銆€
棣栭〉
鍖椾含
澶╂触
娌冲寳
灞辫タ
鍐呰挋鍙�
杈藉畞
鍚夋灄
榛戦緳姹�
涓婃捣
姹熻嫃
娴欐睙
瀹夊窘
绂忓缓
姹熻タ
灞变笢
閲嶅簡
鍥涘窛
璐靛窞
浜戝崡
瑗胯棌
娌冲崡
婀栧寳
婀栧崡
骞夸笢
骞胯タ
娴峰崡
闄曡タ
鐢樿們
闈掓捣
瀹佸
鏂扮枂
娓�
婢�
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廣州市
梅州市
河源市
佛山市
東莞市
肇慶市
韶關(guān)市
深圳市
江門市
潮州市
惠州市
汕頭市
清遠市
湛江市
珠海市
汕尾市
中山市
揭陽市
茂名市
陽江市
云浮市
廣東省文物古跡
廣東省紅色旅游
廣東省名人故居
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十大祠堂
廣東省十大古村
5A級景區(qū)
4A景區(qū)
廣東省十大景點
廣東省十大免費景點
全部
廣東省特產(chǎn)
廣東省美食
廣東省地名網(wǎng)
廣東省名人
[移動版]
341、
新聯(lián)大夫第(牛角屋)
牛角屋位于西陽鎮(zhèn)白宮仙花村,距白宮圩約3公里。牛角屋又名丘氏大夫第。這座房屋由丘開麟、丘湘麟兄弟興建,光緒元年開始建筑,10年(1884年)建成此屋。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這種牛角形的圍龍屋天下獨此一家。從正面看,此屋與客家圍屋沒多大區(qū)別,坐北向南,黑瓦白墻,為三堂四橫一圍屋的結(jié)構(gòu),屋內(nèi)是典型的圍龍屋建筑,廳堂布局規(guī)整,橫梁瓦角堅實,雕梁畫棟精致,全屋有89個房間。雖歷百年風雨,依然完好無缺。從后門走出里屋,才發(fā)現(xiàn)屋后花頭背前左右各有一圓形水井,直徑約60公分,與一般水井不同的是,它們沒有井沿,水位常年較高,伸手可觸,用水非常方便。一般圍龍屋只有一口水井,都在屋前,而牛角屋的兩口水井,設(shè)在屋內(nèi),似兩個牛眼,圓圓碌碌,此為一特。從左邊往上走,圍龍部分只到一半戛然而止,尾端另建有一進兩橫的小房子,宛如另外一座房子。在外面從上往下看,正似一支牛角,故名牛角屋。為何如此建筑,令外人疑惑不解,猜測諸多,大……
[詳細]
342、
李氏宗祠(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
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區(qū)中山路中段,原為李姓祠堂,1987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因為它是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早在1925年3月,東征軍占領(lǐng)潮州后,為使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能有機會補習課程,籌設(shè)潮州分校。未及一月,軍校學生奉命返回總校。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11月再次占領(lǐng)潮州,復設(sh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于李厝祠(1926年5月1日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招生范圍為惠、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分校校長,何應欽為分校教育長兼代校長,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王昆侖為秘書兼政治教官;同時,聘請黃埔總校的熊雄、惲代英、肖楚女等共產(chǎn)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張光、張鏡澄、方萬方、張岳嵩為軍事教官,反映了當年國共合作創(chuàng)辦該校的歷史事實。12月18日舉行開學典禮,初名為“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學員除上述地方招收外,還有東征軍中部分未受過訓練的軍人同時就讀,分別……
[詳細]
343、
古城石牌坊
