且大都保存完好。壁一國兩制的題材反映唐代皇室成員的各種活動。墓道的東西壁面繪有狩獵出行、打馬球、客使、儀仗以及青龍、白虎。墓室中描繪宮廷的歌伎舞樂、……[詳細]
468、武功關帝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功關帝廟
  關帝財神廟位于武功縣武功鎮(zhèn)南關小華山之下,面東朝陽,武楊公路臨門而過,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美。南北寬43米,東西狹長147米,占地九畝五分。據(jù)地方志載:“綠野亭原在武安王(關公謚號)廟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測,關帝廟始建最遲應在宋末元初。又據(jù)清光緒八年重修碑記載:“關帝廟神會由來久矣。本自前明中承馬公捐資設立!卧d,修延至光緒八年,多次修建!痹瓰橐唤M完整的明代建筑群體,依次為牌樓、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正殿、寢殿、左右陪殿等。上世紀五十年代為武功供銷社占用,多年來一直未曾修繕,風蝕雨浞,再加上不懂事的小孩的破壞,所有建筑脊傾瓦殘、破敗不堪,凡目睹其慘狀者無不痛心。近幾年來,縣文管會人員多次奔走操勞,動員社會各界人士要保護文物古跡,搶救維修關帝廟。并于2005年農歷4月8日召開了搶修關帝廟奠基儀式及動員大會,經(jīng)縣上領導與各界群眾捐款。修建了6米寬七層青石臺階,并裝修了雕刻有獅……[詳細]
臥龍山公劉廟
  臥龍山公劉廟臥龍山位于縣城北鴨兒溝上游、馬坊村西的溝壑之中。其山峁梁頭突出延伸到馬坊水庫之中,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連接溝坡坪臺。其形狀似一條臥龍低頭嬉水。若站在鴉兒溝對面的馬仔坪眺望,形象極為逼真。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其山雅稱為臥龍山。臥龍山因建有歧伯周先祖公劉至圣行宮廟宇而聞名。臥龍山下,昔有溪水纏繞,今有馬坊水庫碧波漣漪。站在山上,清風拂面,爽灑愜意。四面環(huán)視:湖區(qū)風光,坎面長堤,深溝曲岸。峭壁懸崖,碧樹綠茵,飛鳥翔魚,盡收眼底,可謂一處絕妙的觀賞景點。公劉廟原建在山頭梁峁之上,當?shù)厝朔Q其為廟嘴,也就是現(xiàn)在伸入水庫的山梁上。公劉廟相傳為唐時初建,后來各朝代均進行過修葺或重建。原址上保留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公劉至圣行宮并僧房募緣碑》和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臥龍山樂樓山門碑記》兩通,比較祥細地記敘了重修過程及募捐人姓名,原公劉行宮依其山形地勢,修建有寢宮、獻殿、樂樓、鐘鼓樓、……[詳細]
470、蘊空禪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蘊空禪院
  蘊空禪院,位于華縣大明鄉(xiāng)鄉(xiāng)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蘊空山北麓。相傳始建東漢,舊名“去寂寺”。至于“蘊空山”、“蘊空禪院”的“蘊空”之名,當從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師談起,普乾法師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蘊空禪師”才改“云寂寺”為“蘊空禪院”的。蘊空禪院,明清時期,規(guī)模宏大,東西進深千余米,占地三十畝,佛堂香熏煙濃,熱鬧非凡,時至晚清衰敗,F(xiàn)禪院僅存大殿三間,內供釋迦主尊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大殿右前側有廊房六間供僧侶食宿之用,禪院南端有一仿木樓閣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寶塔相伴。傳說普乾禪師是明崇禎皇帝的四太子,自清滅明后,全家慘遭劫難,唯他一人有緣幸存,于是他便潛身佛門,周游到此,修身待機。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這誓愿,故亡魂歸天之后,其弟子們便按師父遺囑,選定風水墓地將其棺材用鐵索懸在精心構筑的大墓中,且四周不著其土,最后唯留墓門收頂密封,以此為葬。心誠的弟子們?yōu)榱藥煾钢?a href=/landscape/41/yunkongyuan.html class=blue >[詳細]
神木東山廟群
  東山廟群位于縣城東500米處,因層巒疊嶂,嶺脈逶迤九重,游走如龍,故又稱九龍山。據(jù)史料記載山上建筑明代時已初具規(guī)模,后經(jīng)多次修葺、擴建,清代至民國為鼎盛時期。其地理位置獨特,建筑龐大,以雄險取勢,加之僧道云集,曾名震塞外,是周邊地區(qū)很有影響的古剎和名勝古跡。解放前部分廟宇毀于戰(zhàn)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局部再遭破壞,八十年代后相繼由民眾自愿集資和政府投入對廟殿、上山道路進行了修復與改造。2004年在祖師廟大殿北側新建了13層,高58.8米的麟寶塔一座,塔內有當代知名書法家題刻數(shù)十幅。廟群主要分布在東山香爐山、鳳頭山、龍眼山的山腰及山頂間,南北綿延3公里,海拔千余米。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建有關帝廟、呂祖洞、張仙廟、萬佛洞、財神廟、七佛洞、祖師廟、魯班廟、等集佛儒道三教于一體的各類建筑二十余處100余間(孔)。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初八為傳統(tǒng)文化廟會,其間游人香客絡繹不絕、商賈云集。東山……[詳細]
