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 > 城廂區(qū)旅游

城廂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莆田木蘭陂
  木蘭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5公里的陂頭村木蘭山下。木蘭陂是中國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之一,陂首是堰閘式的滾水壩,長219.3米,高7.5米,分32孔閘門,建有33座陂墩。陂首的南北兩端有兩條共長500米的護陂石堤。陂內(nèi)的溪水分別經(jīng)過陂首南北端的“回瀾橋閘”和“萬金陡門”注入總長約120公里的大小溝渠,灌溉莆田的南、北洋平原,最后由沿線300多處泄?jié),陡門和涵洞匯入興化灣。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長樂人錢四娘攜金來到莆田,在樟林村旁邊的將軍巖前壘石筑陂,后來因為山洪暴發(fā)沖毀了陂首工程,筑陂失敗,錢四娘憤而投水自盡。不久,錢四娘的同鄉(xiāng)林從世進士又捐資十萬緡,在溫泉口筑陂,也因水湍流急,選址不當而告失敗。宋熙寧八年(1075年),福建侯官人李宏又攜資七萬緡應詔而來,他和僧人馮智日總結(jié)前人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選擇在溪面廣闊、水流緩慢、溪床巖石亙連的木蘭山下建陂,歷經(jīng)八年的艱苦施工,壘石數(shù)萬,終于建成了……[詳細]
2、龜山寺
龜山寺
  龜山寺: 龜山古剎位于市區(qū)以西15公里外的華亭鎮(zhèn)境內(nèi)。因寺院建于形似龜背的山頂而得名。又因山頂上有片2里方圓的-洋,故又稱“龜洋”。 唐長慶二年(822年),名僧無了禪師來此開山,辟茶園18處。咸通十一年(870年),建寺院9座,僧徒多達千余人。后梁貞明年間(915-920年),閩王王審知給寺院賜名“龜山福清禪院”。明代擴建為寺,F(xiàn)存建筑物乃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寺宇由三進殿堂組成。第一進為天王殿,祀彌勒佛;殿前有寬闊的場院,場上有一對石幢,幢座上鐫刻法語,浮雕羅漢、比丘人物像等。第二進為大雄寶殿,構(gòu)筑宏偉高大,為眾殿之冠,祀“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年藥師佛”和“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殿前有丹墀和放生他(即六眸池)。第三進為法堂,堂上供奉無了祖師塑像,慧忠和月中祖師塑像分坐左右。左翼自天王殿而上的為功德堂、鐘樓、伽藍殿、客堂、齋堂(左為大寮)、庫房;……[詳細]
閩中抗日辦事處舊址
  閩中抗日辦事處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龍橋街道田尾新村208號。抗日戰(zhàn)爭初期,閩中地區(qū)通過和平談判,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師獨立大隊,實現(xiàn)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9月,閩中工委在莆田城關(guān)西來寺設立抗日辦事處,以便雙方聯(lián)系,負責人方子明。1938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背信棄義,悍然發(fā)動“泉州事變”,謀害了工委和部隊負責人劉突軍,并將獨立大隊包圍繳械。后經(jīng)我方據(jù)理力爭,國民黨方面被迫同意把閩中紅軍游擊隊交還新四軍,開往皖南前線抗日。1939年,國民黨又推行“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并陸續(xù)頒布所謂“限制異黨活動”的一系列-法令。面臨這種局面,閩中黨組織一邊在莊邊寧里舉辦訓練班培訓抗日干部,一邊派張伯庭等同志到莆田沿海開辟新的抗日根據(jù)地。1940年2月,閩中抗日辦事處遷移到沿海忠門王厝村,在山區(qū)游擊活動的游擊武裝力量也調(diào)派到莆田沿海工作,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以“保家衛(wèi)國”為口號,……[詳細]
閩中革命烈士陵園
  福建省閩中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莆田市區(qū)中心的繁華地帶,現(xiàn)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園區(qū)占地面積63712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12月,其前身為“莆田縣革命紀念碑”,1983年莆田建市后由市政府接管,并改稱為“莆田市烈士陵園”,2000年8月報經(jīng)市政府批準更名為“閩中革命烈士陵園”,現(xiàn)有工作人員10人。該園于1990年被列為福建省烈士紀念建筑物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幾年,我們立足于“以人為本、完善服務”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我園建設成為富有影響力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陣地。在原有一座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風格完全按照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模式建造的革命英雄紀念碑的基礎(chǔ)上,又新建一座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廊長40米的烈士碑亭,并在碑墻上鐫刻著我市在不同革命時期英勇獻身的6……[詳細]
