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濰坊市 > 昌樂縣旅游

昌樂縣文物古跡介紹

1、方山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山廟
  古稱龍神祠,因龍神尊號西門大夫,也稱西門大夫祠。位于昌樂城南10公里的方山西麓山腰間,是縣內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古剎,在昌樂歷史上稱為一邑之勝。建筑分東西兩院,西院為廟宇,東院為住持、僧眾寓所,共占地約1000平方米。山門西南,門外辟有百余平方米平坦場地,尚存16塊碑碣,記錄著歷次重修方山廟的史實和有關史料。山門內,右側是東院,里有過廳,其兩側各筑一出廈、黑色小瓦覆頂的耳房。西院正中扁方形石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當年“內畜金魚,池畔古槐繞藤,綠竹夾道,滿院紫薇、黃楊羅列左右!笔刂虚g有一南北向石拱橋,兩側鑲有雕石欄桿,南北向石鋪甬道通向北首大殿。殿共3間,高8米,闊9.6米,深7.2米,五檁、雙扉、兩牖,飛檐斗拱、黑瓦覆頂,形制恢宏壯觀。殿內巨大木雕鍍金龍神象,正襟危坐,其左右曾供泥塑神象21尊,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龍神臺下有古洞,據載其深莫測。至今整座廟宇仍掩映在數百株古柏、古槐、……[詳細]
2、東圈墓
東圈墓
  東圈墓位位于昌樂縣朱劉鎮(zhèn)東圈村南峨山東北坡小山丘上,北鄰膠濟鐵路,西距縣城9公里。墓冢封土高大。1987年12月,由濰坊市博物館和昌樂縣文物管理所挖掘清理,系漢菑川國王室成員墓葬。山坡巖石上,鑿有豎井式方口墓道,邊長4米,深9米,全部用邊長1米、厚0.2米石片充填。挖掘發(fā)現,墓內棺槨、漆器已焚毀,葬品大都被盜,葬制遭破壞,墓道底為南北向通道,兩端各一墓室。南墓室約14平方米,有殘余木馬及馬飾件等。北墓室為主室,約25平方米,其東、西、北3面鑿有4個耳室(北面2個),總面積28平方米,有殘余棺板、殘漆器、彩繪陶片、五鐵錢、封泥印和小件銅器等。銅器皆鍍金,有案足、承弓器、鋪首等器物和龍、虎、猴、壁虎等銅飾件。其中一銅龍,全長30.5厘米,身凈9厘米,首高6.5厘米,尾高11厘,重1.35千克,形態(tài)怪異,龍體長著牛頭虎尾鳳羽,作匍伏翹尾回首姿勢。出土的封泥印文為“菑川后府”,即菑川國(漢文帝十六……[詳細]
崇山祭祀遺址
  崇山祭祀遺址位于昌樂縣營丘鎮(zhèn),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崇山,又名叢山,位于營丘鎮(zhèn)東約10公里,西南與朝陽山同脈,北與姑母山相對,海拔177米。因崇山有石柱酷似男性生殖器官而聞名,被尊稱為石祖。4000多年以來,一直是人們瞻仰崇拜的一方勝地。據山東省文物考古隊考證,自漢代崇山上即有建筑。據當地人講,唐武德年間始建百子殿,至抗日戰(zhàn)爭時山上共建有九座大廟。但因幾經戰(zhàn)火,廟跡至今已蕩然無存。據85歲以上老人見證,崇山娘娘廟規(guī)模宏大,松柏參天,殿前有牌坊大門,大殿內供奉著菩薩,還有送子娘娘等諸多神靈,婦女結婚多年不生育或只生女孩者,多到此崇拜許愿。歷朝歷代的名人志士也組織了幾次大的建設和修繕。在南大門外兩側豎立的四十八通石碑上,碑文都做著詳盡的記載。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日本侵略者卻在一九四〇年農歷的五月二十八日武裝占領了崇山,砸毀了神像,拆除了廟墻、廟宇,用拆除的磚石、木料修筑了炮樓子。2015年6月23……[詳細]
4、昭賢廟
昭賢廟
  昭賢廟位于昌樂城東3.5公里,孤山北峰上,俗稱孤山廟。始建年月失考。北大殿闊3間,北側石基高盈丈,殿高綽2丈,為二層磚、石、木結構。上層為文昌閣,有伯夷、叔齊塑像,閣內東北方有木梯與下層相通。下層有孤山爺持笏塑像端坐其中。北大殿西,毗3間偏殿,內供泥塑、木刻神像數尊。四周青磚院墻,正南山門,院中有四方水池,十幾棵勁松。解放后,經“大躍進”、“文革”,廟拆圮,尚余北側基石和《敕封廣陵侯碑記》殘片及《昭賢廟詩》碑1座。詩碑系1490年(明弘治庚戌)立春后二日山東按察司副使趙鶴齡書,詩文如下:“只為身言世道關,至今血食在孤山。諫周叩馬終甘餓,遜國潛蹤永不還。盛德全仁兼盡義,清風立懦更廉頑。賢祠豈獨春秋祀,千古名芳宇宙間!痹娢馁濏灹瞬摹⑹妪R謙虛讓國、不圖名利的品格和氣節(jié)。該廟清代逢農歷六月初一香火盛大,民國初期4縣來祭祀者達幾千余眾![詳細]
昌樂藥王廟
  昌樂藥王廟位于昌樂縣城南27公里,北展村西一土埠北端。傳為唐太宗東征時隨營獸醫(yī)所葬之地。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重修廟宇,碑記“藥王,唐之良醫(yī)也,姓鄧名閣字清云”,故稱“藥王廟”。廟宇座北面南,3間廣廈,青石砌基,二椽重梁,前廊四棟彩繪盤龍立柱擎檐,氣勢闊宏。廟內藥王端坐正中石供上,高盈丈。眼光、耳光娘娘侍立左右。東西側各有文臣、武將2尊。廣廈東西各筑耳房3間,傳為醫(yī)藥之所。青磚院墻,南墻中間為古式廟門樓。院中有罩頂石火池2方并立,四角巨柏各1棵。耳房前有鐘、鼓亭各1座。院外,北有柏林一片,南于廟門西有古槐1棵,圍盈5尺。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九月初九廟會,自清光緒三十年,北展興山會,遂易為農歷四月初八、十月初十。解放后,破除迷信,廟宇幾經拆圮,僅存北墻部分基石,清重修廟宇記碑亦殘缺不全![詳細]
肖家莊遺址