472、磚井堡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井堡遺址
  磚井堡位于陜西省定邊縣磚井鎮(zhèn)北高速入口以南。明長城延綏鎮(zhèn)西路關堡。磚井堡,明正統(tǒng)2年創(chuàng)建于定邊縣城東南3里處,因附近有磚砌水井而得名。成化10年南遷至東海螺城,嘉靖中又修復舊堡防守,該堡北至大邊僅1里,今堡內辟為耕地。三城門均遭破壞,殘留豁口。該堡北至大邊2里,東南至柳樹澗堡40里。據(jù)《定邊縣志》載:磚井堡為“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巡撫郭某建,萬歷六年(1578)增高,磚砌。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縣徐觀海重修。周圍凡三里二百五十步!泵鲿r磚井堡轄長城“一十七里,墩臺二十二座!边@段長城墻體多已圮坍成波狀,高約2~4米,墻下多淤沙,墩臺亦已成堆狀。長城兩側均為耕地。有文獻記載:余子俊撤磚井置新興,柳樹澗奏守永濟,故磚井和柳樹澗不駐兵。磚井堡北側距長城不到100m,北側有長城天塹,其東、西、南側城墻薄弱,為敵人易于攻破方向,所以均設甕城。如堡內地形復雜,則平面布局不規(guī)整,依地勢而建,其方向……[詳細]
473、楊從儀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從儀墓
  楊從儀墓宋楊從儀(1092~1169),字子和,陜西鳳翔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中年,金人侵宋。徵、欽二帝被擄,國難深重。他毅然應募參軍,投到西北戰(zhàn)場抗金將領吳介、吳璘兄弟部下。戰(zhàn)斗中,他勇猛頑強、屢立戰(zhàn)功,逐步由士兵升為和州防御使,賜爵安康郡開國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75歲高齡的楊從儀退休。因故鄉(xiāng)淪陷,不能回家,便居住在城固縣水北村(今丁家村),78歲病逝就地安葬。楊從儀墓座北向南,封土呈圓形,底部直徑8米,上部直徑5.4米,高4.5米。墓前有碑二通,其中一通,為“宋故和州防御史提舉臺州崇道觀安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七百戶,食實封一百戶楊公墓志銘”:其高228厘米,寬108厘米,厚20厘米,41行,行120字,共4千多字。為南宋乾道五年(1169)立,詳細記敘了楊從儀的生平事跡,是研究南宋抗金斗爭的珍貴實物資料;另一通碑為“宋安康郡開國候楊從儀墓”碑高180厘米,寬80厘米,厚16……[詳細]
長安歸元寺
  歸元寺地處陜西省西安市王寺街道辦(為西安未央宮所在地址)中心地段,西依灃河、南面終南,北傍溝通西安、咸陽新建世紀大道。山川秀美,人杰地靈,交通便利。歸元寺建于唐貞觀年間,是玄奘法師西去印度求法,回歸后晉見太宗皇帝前所住錫之最后一站,距今有千余年歷史。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受教于戒賢大師,回國后創(chuàng)立法相宗,并接納和培養(yǎng)了高麗(南韓)學憎圓測,成就了中韓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歸元寺雖經(jīng)滄海桑田,歷史變遷,數(shù)度興衰。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特別是經(jīng)過釋常義、釋慈光兩任住持的苦心經(jīng)營,歸元寺已恢復山門、天王殿、臥佛殿,又新建念佛堂、齋堂、地藏閣、方丈室、五觀堂、寮房等,念佛堂落成以后,殿脊所配0熠熠生輝,瑞相疊生,令周邊信眾驚嘆不已。經(jīng)西安市長安區(qū)人民政府批準,歸元寺已被確定為宗教活動場所,并成立了歸元寺管理委員會。歸元寺周邊輻射面積515平方公里,覆蓋人口100萬以上。周……[詳細]
子洲大興寺
  大興寺位于子洲縣馬岔鎮(zhèn)馬石畔村南的太和山東山腳?傮w布局坐西面東,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大興寺由關帝廟、娘娘廟、佛廟三殿組成。關帝廟為兩孔石砌拱形窯洞前帶廊建筑,廊兩墻用紅磚壘砌,面闊5間,硬山式,尖山頂,五脊六獸,兩坡用灰瓦覆頂,勾頭滴水,雕龍正脊,印花垂脊。中為太公樓,左右獅像,明間平身科,柱頭科均為一斗二升地方作法斗拱,施地方彩繪,墻體用白灰罩面,磚砌院墻。關帝廟東側為娘娘廟,為1孔石砌拱形枕頭窯洞建筑,東墻設有2拱形門,中有小窗,硬山式,五脊六獸,雕花正脊,磚覆頂,墻體水泥抹面,勾縫,磚砌院墻。娘娘廟東側是大佛殿,為1孔磚砌拱形窯洞前帶廊,面闊3間,硬山頂,雙坡屋面,紅瓦覆頂出檐,明間平身科,柱頭科均為一斗二升地方作法斗拱,施地方彩繪,墻體用白灰罩面。南側有3間配殿,為磚砌拱形窯洞建筑,磚鋪平頂,白灰勾縫,無院墻。各殿門窗為新建,方格欞窗,雙扇板門,新繪壁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