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內蒙古自治區(qū) > 巴彥淖爾旅游

巴彥淖爾景點介紹

  內蒙古臨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我國黃河流域上中游,黃河“幾”字灣北岸,地處河套平原南麓,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境內,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7°21′26″至107°32′29″,北緯40°40′27″至40°41′54″之間,規(guī)劃總面積4637.6公頃。是西部干旱、半干旱區(qū)典型的黃河河灘蘆葦沼澤濕地類型,是我國中溫帶候鳥遷徙、繁衍生息的理想場所。臨河黃河濕地是維護黃河流域中下游水生態(tài)安全和祖國……[詳細]
  時代:元、明新忽熱古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西北1公里處,古城平面呈方形,邊長950余米,城墻為夯筑,四角外凸有角樓,墻外筑有馬面,南墻、東墻中部各設一城門,門外設甕城,城內外地表散見有大量陶片和瓦片。根據總體特征分析,其造筑年代應為元、明時期。該城址規(guī)模宏大,墻體保存較為完好,是已發(fā)現(xiàn)城址中最具典型的古代城池,具有極高的保護與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詳細]
  沃野鎮(zhèn)故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山咀鎮(zhèn))蘇獨侖鄉(xiāng)東南5公里處,建于北魏。古城東西長1040米,南北寬680米。在其南墻東部還存有東西長約340米,南北寬約200米的外墻。城墻殘高0.5~1.3米。城內到處都有磚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蓮花紋瓦當,均屬北魏遺物。故城為中、東、西三城連城,呈“凸”字形。中城長而大,向南突出,東西寬375米,南北長600米;東城東西寬334米,南北長57……[詳細]
  朔方郡故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區(qū)(臨河)及市西南磴口縣。故城遺址有數(shù)處,主要有磴口縣漢代朔方郡的臨戎縣、窳渾縣、三封縣三座故城,巴彥淖爾市區(qū)內的黃羊木頭城址和八一城址。臨戎故城在磴口北約25公里處的補隆淖鄉(xiāng)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墻分別長637.5米、620米,南、北墻均長450米。城墻用黃土夯筑,基寬約10米,殘高0.5~2米。南墻中部開門,城中部有長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鐵……[詳細]
  1970年,在烏拉特中旗杭蓋戈壁蘇木西南4公里處的后契勒陶力蓋(漢語意為火石梁),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的石器打制場,發(fā)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達日蓋遺址位于烏拉特后旗達日蓋山口,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遺址不遠處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為新石器時代狩獵民族的遺址和墓群。呼魯斯太遺址位于烏拉特中旗呼魯斯太蘇木,屬青銅器時代遺址。在這里發(fā)現(xiàn)典型的連珠狀匈奴牌飾。旁有春秋時代的匈奴墓群。雞鹿塞……[詳細]
  四大股廟位于五原城南5公里處,又名諸神廟。所謂“四大股”是指著最初合股開渠的四家而言,王同春是其中之一。原來的廟址很小,后經王氏重修,才有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廟正殿前廊東壁下有光緒二十八年立“重修諸神廟并開渠筑堤碑”一建于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年,萬太公、萬德原、郭大義和王同春合成四股重新修竣短鞭子渠(后改稱老郭渠),此渠竣工后又修了廟,故名“四大股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同春又……[詳細]
  金堂廟也叫慈云寺,坐落于磴口縣隆盛合鎮(zhèn)金馬湖北邊,興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是河套地區(qū)首座漢佛寺院。1851~1862年間,“哥老會”在磴口騷擾百姓,焚燒寺院,慈云寺遭到慘重的破壞。到1901年又一次經歷了劫難,留下一片殘垣斷壁,民國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廟,在當?shù)卮缶邮坷顟鸯鞯慕M織下,于1930年重建了寺廟。金堂廟的大雄寶殿雕刻有二龍戲珠,正壁彩繪精美絕倫,兩側修有小陪殿……[詳細]
