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五華區(qū)旅游

五華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21、周鐘岳舊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鐘岳舊居
  周鐘岳舊居位于翠湖北路,為民國時期中西合壁風格的民居建筑,磚木結構瓦屋頂硬山建筑,共三層,高約12米。平面布局呈“凹”字形。中間三間帶兩柱外走廊,兩側突出部分正面為三面體,使得坡面懸山屋頂兩側前部形成半圓攢尖頂,美觀而簡潔。此房周鐘岳購自張家,抗日戰(zhàn)爭以前,周鐘岳一家已經在此居住多年?谷諔(zhàn)爭期間,周到重慶任職,1939年底,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和數學系教授程毓淮兩家曾借住于一樓五間,一年左右的時間里,一樓便成為部分西南聯(lián)大教授聚會的場所。1940年10月13日,周公館便被日機-擊中,抗戰(zhàn)勝利后才重新作了較大的維修。周鐘岳(1876~1955)字生甫,號惺庵,云南劍川人,白族。早年赴日留學,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回云南后,任省學務公所普通課課長兼省城兩級師范學堂教務長,參與創(chuàng)建云南圖書館。辛亥革命后,周鐘岳步入政界,先后任云南都督府秘書長、云南教育司司長、滇中觀察使、全國經界局秘書長、四川……[詳細]
22、西寺塔
西寺塔
  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于東寺街中段西側,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昆明風雨,曾多次修葺,是古老文明和文化的見證。在二月的梅花和煙雨中,“雙塔煙雨”成為明清時的“昆明八景”之一。西寺塔是13級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約40.5米。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歷時30年方建成。1984年修葺時發(fā)現(xiàn)刻有南詔字號“天啟十年”(859年)的磚刻。也證明中原燒磚技術,南詔時已傳入昆明。塔設金剛塔基三層,塔身第一層南面辟券門通塔內,塔內設方井小室通頂部,室內有木梯可登臨塔頂層。塔從第二層開始,以奇偶數層交錯設佛龕和券洞,佛龕雕菩薩坐像,券門起通風透光作用。塔身挑檐浮雕,外形優(yōu)美,體現(xiàn)了唐代古塔流暢、雄偉的建筑特點。塔頂為銅質塔剎,高5米,由相輪、傘蓋、牟尼珠等組成。作為云南古塔的特點之一,塔頂四角各立銅質金雞,為佛家大鵬迦奴羅,云南古時多水患,塔頂置迦奴羅以鎮(zhèn)為禍水患的惡龍。歷……[詳細]
朱德舊居紀念館
  朱德舊居位于昆明五華山北面的水晶宮紅花巷4號和小梅園巷3號。小梅園巷3號院為昭山小學使用,紅花巷4號院為云南記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內都陳列有朱德生平事跡展覽,對外開放。水晶宮紅花巷4號舊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結構四合院。正房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到座面闊五間,建筑面積約380平方米。原是云南陸軍講武堂教官馬標的私人房產。1090年朱德由川來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習武,與馬標有師生之情誼,1911年畢業(yè),在云南辛亥“重九”起義、護國運動、靖國戰(zhàn)爭中屢建功績,步步晉升。1921年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長。馬標將此房轉讓給朱德,同時還購得房后空地和幾間舊房,由朱德與其摯友李云谷設計建成中西式外走廊磚木結構樓房一幢。樓東面一間為朱德當年住房,樓后建一小花園,建成小梅園巷3號。小梅園巷3號宅院為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樓上樓下全有走廊連接貫通,渾然……[詳細]
福春恒商號舊址
  福春恒商號舊址位于正義路小銀柜巷,建于1924年。該建筑坐北朝南,由東西兩個部分組成。東面為兩院,由一個“三坊一照壁”和一個四合院縱向串連組成“六和同春”式民居。西面南為門廳,北為庫房!傲屯骸辈糠纸詾閮蓪幼唏R轉角樓房,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舉架高大,裝飾精致,尤以隔扇門木雕工藝最為細膩精美。庫房為大空間單層建筑,單檐硬山頂,卷山。該建筑總大門和內院兩座大門以及外立面門窗石材裝飾,具有鮮明的西式風格。福春恒商號組建于光緒二年(1876),總號設下關,分號設昆明、保山、騰沖、成都、漢口、香港及緬甸曼德勒、仰光等地。主營絲綢、珠寶玉石、名貴藥材、地方土特產品等,兼營錢莊、匯兌及鴉片稅捐業(yè)務;還開辦了柞蠶絲加工廠、面粉加工等六個工廠。經營網點遍及西南、東北等地及國外東南亞地區(qū)。1928年總號遷設昆明小銀柜巷,1937年破產倒閉,共歷時60余年。建筑主體為昆明地區(qū)典型“六和同春,構建莊重精美,……[詳細]
