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吉安市 > 安?h旅游

安福縣文物古跡介紹

1、安?讖R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讖R
  安福孔廟為江西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坐落在江西18大文明古縣之一的安福縣城南.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福縣城,距吉安市60公里。是江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四年(1081),舊稱“學宮”、“文廟”,后屢有興廢,至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遷現(xiàn)址,F(xiàn)存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積2148平方米,整個院落10000多平方米,有下馬碑、泮池、圜橋、大成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東西兩廡、露臺、大成殿等建筑。大成殿采用中國宮殿的營造風格,殿內(nèi)陳列了安?h自秦始皇至今2200多年的建縣史,以及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讖R占地10余畝,主要建筑物均以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它利用層迭推進的門闕、津橋、院落豐富空間的變化,借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題。大成門與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歇山重檐,琉瓦飛甍,展翅欲飛。大成殿高14米,寬25米,采用臺梁框架結構,……[詳細]
武功山祭祀遺址
  武功山祭祀遺址,位于安?h錢山鄉(xiāng)、泰山鄉(xiāng)境內(nèi),處在東經(jīng)114°10’,北緯27°27’,以主峰金頂葛仙壇、沖應壇、汪仙壇、求嗣壇、白鶴峰寺為主,范圍衍及觀音巖、三天門、九龍山、集云庵、箕峰、行臺、南坪、文家一帶,面積3000公頃,散落在60平方公里范圍之內(nèi)。金頂海拔1918.3米,被譽為:“乾坤之勝境,神仙之福地”。這里地處吳楚交匯之要沖,自古以來,即為湘贛兩省先民朝天祈福的圣地,吳風楚韻演繹、發(fā)展和豐富了武功山祭祀文化。祭天祈福之風歷代不衰。直到明代,地方官吏率吏民上山祭祀的活動,仍不絕于史書。自三國吳赤烏年間,葛玄入山--,首開武功山道教之風,后世道徒來山修真者甚眾。葛仙翁也成為武功山歷代宗教信徒崇祀的主神。唐宋以降,道、釋、儒三教融匯于山,逐步形成多教派、多神祗、多壇庵的局面。道徒羽流、釋子梵民、香客信民及儒士賢達來山朝圣者絡繹不絕。至明代,僅白法寺一處,即有“食僧千指”,進山朝圣者……[詳細]
洲湖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群
  洲湖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群(含紅五軍軍部舊址(曹家祠),紅軍標語群(曹生垣民居、曹光宗民居),-俘虜關押所(京丞公祠),狗爬嶺山腰戰(zhàn)壕,狗耳朵西山頂和東山頂掩體,水灣西山頂掩體和戰(zhàn)壕,亭子東山頂戰(zhàn)壕,水灣東山頂掩體,狗爬嶺古道暗堡,清江潭“十八堆”-墓冢,紅軍烈士墓)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群位于江西省安福縣洲湖鎮(zhèn)三湖村曹家自然村及“狗爬嶺”山峰等一帶。沿古山道可直達吉安縣官田、永陽等地!肮放缼X”山脈屬羅霄山脈在安福南部向東延伸段,山高林密,連接永新、吉安等地。普查隊在該村復查“紅軍標語群(縣保)時,向當?shù)卮迕裨儐柫讼嚓P歷史背景,原安?h委辦退休干部曹生垣、村民兵連長劉文清、村委主任譚鐘昌、文書楊贊美、支委劉奇山、村支書江固生等均根據(jù)老輩人回憶,提供了原彭德懷率紅五軍在該地戰(zhàn)斗的傳聞,隨后,普查隊展開了全面調(diào)查,F(xiàn)存紅五軍戰(zhàn)斗舊址包括:紅五軍軍部指揮所(原王屯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曹家祠)、-俘虜臨時關押教……[詳細]
