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鐘山石窟
  介紹:石鐘山是石寶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鐘而得名。這里峭壁嶙峋,矗立著奇巖異石,被當?shù)厝朔Q為“活不耐煩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間幽谷。在南山坡上,翠竹環(huán)抱著一群古色古香的屋宇,那便是石鐘寺。寺里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鐘,故以石鐘山為名。素有南國瑰寶之稱的石鐘山石窟群就雕鑿于此。是石寶山景區(qū)中最為著名的景點,又稱石寶山石窟,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集云南少數(shù)民族雕刻藝術的精華,并受中原、藏族、南亞以及西亞等文化的影響,其風格與內(nèi)地的敦煌、龍門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石鐘山石窟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稱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詳細]
東山關帝廟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東山關帝廟,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1996年1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關帝廟的建筑結構相當精巧。它的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由六根圓石柱頂托著數(shù)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亭上有各種獨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造型生動,千姿百態(tài),流光溢彩。關帝廟內(nèi)回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建筑工藝精湛。廟內(nèi)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礎、銅鐘、香爐等珍貴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瑯滿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東山關帝廟還是臺灣及東南亞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每年均有眾多的關帝信徒到東山關帝廟追源謁祖、朝圣…[詳細]
石阡萬壽宮
  石阡萬壽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石阡縣城長征路北端,在縣城以內(nèi)可徒步到達景點,是貴州著名的古代建筑群和旅游景點。始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重修,始建萬壽宮時稱“豫章闔省會館”。清雍正十三年,知府趙之垣重修,乾隆三年,知府杜理復加修葺。當時的萬壽宮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規(guī)模,格局是坐北朝南。后來經(jīng)郡人左成憲等籌款,對萬壽宮進行改修,其格局改為坐東向西,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就是今天的規(guī)模,但山門的位置一直未動,山門不在中軸線上,這是石阡萬壽宮與其它地方的萬壽宮所不同的最大特點之一。萬壽宮的三個山門巧妙地將牌坊、大門、山墻結為一體,以青磚仿木雕刻壘砌,既美觀實用,又節(jié)…[詳細]
南京中華門
  南京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墻13個城門中規(guī)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是我國古代城垣建設的瑰寶。中華門建筑形體像甕,是專門為抵御敵軍攻城而設計的。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xiàn)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古城墻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個杰作。中華門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間,傳說在修建時遇到“海眼”,隨建隨塌,后來“借”來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聚寶盒埋了下去才大功告成,故又名聚寶門。中華門整個建筑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詳細]
麟州故城
  麟州故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店塔鎮(zhèn)楊城村西北部的楊城山上。麟州城始建于唐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廢棄于明代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歷時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楊宏信及其長子楊重勛和其孫楊光,世代守衛(wèi)著麟州,抵御契丹、西夏守衛(wèi)國土。而楊宏信的次子楊業(yè)和其孫楊延昭均為宋代名將,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稱雄一方。由于麟州故城與楊家將的淵源關系,后代人們懷著對楊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將此城稱為楊家城,延續(xù)至今。去年7月到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考古隊對麟州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diào)查、勘探與測繪。