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滑國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附近臺地上。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后被秦所滅。根據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報告,可知滑國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東北和東南環(huán)山,平地向西北擴展與洛陽盆地相連接。平地兩側有滑城河與府店北河,兩河之間為一長靴形的臺地,故城即坐落在這塊南北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0.5~1.5公里的靴形臺地上。它三面環(huán)繞深壑,天然半島似的地形,易守難攻,是古代小國理想的建都之地……[詳細] |
![]() | 許昌關帝廟是全國八大關廟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它是為紀念關羽灞陵橋挑袍而建的祠廟,由憑吊者和當地民眾捐資捐地,州官資助興建而成,建于清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廟中文物展示了后人對關羽“忠、義、仁、勇”精神的崇敬,尤其是在大殿內把關羽和曹操同殿供奉,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F存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11026平米。中軸線主建筑有山門、儀門、卷棚、大殿、春秋……[詳細] |
![]() | 含嘉倉位于隋唐洛陽宮城的東北部,約為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遷都洛陽所創(chuàng)建。唐代繼續(xù)擴建沿用,是隋唐兩代儲存和轉運租米的大型官倉之一。有城墻,所以古稱“含嘉倉城”。它的東西城墻612米,南北752米,墻基最寬處達17米,整個倉城面積有45萬平方米。現已探出地儲糧倉窖287座。最大的倉窖口徑達13.5米,窖底距地面深11.9米。最小的一座倉窖口徑僅有2米,深3米。這些倉窖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分布密……[詳細] |
![]() | 望城崗冶鐵遺址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城西南望城崗村后土崗上,東起嚴家崗,西至賀樓村南,南至望城崗村。遺址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有三個爐渣崗相連。遺址灰層最厚處達6米以上,地表散存著大量的礦石粉、青石、木炭、砂子、爐渣等,器物殘范、爐底等冶鐵、鑄鐵遺物隨處可見。遺址中部及偏西部處,發(fā)現有成排和單一約一間房基大小的燒結爐底,其紅燒土層層層重疊。農民在耕作中不斷發(fā)現冶鐵遺跡,……[詳細] |
![]() | 三祖庵塔位于登封市區(qū)嵩岳寺北3公里兩溝交匯的深谷之中三祖庵舊址處,始建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三祖庵原名竹林寺。現僅存金代磚塔及后在原遺址上重建的大殿三間,明清石刻二品、古銀杏樹一株、羅漢洞及周邊其它遺存等,面積約3000平方米。其中三祖庵塔是目前全省保存金代磚石建筑成份其價值較高的單體建筑之一。三祖庵塔位大殿遺址東約3米處,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須彌基坐,疊澀密檐式七層,通高10.2米。……[詳細] |
![]() |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南的洛河之畔。遺址是1959年歷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調查時發(fā)現的,同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發(fā)掘并持續(xù)至今。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遺存,早在1952年就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的王村遺址發(fā)現了,1956年又在鄭州洛達廟遺址發(fā)現,因為文化面貌區(qū)別于其它文化,故曾被稱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二里頭遺址發(fā)現后,因文化堆積十分豐富,文化遺存更具有典型性,故定名為……[詳細] |
![]() | 太康縣黌學又稱文廟,位于縣城黌學街,座北向南,占地2400平方米。漢始建,隋唐因之,元末兵燹,明洪武三年知縣王辰建。永樂二年,宣德二年,景泰年間,成化七年重修。弘治十三年建欞星門,弘治十六年修正殿,增建兩廡三十六間,塑先賢像。崇禎十五年毀于兵火。清順治五年知縣田六善修大殿七間,建東西廡各五間,戟門、欞星門各三間�?滴踉暝鲂迻|西廡各十間。原建有半池、欞星門、戟門、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從南到北依……[詳細] |
![]() | 會善寺位于河南登封縣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積翠峰下,屬曹洞宗,與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稱為嵩山之名剎。會善寺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guī)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于該寺。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后……[詳細] |
![]() | 修定寺塔坐落在河南省安陽縣西北35公里太行山區(qū)清涼山的南麓。修定寺塔坐落在原修定寺內,寺院四周峰巒疊嶂,山勢巍峨,清泉環(huán)繞其間,如練如帶,景色十分優(yōu)美。修定寺相傳是僧人張猛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創(chuàng)建的,原名天成寺,北齊時擴建,并改名合水寺。寺院規(guī)模宏大,供養(yǎng)僧人達百余人,并有重兵把守,北齊文宣帝曾經三次駕臨寺院。隋唐時經過擴建,寺院更為壯觀,并更名為修定寺。清末時寺院毀廢,僅存一塔,即修定寺……[詳細] |