塘邊古建筑群
  塘邊古建筑群(含塘邊八棟屋建筑群、奎光堂、塘邊大夫第)傳統(tǒng)格局和特色簡介:劉景洪,仕中書舍人,于乾佑末(923-936)因致政而徙安成邑南塘邊。后隱居不仕,始為塘邊一世祖,贈尚書令,至今有千余年。至南宋期間,塘邊已分東西兩邊,其規(guī)模已非一般村族可比。元代該村建統(tǒng)宗祠即(塘邊劉氏大宗祠),統(tǒng)宗堂下分東五房、西五房。東五房于明初建“奎光堂”(東邊總堂)至清代又派分“思本堂”、“積厚堂”、“赦封堂”、“敦本堂”、“四愛堂”;西五房同期建“五房祠”,統(tǒng)轄陸續(xù)分支的“愛啟堂”、“仁禮堂”、“清振堂”、“滋德堂”、“致美堂”、“繼美堂”、“啟佑堂”、“裕慶堂”、“明德堂”等。唐末立基以來,塘邊村落內(nèi)外開筑了數(shù)以百計的大小水塘,大者面積達百畝以上,小者僅幾十平方米。村口有塘,村外有塘,村內(nèi)建筑面塘、環(huán)塘。人在塘邊走,魚在塘中游,風平水靜時村落屋宇、翠樟古柏、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美似圖畫。除了水塘之外,塘邊……[詳細]
松田狀元祠
  狀元祠,又稱中溪彭氏宗祠。位于安?h楓田鎮(zhèn)松田村松田組,東經(jīng)114°4046.9〃,北緯27°2212.5。2002年5月16日公布為安?h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景泰庚午年(1450),彭琉負責建造,歷時五年。祠前為狀元坊,坊前為狀元坪,坪前為兩口風水塘,水塘前有條小溪,長年流水不息。宗祠三直二進二天井,硬山式,長46.5米,寬23米,總面積-.5平方米,規(guī)模巨大。前棟中間有大天井,兩邊是廂房。中棟飛檐翹角,兩邊與廂房相連。樓為鐘鼓樓,樓下為正堂,堂后木壁上雕有24孝圖。后棟寬敞,是春秋祭祀祖宗之享堂,有8根大柱豎立。上懸“惇敘堂”金色匾額。大柱上掛有明代楹聯(lián)一副:“兄狀元,弟會元,六年間,壓兩京一十三省豪杰;左太師,右少師,二派下,開四鄉(xiāng)千百萬載書香”。新刻古楹聯(lián)三副,第一聯(lián):“一門雙柱石,兵部、禮部、吏部;三科四狀會,戊辰、丙辰、甲戌”。第二聯(lián):“仕歷四朝雙宰相;恩榮三代六尚書”。第三……[詳細]
6、蓮舫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蓮舫庵
  抗清救亡烈女劉淑英養(yǎng)母奉佛的場所。劉淑英(1620—1657年以后),字木屏,號個山人(因幽居期間常居個山,故名),江西安福縣三舍村人,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王藹妻。其父劉鐸(1573—1626),博學善文,剛毅忠烈。1626年,劉鐸因不滿魏忠賢的閹黨專權,憤然在扇上題詩痛斥曰:“陽至君王死,陰霾國事非”。為此被逮入獄,身遭數(shù)刑,至死不屈。后崇禎皇帝誅治閹黨,贈劉鐸太仆少卿,謚忠烈。劉淑英稟承家教,自幼攻讀經(jīng)史,飽讀詩書。但因生于明末清初的-之世,經(jīng)歷頗多曲折:幼年喪父,新婚喪夫。甲午年間李自成攻陷軍師,據(jù)徐鼐《小腆列傳?列女》云:淑英聞之慟哭曰:“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殲此渠爭,以報國讎邪!”1646年,清軍攻入劉淑英家鄉(xiāng)吉安,當時江南義軍紛起,劉淑英受此感染,傾盡家資招兵買馬,希冀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盡一己之力。她在《軍事未畢家人勸我以歸》詩里寫道:“屢世余家受主恩,結營細柳已成軍。毀盡釵環(huán)紓國……[詳細]
7、邦伯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邦伯坊
  邦伯坊位于安福縣甘洛鄉(xiāng)三舍村前端,遠處是巍峨群山,前面是千頃沃野,上游“進士名塘”清泉順渠從坊前流過,鵝卵石鋪成的古道蜿蜒伸向遠方。前、左、右三口水塘形成品字形與古坊相輝映,坊后是鱗次櫛比的民居及宗祠、書院建筑。邦伯坊系表彰三舍村(海州知州)劉戢功勛顯赫,由明正德當朝皇帝御勅而興建的功德牌坊。邦伯坊為4柱3門仿木樓閣式麻石結構。通高7.53米,寬10.14米,基座用方型巨石疊壓四層,石高78cm,長2.6米,寬65cm,厚重典雅。門額為巨大月梁,明間寬3.5米,橫梁前高浮雕雙獅戲珠紋,后為雙鳳朝陽紋。次間寬2米,左右橫梁前浮雕雙馬奔馳紋,后為鯉魚騰空圖案。梁下置透空神鰲雀替承托。二樓正中月梁刻有楷體“邦伯”大字,左首題刻:“巡按南直隸監(jiān)察御史黃金如,為奉訓大夫、海州知州劉戢”。右側落款為:“正德癸酉正月吉日立”。三樓正中嵌長方形直額石匾,上刻“承恩”二字。字左右透空縷雕云龍紋。柱頭用坐斗,……[詳細]