云南大學會澤院
  云南大學會澤院位于云南大學東陸校區(qū),占地面積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積3953.49平方米。文物構成由會澤院、《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銅碑、九十五級臺階及西式噴水池組成。《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銅碑立于會澤院主樓大廳內墻上;九十五級臺階位于會澤院主樓大門外南向,上下共有95級青石臺階;九十五級臺階中段第二平臺有西式噴水池一座。史料記載,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學前身私立東陸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暨會澤院奠基儀式,1924年12月18日會澤院建成,并在會澤院外南側的九十五級臺階兩側新增紅色弧段磚體空心欄桿,臺階中段修建西式噴水池,依山順勢,與臺階渾然天成,與會澤院融為一體。1927年會澤院內大廳立《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銅碑。會澤院代表了當時國內大學建筑的較高水平,建筑本體及其文物構成至今保存完好,是云南大學標志性建筑。它見證了中國西南邊疆地區(qū)高等教育從發(fā)端走向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及云南大……[詳細]
黃武毅公祠(黃公祠)
  黃公祠全稱為“黃武毅公祠”,現(xiàn)位于五一路黃公西街毓英小學。原為盡忠寺,1918年為祭奠云南辛亥革命的先烈黃毓英,改為“黃武毅公祠”。黃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會澤人。早年留學日本,是中國同盟會云南支部的骨干之一。1909年到昆明,建立同盟會機關,積極參與組織發(fā)動起義。重九之夜,與李鴻祥等在北教場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并沖鋒在前,首破北門,建“光復首功”。云南光復后,隨軍援川,回師途中,在貴州思南被刺身亡,年僅28歲。云南都督府為表彰黃毓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績,追謚他為“武毅公”,蔡鍔親自撰寫了“黃武毅公墓志銘”,孫中山先生贈了“忠烈千古”的匾額。先設靈位在圓通山下忠烈祠祭奠,1918年設“黃武毅公祠”,并將祠堂兩邊的街道命名“黃公東街”和“黃公西街”,以資紀念。原祠堂大殿系歇山頂廡殿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有孫中山親筆題寫的“乾坤正氣”匾。新中國建立后,黃公祠改辦為小學![詳細]
范石生舊居及范石生墓
  范石生舊居位于昆明西北王家橋紅聯(lián)小學旁,建于1917年,系范石生1916年底由駐川滇軍第六師參謀長任上辭職回滇時所建。當時他與同事錢開甲共同合買了昆明西郊王家橋的八十多畝田地,并建屋居住,躬耕壟畝,自行勞作,在此隱居近三年,至1920年調任駐昭通的靖國軍第十六團團長,方始離開。房為土木結構二層樓房,坐東朝西,占地325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凹”型,正房五間,南北耳房各兩間,懸山頂,外走回廊,建構簡樸但舉架尺度較大,幾無裝飾。西南聯(lián)大教學樓和援華美軍空軍招待所舊址范石生(1887~1939),原名石僧,字小泉,號小翁。云南峨山縣人。1909年考入云南講武堂丙班,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參加重九起義和臨安起義。護國戰(zhàn)爭中,任云南護國軍第一軍東路軍參謀長兼第一團團長。后歷任駐川滇軍第六師參謀長、滇軍第十六團團長、云南北伐軍先遣軍總司令、駐粵滇軍第三師師長,第二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等職。授上將軍……[詳細]
28、護國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護國橋
  護國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橋長23米、寬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護國橋屬于與護國運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歷史紀念性建筑;護國橋與護國門、護國路均建于1919年,被稱為紀念云南護國戰(zhàn)爭勝利的三大工程;護國橋不僅是個紀念性建筑其自身的建筑風格也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雙孔石橋的橋梁建筑風貌,同時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于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護國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為昆明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梁,橋身兩側為兩個下沉式的小廣場在2000年建成時,是市中心的一個公共設施和公共景觀。