麟州城址北鄰草地溝,西鄰窟野河,東接桃峁梁,南與麻堰溝接壤,高差約200米。城址呈不規(guī)則長條形。整個城址由…[詳細]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第一批國保)時代:1938年地址:武鄉(xiāng)縣的磚壁村和王家峪村王家峪村距武鄉(xiāng)縣城45公里,在磚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一條狹谷中,舊址設在村北三座相連的民居中。磚壁村在王家峪村之東。兩村皆位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地勢險要,舊址在村東玉皇廟內(nèi)及周圍的佛爺廟、奶奶廟、李家祠堂的一組建筑群中。1937年8月,八路軍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偹玖畈肯群篑v扎在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的五臺縣南茹村、潞城北村等地。武鄉(xiāng)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是駐扎時間最長的一處,彭德懷等領導人在此曾指揮華北地區(qū)的抗日游擊斗爭。1939年7月,由-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率領的八路…[詳細]
勵志社舊址
  在中山東路和黃埔路交叉口的東北一側,有一處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寬敞院落。據(jù)《明史》記載,這里曾經(jīng)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西花園舊址。當年朱元璋征集30萬兵工興建明故宮,此為存放食品和水的倉庫,又名“西苑水晶臺”。如今水晶臺已是蕩然無存,透過鑄鐵雕花的鐵圍欄,院落里翠綠的草坪上,自西向東呈“品”字形橫亙著三幢古色古香坐北朝南的巨大宮殿。這組建筑就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勵志社總部的所在地。勵志社創(chuàng)立于1929年左右,是蔣介石效仿日、美軍隊建立的一個軍官俱樂部性質(zhì)組織勵志社在當時被戲稱為是“尖、卡、斌”機構,為什么呢?因為勵志社雖不是國民黨正式黨政機構,卻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不大不小是為“尖”;它只是個后勤…[詳細]
北京鼓樓
  鐘鼓樓由鐘樓和鼓樓二樓組成,相互呼應,各司其職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jù)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構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jù)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nèi),…[詳細]
崖城學宮
  崖城學宮也稱“崖州孔廟”,應是我國祭祀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最南端的廟宇。史書記載,崖城學宮創(chuàng)建于北宋慶歷年間,近千年來,培養(yǎng)出了不少名滿天下的才子賢能,也算得是崖州文化振興的基地。海南三亞崖城孔廟是我國地理位置上最南端的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古崖州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建于明朝,廟中建有大成殿、文明門、崇圣祠、尊經(jīng)閣。其時進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遵圣道而振文教,賢流接踵,善俗日興。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留下了一批準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jīng)典,這是崖州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學宮的命運頗多波折,歷經(jīng)宋代淳佑年間的移建,明成化七年的…[詳細]
水西雙塔
  涇縣水西雙塔,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大觀塔始建于北宋大觀二年(1108)《寧國府志》、《涇縣志》的記載和現(xiàn)有塔上的題記刻石,都證實了這一點。大觀塔共七層八面,底層直徑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磚圈拱門,層層用疊澀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結構的凸出斗拱,每層出檐雙層,磚塊錯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圖案,層與層之間的轉角處用半圓形磚砌成半圓柱,整個塔體顯得凝重、壯麗。塔內(nèi)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傳說太平軍占領涇縣后,當?shù)氐呢斨�、官僚為逃避太平軍,躲進塔內(nèi),抽去底層樓梯,太平軍無法登臨,便在塔內(nèi)堆集柴草,一把火從塔底燒到塔頂,塔剎也在此劫難中被毀,事后當?shù)氐暮蜕性谇謇硭䞍?nèi)廢墟…[詳細]
九華山化城寺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對芙蓉峰,北倚白云山,東鄰東崖,西接神光領嶺,四面環(huán)繞如城,古人有“內(nèi)外峰圍涌玉蓮)之稱。每當紅日西沉,白云歸岫,蒲牢一擊,鯨鏗徐應。這就是九華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鐘”�;撬略写箸娨豢�,重約萬余斤,但已毀于兵燹。現(xiàn)存的一口洪鐘,重約兩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鐘鑄造精美,體積超群,音質(zhì)悠揚洪亮,以手輕叩即可聽到清脆悅耳的微微響聲,用槌撞之,則甕聲宏亮高揚,由近及遠慢慢在山谷中回蕩,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鐘聲更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國,超凡脫俗。因此,朝山進香之人,無不聆聽化城晚鐘,領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開兩序別西東。晚來香火因緣盛,鐘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鐘圣音,以除…[詳細]
