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橋位于大航橋河與元帥廟河的交匯處,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白馬河漲,潮水匯合于此,故名合潮橋。又因本橋呈曲尺形跨越兩條河流,故俗稱雙套橋,久而諧音為雙拋橋;因橋附近有榕樹隔河生長,樹枝相連,有文人據(jù)此衍義為邱何殉情的悲劇故事。雙拋橋位于楊橋路雅道巷北口,為單孔石拱橋,橋長9米,寬2.9米,跨度4.8米,橋拱由十九條方體石柱砌成。橋欄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建”,橋上建有風雨廊,兩開間懸山頂。據(jù)橋石攔板題刻,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還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據(jù)文物部門的說法,現(xiàn)存橋梁為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修建。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重修。在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六月出版的《福州市全圖》中,雙拋橋仍標注為呈直角的兩橋。該年開始對東街口一帶大規(guī)模改建馬路,改楊橋巷為楊橋路并向西延伸,雙拋橋北半部成為楊橋路的一部分被改造……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