古城石牌坊是一塊塊活化石,記載下潮州歷史上的輝煌,既是石雕藝術(shù)的薈萃,也是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以石雕鑿成歇山頂、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疊牌樓,匾額兩旁,有的加配石刻縷雕之“雙龍戲珠”或“祥鳳卷草”之類裝飾,柱邊加設(shè)石獅或石鼓抑柱礎(chǔ),潮州人叫做“亭”。潮州俗話說:“大街看亭字,橋頂吃炒面,登上東門樓,再入開元寺�!蓖舻奶铰�,雖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從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內(nèi)有97座。……
[詳細]
344、
謝瀛洲故居
瀛洲堂,位于木棉村側(cè)的木棉小學(原蔚南小學)內(nèi)。瀛洲堂是一座用近代建筑材料構(gòu)建,歐洲風格糅合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色的近代建筑。瀛洲堂是謝瀛洲在法國留學回國后修建,其時他參照西歐 近現(xiàn)代建筑風格,親自設(shè)計,并從法國運回所需的建筑材料營造�,F(xiàn)存的瀛洲堂除了主體兩層半建筑外,還有樓前一四柱中式廊亭,為四柱歇山頂形制,柱上身和梁架雕飾瑞圖案,屋頂鋪素瓦。過廊亭,及其右側(cè)一兩層蓋瓦頂小樓。鋪綠色琉璃瓦的中式亭臺在主體建筑大門之后,并與主體建筑相連,主體建筑大門上掛“瀛洲堂”石匾。建筑外觀為八根粗大且高壯的柱子骨架,內(nèi)四根高伸過了二樓樓頂,既穩(wěn)重,又典雅,呈左右對稱。一層中間為廳堂,堂前設(shè)神堂,兩側(cè)房間有道廊,分開四間,道廊通兩側(cè)門到屋外側(cè)。樓梯房在廳堂的左后側(cè)。瀛洲堂建筑注重空間視覺,兩層樓均有4米多高,同時亦非常講究裝飾用料,天花板與墻體夾角飾以數(shù)層重疊的角線,轉(zhuǎn)角做成卷花旋紋,地面板是青、白、褐三色相……
[詳細]
345、
井下吳屋
井下吳屋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仁居鎮(zhèn)井下村,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年),為鄉(xiāng)人吳昆亭所建。井下吳屋面闊43.3米,進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整屋座東北向西南。主體為三堂三橫一圍龍的客家圍龍屋,占地2252平方米,共64間11廳6舍。前面有平坦耕地,周圍有潺潺溪流。堂屋后有高起半月型“花臺”,花頭與主體合起來形成一個半圓。左右各建外門樓一座,右門樓前原有半月型池塘,屋前右側(cè)原豎有光緒十七年進士石楣桿,左側(cè)建有水井一口。吳屋整體設(shè)計緊湊玲瓏,左右對稱,層層深入,步步升高,泥磚墻,杉木頂架,瓦塊天面,是典型的客家圍建筑。穿透式梁構(gòu)架,方柱、柱間、廳門設(shè)雕花屏風,起分隔空間和裝飾作用,主體一、二進為三合土地板,三進及橫屋、天井均為青磚地底,中堂橫屏上繪有“杖履春多”彩畫,中、下堂橫屏上繪有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的“寫經(jīng)換鵝”、“踏雪尋梅”等八幅歷史典故彩繪。井下吳屋建筑精美,保存基本完整……
[詳細]
346、
石寨土樓
石寨土樓石寨土樓(方樓、樹德樓、郭氏宗祠)位于蕉嶺縣南磜鎮(zhèn)石寨村,于2002年經(jīng)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樓由該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興建,至明隆慶1567年建成,為時45年,距今490多年。坐東南向西北,東、西角各有一座碉樓(俗稱火角)高出方樓約2米,總面闊33.8米,總進深26.3米,共計房屋71間,占地面積約889平方米,建筑面積3060平方米。盝頂、灰瓦面、山石三合土墻基田骨泥夯墻。樹德樓由該村郭姓十世祖于明代天啟1622年興建,至清雍正1723年建成,為時101年,距今390多年,2006年、2007年按原貌部分修繕。坐東向西。為三層方形土樓布局,西南、東北角各有一座碉樓(俗稱火角),總面闊25.60米,總進深28.80米,共計房屋58間,占地面積約73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786平方米,附屬樓——依玉樓及議事廳占地面積約1065平方米。盝頂、灰瓦面、山石三……
[詳細]
347、
已略黃公祠