洪頂山摩崖刻經(jīng)
  聞名國內(nèi)外的洪頂山摩崖刻經(jīng)。自從1989年發(fā)現(xiàn)以后,已有不少國內(nèi)外著名專家學者慕名而來,觀看刻經(jīng)。它的發(fā)現(xiàn),對解開史學界的“安道一”之謎,對研究這位視史傳經(jīng)體大書法家的身世、經(jīng)歷及中國文字從隸到楷的轉變具有關鍵作用和史料價值。因“安道一佛教”觀念是“涅若性空”觀,他在此處書刻的是“文殊若”,“摩訶若”經(jīng)等。東邊是屬名“僧安道一”的“文殊若”刻經(jīng)。-出自梁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譯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來與文殊菩薩對話的形式,禪釋出僧眾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經(jīng)中占重要地位。更珍貴的是該經(jīng)的書法價值,在整個刻經(jīng)中具有代表性。書寫風格是隸中帶楷,楷中帶隸,這是我國文字進化從隸到…[詳細]
程氏三宅
  在屯溪區(qū)柏樹街,有三處明代古建筑,位于屯溪柏樹東里巷6號、7號、28號。為明代成化年間禮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名“程氏三宅”。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筑專家傅喜年教授譽為“明代民居之瑰寶”。三宅的7號、8號樓相連,28號樓居東。三座樓結構相似,但各有其特點。7號樓始建于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距現(xiàn)在有600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禮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8號樓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有“滴水石穿”警示石,108塊圖景構成的大型木刻組畫展現(xiàn)了徽州木刻的精華。28號樓是官商宅第,門罩獨特,為徽州石雕的代表。三宅均為五開間二層穿斗式樓房,前后廂房,中央天井,類似三…[詳細]
孟府古建筑群
  孟府古建筑群位于孟廟西側,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處,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封孟子為鄒國亞圣公,故孟府又稱“亞圣府”。孟府始建于北宋末期,已有800余年歷史。孟府初建時規(guī)模較小,后經(jīng)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7進院落。以主體建筑“大堂”為界,前為官衙,中為內(nèi)宅,后為花園,共有樓、堂、亭、閣148間。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是國內(nèi)規(guī)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nèi)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建國后,孟府成為收藏、展出大量出土文物及孟府遺留文物的地方。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門當?shù)厝罕姺Q“衙門”,為3楹、單啟硬山式建筑�!�[詳細]
八里城遺址
  八里城遺址因城的周長近八華里,俗稱八里城,是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地理位置 八里城遺址位于肇東市四站鎮(zhèn)東八里村東八里屯西北300米處,東北距四站鎮(zhèn)3.5公里,南距松花江干流5公里,城址雄踞于松花江左岸一弓形臺地上。經(jīng)緯座標為東經(jīng)125°56′,北緯45°45′。二、遺址現(xiàn)狀 八里城近似正方形,方向135°,有四門,四門皆有甕城。甕城的北門與東門開在正中,西門與南門則偏左。 八里城實測周長3761米,近3.8公里。東墻全長922米,西墻全長943,北墻全長911米。沿墻有丘狀土堞(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樓,各馬面之間距離不等,間距最長為67米,最短為44米。 …[詳細]
北京李大釗故居
  目的地介紹李大釗生前曾在北京的五處住過。西城區(qū)石駙馬后宅35號是其1920一1922年時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現(xiàn)為新文化街文華胡同24號。李大釗北京故居位于西城區(qū)文華胡同24號。文華胡同東起佟麟閣路、西至鬧市口中街,清朝時被稱為石駙馬后宅胡同,解放后改為現(xiàn)名。故居是一座平常的三合院,院門也是最普通不過的墻垣門,如果不是門口的文物保護標志,估計沒有人知道這竟會是李大釗的故居。故居正在維修,里面搭建的臨時建筑也正在拆遷。李大釗在這里居住時,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后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他領導和參加了多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活動,很多重要的會議都是在這里召開的,他在五四時期的許多重要文章…[詳細]
袁林