莆田廣化寺
  廣化寺原名金仙院,隋開皇九年改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剎。該寺現(xiàn)占地3.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石砌圍墻長1公里。貫穿主體建筑物的中軸線長達385米,結(jié)構(gòu)嚴謹,布局勻稱,規(guī)模宏大。中軸線主建筑,從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由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蕆經(jīng)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等組成。兩側(cè)翼有寬敞的百柱廊廡。從臥佛閣兩旁開始,左廂依次有功德堂、溪聲閣、水云鄉(xiāng)、尊客堂、伽藍殿、五觀堂(上為庫房,后為香積廚)、鐘樓;右?guī)来螢榘闳籼谩⒖瓷綐、煙霞窟、凈化堂、祖師殿、學戒堂、鼓樓。左上方新建有觀音閣,內(nèi)奉一身高8米觀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兩側(cè)新建4座五百羅汗堂。這里松柏蒼翠,山泉鳴澗,清幽寧靜。人行其間,綠蔓牽衣,別有一番禪意。相傳千年之前,滔滔東海之水,直涌至南山腳下,行云流霞與青翠松柏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無比生動的畫卷。……[詳細]
梅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梅峰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雷山左旁。昔時其地爽塏,遍植梅樹,故名梅峰。隋唐之際,峰巔建有一座觀音亭。宋初亭周匝地百余畝,系李家之祖業(yè)。志載元豐八年(1085),黃太安人感異夢而生制干李公子誠。黃氏為酬夙愿,乃盡舍亭周之地,將小亭擴建為寺。寺宇初具規(guī)模之時,峰右建有『望海亭』與『臥云軒』各一座,李公子時授讀于軒。北宋崇寧二年(1103),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翌年,又奉敕賜額改名『崇寧禪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為『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敕賜『報恩光孝寺』巨匾;越五年,去掉『報恩』二字,單名『光孝寺』。爾后大約八百多年來,一直沿稱不易。方志記載,寺內(nèi)舊有『神鐘』一口,亦為紹興乙亥年(1135)龜洋二圣僧駐錫寺中,令名匠蔡通鑄成,聲響能傳數(shù)十里之遙。宋代梅寺,仰仗李公大力護持,朝廷多次賜額,名重一時,且寺宇屢經(jīng)擴建,規(guī)模儼然大于前時,成為當年莆陽境內(nèi)……[詳細]
莆田龜山古剎
  龜山古剎位于市區(qū)以西15公里外的華亭鎮(zhèn)境內(nèi)。因寺院建于形似龜背的山頂而得名。又因山頂上有片2里方圓的-洋,故又稱“龜洋”。龜山峰巒重疊,嵐霧濃重,清幽陰涼,自古就有“龜洋積霧”之稱。該山盛產(chǎn)名茶。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名僧無了禪師來此開山,辟茶園18處。明代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題寺聯(lián)云:“山半樓臺天半寺,云中鐘鼓月中僧”。相傳明代這里所產(chǎn)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選為貢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達千余人。到后梁貞明年間(915-920年),閩王王審知給寺院賜名“龜山福清禪院”。明代擴建為寺,F(xiàn)存建筑物乃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地藏殿、禪房、方丈室等。寺西有無了禪師墓塔,石雕裝飾精美、古雅,頗有藝術(shù)特色。今寺中齋房有許多石槽,最大的可儲水萬斤,刻有“元ネ右四年十一月”字樣。 ……[詳細]
釋迦文佛塔
  釋迦文佛塔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廣化寺的東側(cè)。釋迦文佛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塔為石構(gòu)的仿木樓閣式建筑,通高36米,平面呈八角形,共五層,造型古樸莊重、結(jié)構(gòu)玲瓏精致。須彌座的束腰部分浮雕有獅子滾珠和牡丹的圖案,轉(zhuǎn)角處浮雕有侏儒形象。塔第一層的東西兩面開門,其余各面設有佛龕,門龕的兩旁浮雕有羅漢人物像,各具神態(tài),造型生動;乩鹊年@板上浮雕海水卷云紋樣。第二層至第五層,其中四面開門,四面設佛龕,門旁浮雕金剛武士,龕旁浮雕觀音菩薩。各層的塔檐長而薄,精巧美觀,倚柱瓜楞形,柱頂?shù)亩饭白麟p抄三下昂。檐下各出兩層疊澀,浮雕有鳳凰、雙頭羽人、飛仙、奇花異草等紋樣。塔為八角空心室,寬敞明亮,有石階可供游人登上塔頂,觀賞風景。(國家文物局)……[詳細]