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是潮汕地區(qū)目前唯一被國家公布為全國近代優(yōu)秀建筑的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二進祠堂,坐北向南,門額有陰刻“已略黃公祠”5字,背面鐫刻“孝思維則”。整座祠堂建筑結(jié)構(gòu)獨特,其門樓兩側(cè)及四周墻壁均鑲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畫幅,尤以馬面坡屋架的鏤空雙面雕為精湛。正廳面闊3間,明間較大。屋架抬梁式結(jié)構(gòu),硬山頂,廳楣裝金漆畫,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梁柱間諸穿插構(gòu)件間,有造型生動、內(nèi)容豐富的戲劇木雕銅雀臺、張羽煮海、水淹金山寺等為內(nèi)容的雕刻,惟妙惟肖,極為雅致。屋脊飾嵌瓷彩畫�?坦ぞ�,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千姿百態(tài),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shù)欣賞價值,整座建筑物充分運用了潮州木雕特有的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等三種手法,使建筑物“輕重有別”,層次分明,是清代潮州雕刻藝術(shù)的集中體現(xiàn),被譽之為“華南第一精雕木刻”�!�
[詳細]
348、
平頂山遺址
平頂山遺址在南朗鎮(zhèn)平頂村平頂山的東南坡上,緊靠中珠公路。1986年7月,中山市博物館在進行野外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該處有遺物暴露,便進行了清理工作。發(fā)掘面積約150平方米,已清理約30平方米。分兩個文化層,第一層出土隋代遺物;第二層出土漢代遺物。漢代遺物有鐵器、陶器兩類。鐵器有鐵刀、鐵斧、鐵鍤、鐵釜。陶器有泥質(zhì)橙黃陶,拍印小方格紋,肩部飾弦紋陶罐,肩腹部飾刻劃凹弦紋、三角紋和菱格紋、直腹平底陶提筩,陶盂等。還出土算珠形陶紡輪和橢圓形兩面有十字凹槽陶網(wǎng)墜。出土隋代遺物有青釉高足盤,盤內(nèi)底印柏樹紋和團花紋;青釉碗,碗內(nèi)底部刻劃弦紋和朵花紋。陶提筩,高22厘米,口徑11.5厘米。泥質(zhì)灰陶,胎質(zhì)硬。直口,矮領(lǐng),斜肩,直腹,平底。上腹附一對橋形耳,肩、腹部飾刻劃凹弦紋、三角紋和菱格紋。陶紡輪、網(wǎng)墜,有三類:一、紡輪,直徑3厘米。泥質(zhì)紅陶。體似菱形算珠,中間穿一孔。二、網(wǎng)墜,長約4厘米。泥質(zhì)灰褐陶,胎質(zhì)硬。體……
[詳細]
349、
寨山彭家祠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葉。據(jù)稱300多年前,一位彭姓鹽商遷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孫后代為防御土匪滋擾,歷經(jīng)20多年艱辛夯土壘筑,建起該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雖然已成為當?shù)刂皡^(qū)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點之一,但所幸仍保留著初始時期的建筑風貌,以及謎一樣的傳說典故,風采依舊,氣勢逼人。1995年被列為“英德市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坐南向北。彭家祠建于螺山上,山高約33米,房舍從山腳起建至山頂,共分三層,通往頂層只有北面一條平均寬1.50米,用石灰石打制成條鋪至的石階路,其余三面均是懸崖峭壁。首層建有房屋5棟,二層為書堂。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墻,青磚砌筑。頂層為彭公可學祠,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墻,有房舍5棟。彭家祠布局巧妙,造工精巧,從山腳到山頂只有一條石階路可上,而且每層均只有一個小門可通往上一層。這座建在山上的防御性建筑目前在英德所發(fā)現(xiàn)的祠堂中是絕無僅有,對研究我市古建筑的構(gòu)造和如何防御外……
[詳細]
350、
陳濟棠從化故居