![]() | 張公巷窯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區(qū)東南部,遺址中心區(qū)面積約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區(qū)道路所壓。該窯址發(fā)現于2000年春,出土有幾十片典型的窯具,有盤式、桶式、漏斗式。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在汝州張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進行小范圍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一些類似汝窯瓷器、窯具和素燒坯殘片。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組織人員對張公巷原探方……[詳細] |
![]() | 潞澤會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東關新街南頭,俗稱東會館。原為山西潞安府、澤州府商人所建,是當時潞安、澤州在洛陽商人聚會之所�,F存有舞樓及東西配房、鐘鼓樓、大殿及東西配房、后樓及東西廂房等建筑,多為清代建筑遺存。另有石獅兩對,古碑石數通等,四周有圍墻。潞澤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占地15000多平方米,該建筑群呈較為嚴格的中軸對稱,坐北朝南,軸線上依次為戲樓、大殿、后殿,另有東西廂房、耳房……[詳細] |
![]() | 鄂豫皖革0據地舊址位于河南省新縣縣城(新集鎮(zhèn))中原路62號。舊址原是一家大地主的住宅,中間有一條長廊貫穿整個宅院,將之一分為二;整個宅院前后共五進院,有7棟中式樓房,房屋60余間。1931年、1932年,0中央鄂豫皖分局、0鄂豫皖省委就駐扎在這里。1927年11月,黃麻起義之后,地處大別山區(qū)的鄂豫邊、豫東南、皖西革0據地先后建立了起來,經過不斷的發(fā)展、擴大,到1930年4月,三個根據地就連成了一片……[詳細] |
![]() | 宋國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舊商丘縣城南,又稱睢陽城舊址,因在古睢水北岸,故稱睢陽城,是周初封微子于宋國都城的遺址。宋國是我國歷史上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1994年春到1997年秋,中美聯合考古隊對宋國都城遺址通過鉆探和發(fā)掘,確定了城墻的方位、大小和基本結構,揭示了周代宋城、秦漢睢陽城、明弘治十五年前歸德府舊城和明正德六年后現歸德府城的地層關系,證明在現存的歸德府城附近,上下疊壓著……[詳細] |
![]() |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中野司令部和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位于睢陽區(qū)閻集鄉(xiāng)張菜園村。1948年12月31日,以鄧小平為總書記的淮海戰(zhàn)役總前敵委員會和中野指揮部從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集小李家遷移到河南省商丘縣(現睢陽區(qū))張菜園村。1949年3月24日遷往安徽省六安。在商丘的80多天里,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指揮了淮海戰(zhàn)役第三階段的戰(zhàn)斗,取得戰(zhàn)役最后的勝利。1949年1月29日至2月1日,在商丘古城圣公會禮拜堂鄧小平主持召開……[詳細] |
![]() | 扒村窯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區(qū)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窯址屬民間窯址,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扒村窯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坳,北到扒村村北,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約近百萬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窯遺址。出土的資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多為白底黑花,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禹州的古窯遺址多達一百四十多處,是河南省古窯址最多……[詳細] |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
婵炲棎鍨肩换瀣触閸曨亞绉寸紓鍐╁灥瀵摜绮旈娑氣偓顒勫矗閸屾瑧鐟㈤柨娑樿嫰閸欙繝宕ョ仦钘夌仭鐎点倗鍎ら崹婊勭椤掑倻娉曞┑鍌滄櫕濞堟垹鈧娉涘ú顖炲Υ閸屾凹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垫径澶岀煓缂備礁绉撮宥嗙▕閿熺媭妫戦柛蹇擃槺濞堟垿寮崶褏鎽熼柕鍡曠濞存﹢鎮ч崶椋庣婵炲棎鍨肩换瀣▔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濠碘€冲€歌ぐ鍌炴偝閻楀牊鏉烘繛宀€绮埀顑讲鍋撴担椋庣殤閻庡湱鍋為埀顑讲鍋撴担鐟拔楅柡鍫灡閳ь儸鍐┾枙闂佹寧鐟ラ幏浼存偋閸喐缍€闁哄倸缍婂ḿ浼存儍閸曨垱锛栧Λ鐗埫閿嬬▔瀹ュ牆顥屽ǎ鍥e墲娴煎懘鏁嶅畝鍐惧殲闁告瑥锕ュ鍌涚▔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Email闁挎稒鐡瑈travel666*163.com闁挎冻鎷�*闁衡偓闁稖绀婡闁挎冻鎷�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哄懎鈹塁P濠㈣鎷�2023016012闁告瑱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