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晉城市 > 陽城縣旅游

陽城縣文物古跡介紹

陽城海會寺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nèi)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后歷代重修,增修,規(guī)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nèi)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后歷代重修,增修,規(guī)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解放前后損壞嚴重,現(xiàn)存多為明清遺物。雙塔為現(xiàn)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磚塔和明代舍利塔構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級,高約40米。下部三層圍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層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為高塔中的一層空中樓閣,并在此層重點使用琉璃構件,塔每層各面均仿照宋塔設置佛龕,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會寺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海會寺景區(qū)是……[詳細]
2、孫文龍紀念館 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文龍紀念館
  曾經(jīng)有這樣一位人物,他思想超前,在陽城縣寺頭鄉(xiāng)這片土地上開創(chuàng)了種植蘋果的先河,給當?shù)厝嗣裨陨狭藫u錢樹;他樹旗標帆,栽桑養(yǎng)蠶,使陽城成為“山西之首,華北之冠”;他敢為人先、大膽創(chuàng)新,高寒山區(qū)試種棉花成功,受到周總理的接見與贊揚。他就是山西省陽城縣河北鎮(zhèn)孤堆底村人--孫文龍。他,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參加了人民解放軍,1957年響應黨的號召,主動申請返回陽城支援農(nóng)村建設,先后任鄉(xiāng)長、公社書記、縣革委會主任,連任陽城、武鄉(xiāng)、屯留三縣縣委書記。1982年因公殉職,當?shù)厝藗優(yōu)榱思o念他,修建了孫文龍紀念館。景區(qū)地址山西省陽城縣河北鎮(zhèn)孤堆底村最佳旅游時間3月——10月開放時間8:00——18:00景區(qū)門票門票:免票交通信息自駕:1、太原方向的游客:二廣高速(晉城口)--晉陽高速(陽城口)--陽楊線(向西南方向行駛至河北鎮(zhèn))2、北京方向的游客:京大高速(大同口)--二廣高速(晉城口)--晉陽高速(陽城……[詳細]
陽城太岳烈士陵園
  太岳烈士陵園是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位于陽城縣城中心,建于一九四六年,占地面積一萬六千七百多平方米。一九四五年十月太岳區(qū)黨委、太岳區(qū)行署、太岳軍區(qū)遷至陽城,為了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英勇獻身的烈士們的英雄事跡,陽城縣人民政府于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原縣城隍廟舊址修建了太岳烈士陵園。園內(nèi)主要建筑有:八年抗戰(zhàn)陽城死難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亭、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紀念樓、太岳豐碑展覽廳、軍民慶勝利雕塑等。展覽廳內(nèi)記載了-、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太岳區(qū)戰(zhàn)斗、生活的史料和太岳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事跡。大門上刻有原中顧委副主任-親筆題寫的“太岳烈士陵園”;紀念建筑物上刻有原太岳區(qū)政治委員王鶴峰、太岳行署主任牛佩宗、太岳軍區(qū)司令員王新亭、副司令員孫定國、太岳區(qū)武委會主任曹普等23位太岳區(qū)黨、政、軍領導人的題詞26條和1400多名烈士的英名。1994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詳細]
4、砥洎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
  看 點: 城中遺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閣臺基上尚存“山城一覽”碑刻,為砥洎城建筑規(guī)劃平面圖,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載簡記。石碑高54厘米,長86厘米。圖中詳細標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積以及巷道和設施。這種明代小城鎮(zhèn)建筑規(guī)劃圖,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貴資料。 砥洎城是華北地區(qū)現(xiàn)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 介 紹: 位于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zhèn)西北隅,當?shù)匕傩账追Q之寨上,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鎮(zhèn),北臨沁河,三面環(huán)水,呈半島狀。遠望其城,堅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城呈橢圓形,磚砌,占地面積約六萬平方米。南有正門,起于地面的城墻,高約十米。臨河城墻從河邊筑起,高約20余米,上設城垛、炮臺等,是用來防備外來之敵的,現(xiàn)已毀壞不存。正門額書“砥洎城”,為城內(nèi)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墻設石梯,沿梯而……[詳細]