陳濟棠別墅,位于溫泉鎮(zhèn)河東荔園路50號。從化溫泉不但山水綺麗,風景優(yōu)美,而且神話傳說、古跡繁多,素有“神仙洞府”之稱,是著名的風景區(qū),流溪河由北至南蜿蜒其間,河兩岸山清谷翠,高山天湖銀波蕩漾。各具特色的三級瀑布雄偉壯觀,自然美景絢麗多姿。加上有祛病健身的天然溫泉水,令中外賓客絡繹不絕,陳濟棠早已心馳神往。傳說、古跡繁多,素有“神仙洞府”之稱,是著名的風景區(qū),流溪河由北至南蜿蜒其間,河兩岸山清谷翠,高山天湖銀波蕩漾。各具特色的三級瀑布雄偉壯觀,自然美景絢麗多姿。加上有祛病健身的天然溫泉水,令中外賓客絡繹不絕,陳濟棠早已心馳神往。1936年,正值從化溫泉大規(guī)模開發(fā),陳濟棠選址荔林叢中的青龍頭山,在山麓處建造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中西結(jié)合的古典風格園林式建筑。別墅坐東北向西南,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整體布局中西合璧。在一幅2米高的圍墻圍籠成的庭院里,院中水池假山,池中蓮動魚游,靠兩側(cè)圍墻植散尾葵、玉蘭……
[詳細]
351、
周氏宗祠——中共東莞縣委機關(guān)遺址
周氏宗祠——中共東莞縣委機關(guān)遺址位于常平鎮(zhèn)橋梓村(橋梓村原名為屋廈),整座宗祠占地300平方米。GPS坐標:北緯22°5845.3,東經(jīng)113°5810.8,海拔高程8米。1925年秋,在中共黨員、國民黨中央農(nóng)民部特派員蔡如平的組織發(fā)動下,屋廈農(nóng)民協(xié)會在周氏宗祠成立。農(nóng)會的主要負責人是周達墀(周時泰)、周一夔,會員約300人。農(nóng)民協(xié)會組織農(nóng)會會員和農(nóng)民自衛(wèi)軍,與土豪劣紳進行斗爭。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政變,共產(chǎn)黨轉(zhuǎn)入地下活動。是年秋,中共東莞縣委成立,縣委書記蔡如平化裝成豬肉販子,帶領(lǐng)部分縣委成員秘密轉(zhuǎn)移到屋廈,繼續(xù)堅持斗爭。在周達墀的商店里設(shè)立縣委機關(guān),該商店為周氏宗祠的附屬建筑(現(xiàn)已拆毀)�?h委將全縣農(nóng)民武裝編成三個大隊,其中以屋廈農(nóng)民協(xié)會會員為基礎(chǔ)組成常平大隊,葉漢庭任大隊長。同年1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軍委委員趙自選到屋廈,主持召開東莞、寶安兩縣負責人會議,研究武裝暴-……
[詳細]
352、
崆峒巖
崆峒巖位于陽春城西3公里處,寺宇始建于明代萬歷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陽春縣令姜山重修,崆峒巖是全國“四崆峒山”之一,洞內(nèi)分五層,石鐘乳形成的獅子巖、瀑布巖、冷西一柱觀、和尚拜觀音等景觀,千姿百態(tài)。崆峒巖巖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俱全,以古雅清幽為特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游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地址:陽江市陽春市河西類型:地質(zhì)地貌古跡山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662-7621313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門票25人民幣……
[詳細]
353、
下沙遺址
下沙遺址位于南朗鎮(zhèn)下沙村,發(fā)掘地點背靠山丘,東連海灣,其遺物散布范圍約80平方米。采集文化遺物有:-,戈身磨光,有一穿孔,直援無胡。另有小口折肩方格紋泥印紋陶罐,米字紋陶甕,紋飾有蘷紋,小方格紋字紋。據(jù)考究,屬相當于商周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石錛,高5厘米,刃寬4.7厘米,厚1.5厘米。長把短身,雙肩,弧刃近平,偏鋒。據(jù)考究,屬夏商時期(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文物。陶甕,高46厘米,口徑28厘米。泥質(zhì)灰陶,胎質(zhì)硬。侈口,卷沿外翻,廣肩,平底。肩部有四個對稱橋形耳。器表飾“米”字紋,據(jù)考究,屬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物。銅魚鏢,長8.3厘米。圓形銎口,內(nèi)有殘木屑,前出棱脊,緩收銳鋒,一側(cè)有長翼,后鋒長出銎口,銎部與翼有短柱相連;另一側(cè)有短翼呈倒刺狀。銅斧,長8.5厘米,刃寬4.7厘米。長方形銎口,銎部一周寬帶,弧刃,正鋒,器體呈扇形。據(jù)考究,屬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