斗魁公祠
  “斗魁公祠”位于安?h洲湖鎮(zhèn)蔥塘村,距安?h城28公里,系當?shù)匦悴胖芏房、周為秀父子二人于清光緒8年(1882)合建的集宗祠、祭祀、民居、書舍、側屋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建筑。不僅設施齊全、功能完備,且文化氛圍濃郁、保存完整,實為不可多見的民間“府第”,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岸房簟弊背,磚木結構,硬山頂,青磚磨縫,設前后院,大門面墻高達8米,占地面積880平方米。內(nèi)分三直兩進共12個房間。廳門額嵌兩層石碑刻,上層豎鐫“覃恩誥命”,左右浮雕人物,下層橫鐫“斗魁公祠”大門對面照壁-有“壽”、“文治光華”描金大字,至今依舊光彩照人。前廳兩側有騎樓,中間設天井,廳堂正中為雙層神龕,每龕設門。梁柱間的撐拱飾圓雕麒麟、龍鳳、獅、鹿等瑞獸。隔扇裝飾花卉、福壽紋、紋飾繁縟,栩栩如生。內(nèi)廳二樓的扶欄全是樟板雕花、黑漆油底、朱紅光面、金粉勾線。大門內(nèi)的頂部有一個4平方米的覆斗式藻井,四角鑲刻花飾,中……[詳細]
9、洞淵閣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淵閣
  由后晉的劉悟真所建。宋時章盛棄官不做來此修真,以藥療民疾,邑人彭梅叟因感激而建閣紀念。清咸豐五年(1858)太平軍攻入安福城,將閣付之一炬,F(xiàn)存的“洞淵閣”為同治五年(1866)全邑捐資在廢墟上重建的!岸礈Y閣”共兩層,高12米,寬14米,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磚木結構,翹角飛檐,歇山頂,一潑水風格,魚吻、寶葫蘆鎮(zhèn)屋脊。每二層四周均有回廊,登高遠眺,武功山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俯瞰腳下的滬水河,漁帆點點、竹排成行,順水蜿蜒而下。環(huán)看山城美景盡收眼底,那聳入云天的東山文塔,格外秀美。難怪少年時代旅居安福幾年的著名作家杜宣,樂不思蜀,晚年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安福的山水之美和對在洞淵閣上嬉戲的留戀,甚至還有重訪洞淵閣的念頭,因年高身體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對此他不無遺憾。洞淵閣前有一口水井,叫“清凈源”,水質(zhì)純凈、甘冽。相傳建閣時的棟梁,由道士施法術,從水中取出。此傳不足為信,但它能證明閣的一段鮮為……[詳細]
10、王母仙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母仙宮
  湧蓮仙山王母仙宮始建于北宋靖康丁未(公元1127)年,歷元明各代多次興廢。清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三月,本邑譚昌言倡建于原址。1986年以來,本邑唐海照等充實道教文化內(nèi)容并于2004年倡修加固。王母仙宮為安福道教圣地之一,發(fā)源較早,道教文化活動歷代傳承。1999年,經(jīng)縣市省宗教管理部門批準,頒發(fā)正一教活動場所登記證,現(xiàn)有6名從業(yè)人員加入江西省道教協(xié)會。2002年,經(jīng)縣文物部門推薦,報省政府備案,由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王母仙宮、王母橋、古樹林、四周60米以內(nèi)地帶。建筑控制地帶:保護范圍以外周圍100米![詳細]
東山文塔