  袁林,又稱袁世凱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萬多平方米,是中國清末民初著名的軍事、政治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tǒng)袁世凱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大型墓葬。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qū)勝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莊,南臨洹水,北望韓陵,東接御道,西依京廣。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構筑手法,以中國古典傳統(tǒng)形制為體,西洋建筑風貌為用,古今并存,風格殊異,是我國陵墓建筑的一個創(chuàng)例,在我國陵墓建筑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袁林于1982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詳細]
藥王廟大殿
  藥王廟大殿藥王廟歷史攸久,歷經(jīng)千年滄海桑田,幾經(jīng)泯滅,幾經(jīng)興衰,幾易遷址,幾經(jīng)易名。臻至今朝,仍保留了早期古建筑風格,歷經(jīng)元、明、清代的多次修建,但宋元遺風不減。據(jù)說,它的興建主要是為紀念藥王孫思邈,同時經(jīng)歷過歷代風霜仍然不倒!一、藥王廟簡介焦作市藥王廟位于山陽區(qū)百間房鄉(xiāng)李貴作村北,焦作云臺大道南側。九五年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2000年升格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定名為河南省“藥王孫思邈國際中醫(yī)藥文化苑”景區(qū)。藥王廟,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東漢時期現(xiàn)廟宇附近建有嵬王廟,供奉著周朝的嵬靈公和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的兒子二郎神。廟宇為小四合院,后失于戰(zhàn)亂,南北朝時有其遺址,時屬武陟縣轄。據(jù)宋代《…[詳細]
安福孔廟
  安�?讖R為江西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坐落在江西18大文明古縣之一的安�?h城南.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h城,距吉安市60公里。是江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四年(1081),舊稱“學宮”、“文廟”,后屢有興廢,至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遷現(xiàn)址�,F(xiàn)存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積2148平方米,整個院落10000多平方米,有下馬碑、泮池、圜橋、大成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東西兩廡、露臺、大成殿等建筑。大成殿采用中國宮殿的營造風格,殿內(nèi)陳列了安�?h自秦始皇至今2200多年的建縣史,以及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孔廟占地10余畝,主要建筑物均以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它利…[詳細]
平糧臺古城遺址
  平糧臺古城遺址位于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的大連鄉(xiāng)大朱莊西南隅,占地面積一百余畝,高二丈,俗稱平糧臺、平糧冢、貯糧臺,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古城遺址。它發(fā)掘于1979年,消息一經(jīng)披露《人民日報》、《光明報》、《河南日報》、香港《大公報》、新華社等數(shù)十家海內(nèi)外新聞媒體爭相報道,曾轟動一時,震驚世界。春秋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之《陳風·宛丘》曾描述過這里的動人景象:“子之蕩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财鋼艄模鹎鹬�;無冬無夏,值其鷺羽�?财鋼艄�,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本褪钦f,…[詳細]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喖瑙﹂柛鏇ㄤ簽缁夊绱撻崘鈺佺仴鐎殿喖鎽滅划鏃堫敍濞戞埃鍋撻鍕煑闁稿本鐟ч悷銏ゆ煥濞戞ǹ瀚伴柛娆欑節瀹曘儳浠﹂挊澶屼画閻庣偣鍊楅崕銈夊垂濠婂嫮顩锋い鎺戝€诲▔鏇炩攽閸屾粍娅曟繛鍫熷灩閳ь剛顢婂▔娑樏洪鐐参ラ柛灞惧嚬濞层倝鏌$€n偆鐭嬮柛瀣Ч瀵灚寰勬径宀€鐓撶紓鍌欑缁夋挳顢欏鍡欌枙闁跨喓濯Λ鎴︽煕韫囨搩妲烘繛鍫熷灴瀵剟宕惰閹界喖鏌曢崱鏇狀槮婵炲瓨锕㈤幃褔宕舵搴n槷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偆鈻旈幖娣灩閻忓霉閻欌偓閸撴繃绂掗崼銏犲闁跨噦鎷�
婵犵鈧啿鈧瓕銇愰崒鐐村仢闁绘鐗婇弶鐑樼箾瀹€鈧划顖炲焵椤戭兛璁查崑鎾存媴妞嬪海娈ら柣搴℃贡閸嬬偤鍩€椤戭兛璁查崑鎾存媴閻熸嫈妤呮煛閸偄鐏¢柍褜鍎搁崘鈹炬灆闂備焦瀵ч悷銉╁箯娴煎瓨鍋嬮柛顐ゅ枑缂嶁偓闂佸搫鍊哥紞濠傖缚娴煎瓨鍎嶉柛鏇ㄥ灡閿涙牕螞閻楀煫顏勵嚕闁垮鈻旂€广儱鐗嗛ˉ灞角庨崶锝呭⒉濞寸厧鎳橀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婄懃閿曘儱顪冮崒娑氣枖閹兼番鍨归悘澶娒归悪鈧崜婵囩閸垹瀵查柨鐕傛嫹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Email闂佹寧绋掗悺鐟坱ravel666*163.com闂佹寧鍐婚幏锟�*闂佽 鍋撻梺顐g缁€濠¢梺鎸庡喕閹凤拷
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鍝勬噹閳瑰P婵犮垼顔愰幏锟�2023016012闂佸憡鐟遍幏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