護國橋位于護國路中段,始建于1919年,為紀念1915年云南首義討伐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而得名,橋長23米、寬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橋面東西兩側各嵌石雕龍頭,橋拱穹頂上鐫刻有:“護國橋民國八年孟夏月建……[詳細]
大德寺雙塔
  大德寺雙塔位于昆明五華山東側的祖遍山巔,今平政街大德寺內。1983經昆明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它同東、西寺塔一樣,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大德寺雙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寶殿之間,兩塔高21米,東西相距27米,均為密檐實心方塔,塔身每層四面均有佛龕,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記。全塔樸素無華,自然莊重,五百余年來,歷經滄桑,依然如故。雙塔是昆明市區(qū)內著名古剎———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稱雙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極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蔭蔽日,登臨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覽無余。明清兩代,迭有修葺,成為昆明市區(qū)較大的佛寺之一。與寺西的鹽龍祠,寺祠相連,前來燒香拜佛者及游覽觀光者終年不息,成為香火甚旺的古剎之一。昆明城中,南有東、西寺兩塔對屹,而兩塔又與大德寺雙塔遙遙相望。大德寺雙塔下原有大、小綠水……[詳細]
昆明文廟欞星門
  昆明文廟欞星門位于人民中路文廟舊址內。昆明文廟始建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其地址在“城中之北偏”翠湖東南今登華街下段。明萬歷四十年(1613),搬遷至長春觀(今文林街天君殿巷附近)?滴醵拍辏1690)重建于文廟街今址。清代的昆明文廟既是一座典型的、形制完備的儒家建筑群,“殿、廡、門、堂、齋舍、祠宇,諸所具備!备h兩級儒學,均設其中。現(xiàn)古建筑僅存欞星門、禮門、義路坊和泮池等。欞星門,本為祭天的禮制性建筑,文廟中的欞星門表示像尊天一樣尊孔。昆明文廟欞星門為四柱三門花崗石建筑,高5米、寬10余米,平頂,中置葫蘆寶頂,抱鼓石夾沖天柱。中門稍高,枋額高約1.5米,分為三格,中格鐫刻楷書“欞星門”三字,左右兩格彩繪圖案,門下加有蟠龍抱柱兩根,抬雙龍望日枋梁!岸Y”和“義”都是儒家倡導的為人準則。孟子曰:“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币话阄膹R均設“禮門”、“義路”坊。昆……[詳細]
黃河巷楊氏公館
  楊氏公館建于1932年,系原滇軍將領楊如軒所建宅院,宅院占地1155平方米。系法國建筑師設計建造。主體建筑為法式別墅風格的磚木結構兩層樓建筑,占地面積170余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凸”字形,講究對稱。左右正立面為五面體,窗框高大,幾乎占墻體四分之三的面積。三角屋頂高而陡俏,鋪紅色平瓦。中部二樓設外走廊,法式廊柱、頂部設露臺,-以羅馬瓶柱圍欄。裝飾簡潔,線條凹凸有致,細節(jié)處理制作工藝精細考究,建筑外形豐富而獨特,形體厚重。楊如軒(1895~1979),字夷齋,云南賓川人。云南陸軍講武堂畢業(yè),參加過辛亥昆明重九起義、護國戰(zhàn)爭等。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時,楊如軒任國軍第九軍二十七師師長駐防江西臨川,應朱德的要求,有“臨川讓路”之舉,之后又“沓起眼皮”讓朱德率領的起義部隊在贛南上堡從容整訓。1928年5月,楊如軒奉命率部會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被紅軍擊敗。著名紅軍歌謠“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只……[詳細]
五華趙公祠