  東山文塔位于江西安?h城,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最早的東山文塔相傳由三國時東吳魯肅監(jiān)制,后倒塌。宋宣和年間于原址重建,明正德十六年再次倒塌,F(xiàn)在的東山文塔重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塔高四十米,九級八面,系樓閣式磚塔,造型精巧,雄偉古樸。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期的自然風化,塔棱、塔檐、塔基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害,塔上雜草叢生,塔體膨脹多處。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雨水偏多,塔基輕度下陷,塔身已向東南方向傾斜近十度,亟待修復。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據(jù)《安?h志》記載,該塔的前身最早為三國東吳時魯肅監(jiān)造的石塔,規(guī)模較小,兩晉后坍塌。宋宣和年間(1120—1125年)于原址重建磚塔并同時興建東山禪寺,故名“東山禪寺塔”。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倒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重新在坍塌后的三層基座上續(xù)建。東山文塔在宋代是一座與寺廟連成一體的“佛塔”,經(jīng)明代重建,已經(jīng)和儒教……[詳細]
大智彭氏家族石刻
  大智彭氏家族石刻位于江西省安?h山莊鄉(xiāng)大智村。大智石刻沿大智自然村南北一線分布,范圍長約1千米,可分為4個集中分布點,依次是“垂釣臺”、“盤石”、“湖山”、“磨形山”石刻。現(xiàn)存總計石刻15塊、32品、65條?赊q識文字5286個,占石刻總文字的88.4%,因巖體風化,崩裂尚有約500字未能辨認?淌甏,上起明英宗正統(tǒng)丁卯年(1447)下迄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前后延續(xù)51年。文體形式多樣,有拜謁題名、墓志銘、墓表、傳、詩詞、挽詩、壽聯(lián)等。撰寫者有明代名臣李賢、柯譛、彭時、劉定之、劉吉、李紹、妣夔等,也有彭氏一家及親朋好友。石刻內(nèi)容反映了彭氏四代五進士的鄉(xiāng)間家庭生活,包括追挽祭悼、擢升公差、歸省祭祖、拜謁壽慶、致仕休閑、風物靈異、吟詠唱和,真實記錄了官宦家庭的社會交往和人文心態(tài),為研究中國古代官宦家族史提供了范本,具有很高的人文研究價值,F(xiàn)存石刻分為4個集中分布點由北向南依次是“垂釣……[詳細]
羅隆基故居
  羅隆基故居位于安?h楓田鎮(zhèn)車田村。故居建于清末,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間庭院風格。院子直面水塘,墻面青磚砌成,垛角前三后四高高聳立,內(nèi)室全部用木板隔成。在正廳開窗采光處存有“文光射斗”等墨書大字,前檐下還有許多詩詞及民俗圖畫。羅隆基從出生至12歲一直居住在此,留美歸國后曾三次回鄉(xiāng)省親。2002年羅隆基故居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將原有居民遷出,得以較好的保護。2004年,縣文博部門將故居進行了全面維修,成為羅隆基紀念館![詳細]
染坊遺址
  染坊遺址,位于彭坊鄉(xiāng)由路村南沖嶺前平臺開闊地,三面環(huán)山,東面有陳山河支流由路河沿染坊蜿蜒而過,遺址區(qū)內(nèi)分別有漂洗池2個,均為長方形,長3.8米,寬2.8米,圓形染池17個,直徑均為3.8米,爐臺2個,直徑分別為0.9米,1.1米,高1.2米,并有排水溝,涼曬平臺等設施,爐臺及池墻內(nèi)均用鵝卵石砌筑,內(nèi)墻用三合土封閉,池墻內(nèi)留有插桿小圓孔?偯娣e約為800平方米。染坊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我縣農(nóng)村古代印染業(yè)的工藝制作和發(fā)展提供了實物資料![詳細]
鄉(xiāng)社遺思坊
  鄉(xiāng)社遺思坊,始建明萬歷丁亥年,清中期擴坊為祠。系磚石木結構。坊祠總建筑面積306.53平方米,面寬17.24米,進深17.78米,坊面積44.27平方米。坐西朝東。鄉(xiāng)社遺思坊工藝較精良,為研究明代工藝及地方人文提供了實物依據(jù),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蒙潭村康姓開基,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有進士、舉人十二名。著名人物有康元積、康元穗、康五端等。鄉(xiāng)社遺思坊前為陳水之瀟水段漕運黃金水道,古時,該村為碼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