屯城東岳廟
  屯城東岳廟屯城東岳廟(第二批省保)時代:金地址:陽城縣屯城村東的臥虎山腳下廟創(chuàng)建于金,明清時期均有修葺。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廟坐北朝南,為單進四合院落布局。廟內(nèi)建筑現(xiàn)僅存中軸線上舞臺、正殿,兩側存垛殿、西廊房、鐘樓。正殿為金代遺構,余皆為明清時期所建。占地面積1932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瓦覆蓋。建于一須彌式長方形臺基之上,臺基高1.9米,長10.7米,寬8.6米,中間束腰石上浮雕人物、橋梁、花卉、云龍等圖案。間柱石上各雕侏儒力士,為金代原物。大殿前檐廊柱為方形抹楞石柱,上遍刻游龍花卉圖案。明間設板門,次間設直欞窗,斗栱為單抄雙下昂六鋪作,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在東面第一間束腰石上刻有“泰和戊辰年(1208年)已未月”的題記。廟內(nèi)現(xiàn)存清碑3通,為修葺者及布施碑![詳細]
陳廷敬故居
  陳廷敬故居時代:明、清地址:陽城縣北留鎮(zhèn)皇城村陳廷敬故居為清代名相陳廷敬及陳氏家族的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處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故居由內(nèi)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nèi)城為明代建筑,是陳氏家族的故居,城墻周長466.55米,占地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墻、河山樓、藏兵洞、陳氏宗祠、樹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外城為清代建筑,是陳廷敬的私邸。城墻周長313.75米,占地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書房、花園、管家院、內(nèi)宅、城墻、御書樓及功德牌坊等。陳廷敬墓位于皇城村北2000米處靜坪山上,占地16000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康熙皇帝御書挽詩碑及10通鐫刻康熙皇帝御制祭文的碑刻。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zhèn)皇城村)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改為庶吉士……[詳細]
陽城開福寺
  開福寺開福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明地址:陽城縣城內(nèi)始建于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后歷代均有修建。開福寺原為三進院,現(xiàn)存大雄寶殿、獻殿、戲臺,占地面積1095㎡,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獻殿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檐,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內(nèi)建筑琉璃脊飾獨具特色,除獻殿因天災而塌毀了部分琉璃外,其余琉璃脊飾均保存較好,尤其是戲臺的琉璃有明嘉靖年號及工匠題記,從琉璃燒造工藝看,大雄寶殿和獻殿均早于戲臺,均是陽城喬氏琉璃存世的代表作。寺內(nèi)存民國時期碑1通![詳細]
陽城壽圣寺及琉璃塔
  陽城壽圣寺及琉璃塔時代:明地址:陽城縣城西北20公里芹池鎮(zhèn)陽陵村簡介:據(jù)清同治年舊志記載,寺建于后唐,原名福慶院,宋代改為泗州院,毀于真宗年間。天禧年間(1017——1021年)僧人法澄等重建,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賜額為“壽圣禪院”。寺內(nèi)布局為二進院落,現(xiàn)存主要有大雄寶殿和琉璃塔,大雄寶殿為清康熙36年所建。琉璃塔為寺內(nèi)主體建筑,八角十級,高約27米。塔身平直,收剎甚微。塔基為兩層,皆為砂石巖。上有浮雕花飾,角上雕侏儒力士。塔身各層皆為琉璃構件鑲嵌,外壁嵌滿佛教故事琉璃浮雕像。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塔內(nèi)中空可登。塔身一層后門洞左側,嵌琉璃題記一方,上刻“大明萬歷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陽城琉璃匠人喬永豐男喬常飛喬常遠”。2019年10月7日,陽城壽圣寺及琉璃塔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郭峪村古建筑群
  郭峪村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陽城縣北留鎮(zhèn)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現(xiàn)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遺構。郭峪城是為避難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禎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樓”,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計七層,高33.3米。每層五間;西城門內(nèi)有元至正年間創(chuàng)建,復修于萬歷年間(1573—1620年)規(guī)模宏大的湯帝廟;還有保存較好的40多幢明清古宅。城墻雄偉,雉堞林立,豫樓高聳,古廟森嚴,官宅豪華,民居典雅。各種建筑在郭峪村小小的鄉(xiāng)間聚落中形成了有機的系統(tǒng),成為獨具特色的北方鄉(xiāng)村古代建筑群。村中現(xiàn)存碑碣一百余塊,不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史實![詳細]