[詳細]
354、
郭氏大夫第
郭氏大樓棉湖郭氏大樓,位于揭西棉湖,為清初富商郭來所建。大樓位于棉湖古鎮(zhèn)翰林府右側(cè),永昌古廟左側(cè),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云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跡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云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筑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譽。此樓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樓占地5460平方米(約合9畝),樓寬52米、深105米,有四條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瓊樓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宮殿形式,里面原有99間房經(jīng)后代修補增建,總數(shù)為100間,即所謂“駟馬拖車”、“百鳳朝陽”的格局。整座大樓以貝灰三合土夯成(據(jù)說三合土中和以少量地紅糖),堅固美觀,大院中有小院,院墻砌有長窗,清雅超俗。樓前有廣場和高照壁。廣場之右側(cè)建有“會元居”,是該樓主人當年接待四方商賈和賓客之地�!皶印焙竺妫€有書齋一座,……
[詳細]
355、
棣華圍(刁萃豐)
棣華圍,又稱刁萃豐,位于廣東省興寧市刁坊鎮(zhèn)周興村,于民國三年(1914年)春動工,歷經(jīng)8載,耗資18萬兩白銀建成,為三堂四橫一枕杠四角圍龍屋,分布面積103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闊99.4米,進深77.3米,建筑占地面積6183.6平方米。全屋16個廳,274個房間,有“住不盡刁萃豐的屋”的說法。2009年被列為興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興寧十大古民居“之一。2012年10月升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整座屋宇房間較多(樓上樓下均有房間),向來群眾有“住不盡刁萃豐的屋”的說法。尚存“棣華圍記”。棣華圍坐西向東,為1圍3堂4橫2層高的四角圍龍屋,建筑面積12000多平方米,禾坪1000平方米,池塘400平方米,花頭腦1000多平方米。屋內(nèi)有16個廳、21個天井、274個房間。三面圍屋及中間一橫杠均是2層走馬樓,前后左右有4個石砌樓梯上下,后棟是半圓形圍,屋亦是2層樓,樓上四周相通。每棟樓……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最后一頁]
[下一頁]
·
廣東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廣東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廣東省A級景區(qū)名錄
·
廣東省國家級濕地公園
·
廣東省國家級森林公園
·
廣東省國家級水利風景點
·
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第一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廣東四大名山
·
廣東四大名剎
·
廣東四大名園
·
廣東十大最美濕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娆㈣繋鍚勪綅缃戝弸绉瀬鍙備笌锛屽叡鍚屽垱寤烘垜浠編濂界殑瀹跺洯銆傚鏋滄偍鏈変粙缁嶅涔¢鍏夌殑鏂囧瓧銆佸浘鐗囷紝娆㈣繋涓庢垜浠仈绯�
濡傚彂鐜版斂娌绘€с€佷簨瀹炴€с€佹妧鏈€у樊閿欏拰鐗堟潈鏂归潰鐨勯棶棰樺強涓嶈壇淇℃伅锛岃鍙婃椂涓庢垜浠仈绯� 鑱旂郴鎴戜滑锛�
Email锛歜ytravel666*163.com锛�*鏀逛负@锛�
銆€銆€鏅婭CP澶�2023016012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