9、林兆恩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兆恩墓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谷子,莆田赤柱人,創(chuàng)立夏午尼三一教,又稱夏教。倡儒道釋三教合一學說世稱三教先生。明倭寇作亂,他捐家財雇兵守城,埋尸兩萬多具,并教人治愈兵后瘟疫,深受民間感戴,在海內(nèi)外頗具影響力,在東南亞一帶華僑多建祠紀念他。該墓為明隆慶五年(1571)林兆恩55歲時建。墓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丘石構(gòu),平面呈“風”字型,面闊6米,進深14米,后墻正中刻“明三教先生子谷子龍江林墓”。墳頂以整塊石雕龜背紋飾,前置供臺,墓前有三級墓坪。林兆恩墓198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位于靈川鎮(zhèn)東進村東汾自然村西南側(cè)。始建于唐代,歷代屢有維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8.5米,通進深38.5米,占地面積4636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大坪、左右鐘鼓樓、拜亭、前殿和后殿組成。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二柱,明間抬梁減中柱,懸山頂,土木結(jié)構(gòu)。雀替和駝峰裝飾金漆木雕,柱礎(chǔ)為明、清構(gòu)件。廟前大坪右側(cè)存一只唐代石獅。東汾五帝廟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延壽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壽橋
  延壽橋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辦事處延壽村延壽自然村。宋建炎元年(1127)由承信郎李富、評事方天貺同建,原來橋為十二墩十三孔。明宣德年間(1426-1435)圮,正統(tǒng)五年(1440)吳恩諒重建,萬歷四十年(1612)給事中黃起龍重修。十一孔十座舟形墩,為伸臂式石梁橋,跨于延壽溪上,南北走向,長91.62米,寬2.9米,高11米。橋上有石扶欄,橋北端有橋坊,上刻與造橋有關(guān)內(nèi)容的銘文,另有清光緒六年石刻1通。延壽橋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2、李富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富墓
  李富墓位于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嶺下村坪田自然村,宋代建,坐南朝北偏西40°,墓寬11.3米,通深33.45米,高13.84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墓平面呈為“風”字型,三個墓埕,三合土結(jié)構(gòu),墓丘前有花崗石祭臺,須彌座束腰有浮雕,為墓創(chuàng)建時的原構(gòu)。李富墓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李富(1085-1162),字子城。南宋時,以家財募集抗金義兵,航海北上,隸名將韓世忠部,授承信郎,殿前制司干辦公事。后辭官回家講學辦公益。卒葬于此![詳細]
石室?guī)r磚塔
  石室?guī)r磚塔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辦事處北磨社區(qū)石室?guī)r寺內(nèi)東南側(cè),唐末妙應禪師于此習禪,南宋妙應寺高僧祖賢圓寂后建此塔于寺西,劉克莊撰寫塔銘。明初塔廢,永樂年間(1403-1424)重建,今塔內(nèi)有木檐,護欄已毀,尚存塔身。塔坐北朝南,為四角七層空心磚塔,高約20米,每層四面設佛龕,龕內(nèi)佛像多不存。塔座石構(gòu),邊長3.86米。石室?guī)r磚塔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莆田蔡襄祠
  莆田蔡襄祠位于城廂區(qū)霞林街道棠坡村,類別為古建筑。莆田蔡襄祠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埕,西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南至民居圍墻,北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詳細]
15、廣化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化寺
  廣化寺位于城廂區(qū)鳳凰山街道新塘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廣化寺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南、北至本寺圍墻,東至寺后小山體50米,西至寺前照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