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山大佛又稱資陽大佛,位于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qū)碑記鎮(zhèn),是一座在山崖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大佛高22.24米,寬11.2米,刻成年代有多種說法,一為唐貞觀十七年(643年),一為唐貞元九年(793年)。大佛目前被四川省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月山大佛,因坐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于資陽市雁江區(qū)碑記鎮(zhèn),是全省第三大坐佛,據(jù)說在世界上排第22位。碑記鎮(zhèn),地處雁江區(qū)南大門與資中交界處,距城區(qū)20余公里。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途經鎮(zhèn)域,交通方便。
半月山大佛屬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為彌勒佛倚坐像,屬凈土宗造像。大佛端坐于長方形石龕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寬11.2米,結構雄渾古樸,氣魄宏大,一望而令人產生敬畏之心。而佛像面部豐潤,雙耳垂肩,表情安祥恬靜,目光平和下視,好象在關切地注視著禮拜者,又使人覺得可親可敬。
龕左側上部有壁刻,“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九字較顯,余字剝蝕難辯。中部刻有《大佛會碑序》。另,半月山壁崖還有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摩巖刻,敘此山舊名福勝山,字多剝蝕,書撰姓名無存。還有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摩巖詩刻,詩云:“唐(朝)知名寺,資川大道場,懸?guī)r低翠艾,亂石雜修篁,憶古尋遺跡,憑高入異鄉(xiāng),西窗好(觀)景,少憩贊公房!
半月山大佛的建造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它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說始建于唐德宗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陸續(xù)用了150年,相傳七代人,方在懸崖峭壁上鑿建成初具形態(tài)的大佛像。到公元1131年(宋高宗紹興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師周義等人,為巨佛開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建成共歷時484年。
至明代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嚴子恭、羅恕等人與僧人海明聚會,在大佛身旁營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并在大佛崖下,依佛門古規(guī)次第修建天王殿、彌勒堂、大雄殿、關圣殿、三星殿,歷時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寺院建造雄偉,雕刻精細,刻有《西游記》全傳。至此,大佛寺香火漸盛,甚為熱鬧。從大佛的開鑿到寺院的建成,先后歷時800多年。它們不僅是宗教的產物,更是是數(shù)代人心血、智慧、汗水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半月山大佛逾千年風霜雨雪,風化剝蝕不可避免。尤其在0期間,被當作“四舊”來破,損毀嚴重,大佛所有附屬設施被拆除毀壞。后來,后山大量開采石料,更使大佛傷痕累累。大佛寺則用作學校、鄉(xiāng)政府,又先后于1971、1972年拆除,修建了學校、鄉(xiāng)政府。最后一批毀于1977年。
1981年,半月山大佛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冬,省、縣撥款及社會募捐共籌資30多萬,對大佛進行了初步維修。但大佛的附屬設施和寺院已蕩然無存,寺內文物散失殆盡,包括價值連城的《西游記》全傳雕刻。大佛腳下,如今是一片雜亂的民居。唯原寺院山門前的兩棵黃桷樹尚存,歷數(shù)百年風雨,依然郁郁蔥蔥,與孤立山崖的大佛遙相呼應,共成世事滄桑之見證。
2013年5月,半月山大佛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以六號龕四周外緣為基線,向東外延375米,向南外延335米,向西外延255米,向北外延2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外延130米,向南外延100米,向西外延300米,向北外延110米。
碑記鎮(zhèn):資陽市轄鎮(zhèn)。1934年置碑記鄉(xiāng),1940年并入忠記鄉(xiāng),1942年析復鄉(xiāng),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1993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18公里。面積45.6平方公里,人口3.1萬。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過境。轄丹桂、半月、人樂、嚴家場、德教、共和、長河、香龍、龍王廟、寶山、聯(lián)合、同意、太吉13個村委會和大河壩居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兼…… 碑記鎮(zhèn)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