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鐵劍的發(fā)現(xiàn)是在1988年的春天,那時兗州城南的泗河正處于枯水期,沒有水流,當(dāng)?shù)牡娜罕娤裢R粯釉诟珊缘暮拥淄谏,不知道是誰的鐵鍬磕到了一個很硬的東西,一般而言,河底淤積的只是軟的泥沙,不會有硬的東西呀,莫非河底因故沉入了大石頭?一些人還在迷惑時,已有人扒開沙層,在沙層下露出了一塊鐵疙瘩.鐵疙瘩好像很長,好奇的人們紛紛圍了上來,沿著鐵疙瘩的形狀:"是把寶劍!","好長的寶劍呀!"人們奔走相告,并三五成群、饒有興味地猜測著寶劍的來源和用途。文物工作者聽到消息后興奮地急匆匆地趕來,他們小心翼翼地用大卡車把大鐵劍運(yùn)到了博物館。文物工作者對鐵劍進(jìn)行了測量:長7.5米、重1539.8公斤。鐵劍差不多有三層樓房那么高,無法把她樹立起來,只好讓她平躺著。如此重的鐵劍,是十分罕見的,傳說民國初年上海灘的著名拳師馬永貞舉起城隍廟前的千斤大銅鼎繞殿走三圈而面不改色,嚇退前來挑釁的比利時大力士,如果馬永貞能見到此劍,是否想再試身手呢?這可要比城隍廟的銅鼎重上兩三倍呀!
鐵劍搬入博物館后,事情并不算完。當(dāng)時的新聞記者加入了傳播出土鐵劍消息的行列。他們煸情的報(bào)道,幾乎燃燒了整個兗州城,兗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在談?wù)撝衿娴拇箬F劍,因?yàn)槿藗冊谧约旱闹R范圍內(nèi)再也找不出塊頭能與之相比肩的鐵劍,因而不約而同地稱之為"天下第一劍"。堵在人們心中的謎團(tuán)很快就被精通文墨的文物工作者慢慢解開。在鐵劍的柄部,雋刻著銘文--金一鳳,他是浙江紹興人,清康熙時任兗州知府。他在兗州做官期間,成績卓著,修橋、建城門樓、疏通河渠及主持編修《兗州府志》等,著實(shí)為當(dāng)?shù)乩习傩辙k了不少好事。金一鳳鑄這么長的鐵劍干什么用呢?查《滋陽縣志》,發(fā)現(xiàn)有與此劍相關(guān)的記載。原來,在兗州城外的泗河上在一座面大橋,是通往魯南的咽喉之地,最早建于明朝的萬歷年間,但后來屢被洪水沖毀,多次被重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夏天,泗河又一次發(fā)大水,南大橋中間的三個拱洞再次被毀。當(dāng)時的兗州知府正是金一鳳,鑒于大橋的重要性,不得不修,但當(dāng)?shù)厝罕娬馑疄?zāi),飯都吃不上,哪來的錢修橋?身為兗州父母官的金一鳳全恤民情,自己慷慨解囊率行捐資建橋。幾年后大橋建成了,為了提防水患,鎮(zhèn)壓住常常興風(fēng)作浪的水怪,金一鳳又現(xiàn)鑄了一把長三丈的大鐵劍,立在南大橋中洞的外旁,以求大橋不再被洪水沖垮。不過,洪水無情,不知什么時候,崔嵬聳立的大鐵劍還是被肆虐的大水沖倒了,掩埋于河底數(shù)百年而不為人知,這就是兗州大鐵劍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