10、陽城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文廟
  文廟時代:明、清地址:陽城縣城內(nèi)東南隅文廟始建于宋,明洪武年縣令李芾重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成殿災毀,道光十九年(1839年)進行了修繕,擴建大成殿為五間,增修了崇圣祠、東西廡和戟門等,包括孔圣廟、明倫堂和文昌宮,F(xiàn)僅存孔圣廟、房屋二十余間,為明清建筑?资R為二進院,面積約1000平方米。前院有畔池、戟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后院有大成殿、東西廡。主體建筑大成殿,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石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八椽,重檐歇山頂,施琉璃瓦脊。九檁前廊式構架,下檐柱頭斗栱五踩雙翹,上檐平身科斗栱三踩單翹。脊檁下有道光十九年郭揚、王業(yè)重建題記。2019年10月7日,陽城文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11、潤城東岳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潤城東岳廟
  潤城東岳廟潤城東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陽城縣城東十三公里的潤城村據(jù)廟內(nèi)碑載,始建于宋代,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風格。廟坐北朝南,原是一個三進院的大型廟宇,現(xiàn)僅存獻亭、天齊殿、后宮等建筑,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獻亭為明代建筑,建于一方形臺基上,臺基四周圍以石雕欄桿,欄桿的石柱上雕石獅、石猴等動物圖案,形象生動逼真。殿身面寬、進深各三間,十字歇山頂。天齊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頂,殿頂脊飾及兩山博風板、懸魚、惹草皆琉璃制作,色彩艷麗。后宮面寬五間,進深六椽,重檐歇山頂,殿頂琉璃脊飾,吻獸齊備,皆為明代所作![詳細]
12、上伏大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伏大廟
  上伏大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陽城縣潤城鎮(zhèn)上伏村上伏大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占地面積約231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66平方米。共有三廟、五院、十六殿組成。大廟北為民居,南為村中文化廣場,東西皆為民居。上伏大廟分別為成湯廟、夫子廟、關圣廟組成,平面呈“品”字形。成湯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下搭牽,通檐用三柱。四椽栿上施蜀柱承托平梁,蜀柱兩側用角背穩(wěn)固。平梁之上施蜀柱、丁華抹額拱、叉手承托脊檁。整個梁架結構簡潔實用,殿內(nèi)空間空闊。搭牽為前插廊之承重構件。檐下斗拱三踩單昂![詳細]
下莊楊家大院
  楊家大院,又稱“老獅院”,是八百余年文采風流、薪火相傳的楊家之宅院。楊家在金、明、清三朝出過五名進士、數(shù)名舉人,其中代表為楊樞、楊植分別官至河南、陜西按察使等,民國年間楊念先、楊蘭階是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其宅院初建于明前朝,為一進五院,兩個偏院,數(shù)個附院,建筑形制均為傳統(tǒng)的北方四合院建筑,有前牌樓、過廳、中牌樓、后牌樓和楊家祠堂等。大石獅精妙絕倫、磚木雕栩栩如生,前門樓巍峨高聳,中過廳高大氣派。在2012年5月,在晉城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下莊五帝廟
  下莊五帝廟,因在牛王廟基礎上擴建而成,也稱牛王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地處村之正北、尖山腳下,南與村南神廟隔河相望,東依可樂,西臨洎水,雄姿恢宏,丈韻深邃,乃白巷里境內(nèi)古建之冠,廟內(nèi)供奉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位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開發(fā)農(nóng)牧,躬耕垅畝;嘗遍百草,救百姓脫痼疾之苦:創(chuàng)造文字,點燃文明之光;作陶器、制斧馨、興畜牧、群市井,改善人民生活,古圣之德,五帝最隆。在2012年5月,在晉城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下交湯帝廟
  下交湯帝廟下交湯帝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陽城縣河北鎮(zhèn)下交村始建于金大安二年(1213年),明清兩代均有大規(guī)模修繕。廟為二進院,總面積2106平方米。前院很小,前為山門,后為馬王殿。后院有戲臺、獻亭、成湯大殿。成湯大殿為元代所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內(nèi)存石碣九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