  趙公祠位于翠湖南路,用以祭祀辛亥功臣、護國名將趙又新。趙又新(1881~1920)原名趙復祥,字鳳喈,云南省鳳慶縣人,辛亥功臣、護國名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1909年10月任命為駐云南臨安(今建水)的新軍第十九鎮(zhèn)三十八協(xié)第七十五標教練官。昆明重九起義后,11月2日,發(fā)動和領導了著名的“臨安起義”。后赴江西,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之湖口起義。失敗后回云南,改名趙又新。1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趙又新被任命為護國軍第一軍第二梯團長,在蔡鍔的率領下,轉戰(zhàn)川南,身先士卒,英勇作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此后任駐川滇軍第二軍軍長,1920年10月8日在瀘州城陣亡。年僅39歲。趙又新殉難后,靈柩發(fā)送回昆明,安葬于西郊筇竹寺北山。民國政府追贈陸軍上將,謚曰“武烈”。孫中山挽聯(lián)云:“大局賴同撐,我在粵峰君在蜀;束芻聊借奠,生為名將歿為神!1922年,改翠湖邊皇華館為趙公祠。祠堂原為傳統(tǒng)殿式建筑,布局嚴……[詳細]
翠湖南路65號宅院
  翠湖南路65號宅院建于1940年,為時任云南省財政廳廳長陸崇仁私宅。由陸根營造廠施工建造。宅院由一幢西式二層樓房建筑和一排平房組成,庭院寬闊。樓房坐北向南,占地面積745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主體建筑占地577.6平方米,磚木結構,平瓦坡頂,平面布局為不規(guī)則長方形,四面圍合,中設天井。南部西側凸出半圓形客廳,上為露臺。樓內布局大氣而不失精巧,房間眾多,開窗寬大,功能完善,裝修考究。宅院西側即為翠湖,環(huán)境優(yōu)美。該建筑屬于新古典主義風格,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墻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線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目前國內這種建筑風格較多,屬于主導型的建筑風格。1950年3月,該宅院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qū)昆明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辦公地,陳庚、宋任窮曾在此辦公居住。1957年3月中緬劃界期……[詳細]
34、懋廬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懋廬
  懋廬 座落在昆明 市東風西路吉祥巷,建于清咸豐八年(1852年)。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房屋主人張懋弟,由此得名。懋廬 坐北朝南,為土木結構,硬山頂!耙活w印 式建筑”。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西廂房大門兩側是青石砌筑而成的門柱,門柱上是券頂,頂上鑲嵌橫匾,曰“懋廬 ”。橫匾上是三角頂裝飾,這種西式門面與傳統(tǒng)方正如“印”的四合院有機地結合的建筑風格,是民國時間昆明 流行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是昆明 地區(qū)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居之一。整個院落,一磚一瓦、一石一木及室內陳設無不經歷了百多年的歲月,如此完整保留了清代建筑的營造特點的老房子,如今昆明 屈指可數。懋廬位于景星街吉祥巷18、19號,為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二層樓房,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詳,因房主人張懋弟而得名。建筑基本呈“一顆印”形式,木作雕刻精細,花窗、門頭均為中西結合,具有清末民初昆明民居建筑風格。于2002年公布……[詳細]
聞一多舊居(含殉難處)
  1986年7月在殉難處建立紀念碑,質地墨石,高1.1米,寬0.6米,碑正面楷書“聞一多先生殉難處”八字,由原民盟云南省主任委員楊明題寫,碑陰隸書聞一多先生殉難經過。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樸在附近學院坡上遭國民黨特務殺害。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云南大學至公堂悼念李公樸大會上作了“最后的講演”。下午聞一多和兒子聞立鶴相伴回家,就在離西倉坡6號家十來步之處,遭云南警備總司令部特務暗殺,年僅48歲。這便是震動全國的“李、聞慘案”。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省浠水。1922年7月赴美留學,回國后,在北京、南京、武漢、青島等地任教。1932年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zhàn)勝利后出任民盟中央執(zhí)委。聞一多是愛國民主斗士、詩人、古典文學家。主要著作有《紅燭》、《死水》、《唐詩雜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