  肖家莊遺址在青州市譚坊鎮(zhèn)肖家莊西北,高出地面約3米。西臨彌河,斷崖處高近10米,長、寬各約500米。1965年秋發(fā)現并開溝試掘。后多次復探。采集的陶片和石器,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觶、石鏟、石刀、石鑿、石錛,商代的銅鉞、骨鏟、陶簋等,還有西周至漢代的部分遺物。1978年4月,益都縣博物館對其完成“四有”(有保護范圍、保護標志、管理單位、科學記錄檔案)工作。2013年,肖家莊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常家莊遺址
常家莊遺址
  197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考查發(fā)現。位于昌樂縣北巖鄉(xiāng)常家莊村后,大丹河南北貫穿其中,西部面積約1.5萬平方米,暴露龍山文化地層和商周灰坑,遺存有表飾豎條附加堆紋的鼎足和繩紋陶片。東部主要為商周文化堆積,面積約4萬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圍1米,文化層厚3至5米,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和各式陶豆、鬲以及獸蹄形鼎足。袋形分檔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西周中晚期器形特點。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的豆為春秋特點。獸蹄形鼎足是戰(zhàn)國遺物。……[詳細]
8、楊徐遺址
楊徐遺址
  楊徐遺址位于昌樂縣南郝鄉(xiāng)楊徐村西側,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遺址。1982年發(fā)現。遺址處在小丹河河旁臺地上,東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積厚2至2.5米,個別地方為龍山文化疊壓或打破關系。所采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紅陶、羼蚌沫褐陶次之,典型標本有夾砂紅陶圓錐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質紅陶壺口沿等。……[詳細]
小李家莊遺址
  小李家莊遺址位于昌樂縣堯溝鎮(zhèn)小李家莊東南100米處,大丹河西岸臺地上,為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遺址中間高,東部稍低,東西約100米,南北約150米,面積為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以大汶口文化為主。上層為漢代遺存,暴露繩紋和布紋磚瓦片,中間為商周、岳石文化遺存,下層為大汶口文化遺存。典型標本有圓錐形或橢圓錐形鼎足、斂口缽口沿。……[詳細]
10、鄒家莊遺址
鄒家莊遺址
  鄒家莊遺址位于昌樂縣北巖鄉(xiāng)鄒家莊村西約150米處,西依大丹河,南臨蒼山,北靠荊山水庫,面積約30萬平方米。從出土文物證實,除龍山文化外,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龍山文化堆積厚1至4米,斷崖暴露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遺物,出土文物有鼎、鬶、罐、甗、杯、三足盤、豆等陶器和石刀、石鐮、石斧等生產生活用具![詳細]
林家河遺址
  林家河遺址位于昌樂縣北巖鄉(xiāng)林家河村西側,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層厚1至1.2米,北部斷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器鋬及龍山文化的罍口等遺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屬大汶口文化中期遺物![詳細]
西李家莊遺址
  西李家莊遺址位于昌樂縣北鄌郚鄉(xiāng)西李家莊前,現存面積8萬平方米,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遺址。文化堆積厚1至2米,暴露燒土、人骨、陶片等遺物。標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夾砂或泥質紅陶斂口缽口沿、壺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詳細]
營陵故城址
  營陵故城址位于昌樂縣河頭鄉(xiāng)古城村,年代為東周、漢、唐。1992年6月12日,營陵故城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秦家淳于遺址
  秦家淳于遺址位于昌樂縣喬官鎮(zhèn)。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東周、漢。 2013年,秦家淳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昌樂丹朱墓
  昌樂丹朱墓位于昌樂縣堯溝鎮(zhèn)后北郝村東北300米處,墓基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30米,相傳為帝堯之子丹朱之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