  狼山石刻在狼山腳下有兩塊刻石。一塊長約1.3米,厚約0·7米,上刻五言詩一首:總統(tǒng)五千兵,縱橫萬里路,踏平金積堡,調防紫金駐。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處,只見蒙古包,不見村與樹。同治壬申金運昌,在石刻的西邊10米處有小石刻,也刻有“同治壬申”等字。“同治壬申”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可見石刻為此時的作品。從五言詩中看,刻石者為一領兵將軍。……[詳細]
  常素廟常素廟,顧名思義,就是常年把齋吃素,不吃葷腥。常素廟位于烏中旗宏豐鄉(xiāng),建于民國22年(1933年)。常素廟為漢式廟宇,磚木結構,四合頭廟院。主殿瓦脊,飛檐、斗拱、藻井,雕梁畫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正面是殿,東西兩側為房,是境內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漢佛教寺廟。1951年,崎。廟被-部門征用,和尚全部還俗。1980年之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該寺廟重新得以修復�!�[詳細]
  地質公園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二批地質公園評審中,巴彥淖爾磴口地質公園通過專家評審,晉升為自治區(qū)級地質公園。巴彥淖爾盟磴口縣是地質遺跡、地質景觀豐富、形態(tài)多樣、分布集中、獨具特色的地區(qū)之一。磴口地質公園主要以特殊地質構造及火山遺跡、沙漠湖泊、風蝕地貌等自然景觀為住,分布有烏蘭布和沙漠、納林湖、人根峰、雞鹿塞、陰山巖畫等地質遺跡、景觀�!�[詳細]
  沙金套海古墓群沙金套海古墓群位于蹬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1~5公里處,以漢代窳渾古城為中心,分為北、中、南三個區(qū),其中以南區(qū)面積最大,東西寬2.25公里,南北長近2公里。已暴露的墓葬近千座,1985年,被列為自治區(qū)重點保護文物。……[詳細]
  陰山巖畫陰山巖畫位于磴口縣沙金蘇木境內。大都是由原始部落和匈奴、敕勒、突厥、黨項、蒙古等各族獵人和游牧人刻磨在山巖上的石巖畫。最早產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專家考證,此處共發(fā)現(xiàn)一萬余幅,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畫廊之一。東西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中南部,它的南北草原廣闊,氣候條件宜人,是一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我國北方許多游牧民族,諸如: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紇)、敕勒、黨項……[詳細]
  雞鹿塞雞鹿塞位于磴口縣沙金蘇木哈日戈那山口西側,是漢代重要的軍事要塞,石城遺址呈正方形,全用石塊修砌。相傳漢將衛(wèi)青、霍去病在此擊敗匈奴右賢王。《漢書匈奴傳》記載: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次赴長安修好,元帝賜王昭君予呼韓邪單于為妻,號昭君為“寧胡閼氏”并派高昌侯董忠和車騎都尉韓昌領兵護出朔方雞鹿塞。這座巍峨的雞鹿塞雖然歷經兩千多年,仍屹立在山坡上,成為漢朝與匈奴友好,經濟、文化往來的歷史見證。漢甘露……[詳細]
  納林湖納林湖景區(qū)位于納林套海農場境內,規(guī)劃面積3萬畝,湖泊濕地1.8萬畝,分三期10年重點建設一門、二場、三心、四園、五區(qū)、六島、七絕、八景、水陸三十六玩等旅游項目,是陰山腳下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集自然生態(tài)、科考人文于一體的有較高價值的旅游資源,也是我國西部自駕車旅游的重要驛站和精品的旅游線路核心景區(qū)。景區(qū)于2012年被國家林業(yè)局列為國家級濕地公園,201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15年被農業(yè)……[詳細]
  三盛公天主教堂河套地區(qū)最早建成的天主教堂,也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天主教堂。坐落在距磴口縣政府所在地1.5千米的原糧臺鄉(xiāng),現(xiàn)為巴彥淖爾市教區(qū)主教座堂。該教堂為法國天主教神父德玉明所建,1888年動工興建,1893年落成。1980年后,教堂經過修繕,重新使用。教堂的建筑風格既吸收了西洋哥特式的風格,又富有中國地方民族特色,融中西建筑藝術為一體。教堂占地面積675平方米,主要建筑圣堂堂高10米;堂基入地2米……[詳細]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