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安慶市旅游

安慶市文物古跡介紹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園位于桐城市西北龍眠山腹地雙溪村蒲莊組西半山腰的“鳳形地”,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張廷玉墓園東向略偏南,墓區(qū)以墓冢為中心,其下三層地墁石祭臺扇形展開,上置供桌、香爐、燭臺、香筒等石祭具。再下設九級拜臺,中貫神道,兩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馬、文豹、羊、獅、赑屃負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石坊下50米為張氏享堂,享堂前設照壁,上嵌雍正書“調梅良弼”、“贊猷碩輔”石匾。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滴跏荒�(1672)生,三十九年中進士。康熙朝歷任檢討、直南書房、洗馬、侍講學士、內閣學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雍正元年(1723)升禮部尚書,次年轉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太子太保。三年,署大學士事。四年晉文淵閣大學士,仍兼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并任康熙實錄總裁官。六年,轉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七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設軍機房于隆宗門內,雍正任命……[詳細]
岳西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岳西縣姚河鄉(xiāng)梯嶺村杉宕村民組,距舒城縣、岳西縣交界的105國道僅5公里。這里崇山峻嶺、峰巒巍峨,,青山疊翠,蔭翳蔽日。依山而建的孫氏宗祠,氣勢恢宏,祠宇軒昂。據祠內碑銘記載,該祠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開始興建,至十八年(1753)落成,歷時八年。祠宇座北朝南,建筑面積3220平方米,還不包含祠前的開闊祠埕和旗桿石柱基占地和門前池塘。祠堂東側建有一棟供族人子弟求學攻書的學堂曰“映雪齋”,取義唐代孫康家貧好學,無油點燈,映雪苦讀的故事而定名。西側建有庖廚餐廳供族人來祠慶典或祀祭膳食和住宿,兩者建筑面積1056平方米。祠屋本身三重五進,布局嚴謹,通體磚木結構,穿枋翹角,斗栱抬梁,青磚小瓦,歇山頂,馬頭墻面,皖西南建筑風格表現得十分明顯。門首鑲嵌著書有“孫氏宗祠”的巨型石匾,其下有五個閥越以示門庭之尊貴。大門前廊設有柵欄、園門(隱喻轅門)。邁進大門,則是一座戲臺(見圖二……[詳細]
潛山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位于潛山縣龍?zhí)多l(xiāng)萬澗村中澗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平面座西朝東,呈明三暗五狀,由前廳戲樓、中廳“四知堂”、后廳寢堂在一條軸線上構成。原舊構面積約700平方米;曾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公元2004-2005年三次修葺�,F有規(guī)模已經形成了一個面闊27.30米、通進深42.63米、占地面積約1164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體系。其中,單檐歇山式戲樓是祠堂里最為著名的建筑,建在前廳。戲樓為兩層結構,二層明間為戲臺,離地面高約2.8米,左右次間為伶工房。戲臺面闊5.5米,進深6米,空間高度約3米;臺口有雕花欄桿,臺頂有凹面藻井,并使用穿斗法在金柃上制趴梁,構成了三架梁結構,使戲臺達到了視覺開闊的設計要求�!盎瞻囝I袖、京劇鼻祖”程長庚主管的大四喜班曾在這樓臺上演出過許多京戲劇目,有的劇目還被用化裝顏料記錄在伶工房的墻板上,至今其墨跡可辯。1998年5月楊家祠……[詳細]
64、姚瑩墓
姚瑩墓
  姚瑩墓,位于龍眠山腹地雙溪村小河口“姚家墳山”,系夫婦合墓。墓地面積108平方米,冢高0.8米,座東朝西,面向陰山。墓前沿山勢陡坡,以亂石砌成三級拜臺,每級高1米,冢后環(huán)以亂石墓壙,中嵌墓碑,高1米,寬0.6米,為同治元年所立,楷書陰刻:“皇清誥授通議大夫廣西按察使姚公石圃先生墓”。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姚瑩(1785—1853),字石圃,號明叔,晚號展和,又號幸翁。桐城人。著名的愛國思想家,桐城派中堅作家。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歷任平和,龍溪,臺灣,武進等縣令。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姚瑩正在臺灣兵備道任上,面對強敵,他積極整軍備戰(zhàn),先后五次擊退英軍侵犯。這是繼林則徐禁煙之后,抗英斗爭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南京條約》簽定后,姚瑩被誣,謫四川,貶西藏。咸豐初,授廣西按察使,繼遷湖南按察使。后卒于軍中。其幼承家學,才華橫溢,為“姚門四杰”之一。文風剛健雄直,長于議論。有《中復堂全集》,《東槎……[詳細]
金雞碑及五猖神廟碑
  金雞碑及五猖神廟碑位于懷寧縣洪鋪鎮(zhèn)金雞村分別立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與嘉慶年間�!敖痣u碑”為戲神碑,是研究戲劇史的活化石,全國僅存兩座,“電影金雞獎”名源于此。碑高1.1米,寬0.75米,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為“金雞社令直之神位”,正文兩側冠“日”、“月”二字。上款“庚戌歲冬月吉旦眾生祀奉”,下款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員”楊文堂等25人姓名。碑邊刻纏枝花紋,碑文楷書陰刻。金雞碑的立碑時間最晚應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雞碑是戲神碑,是研究我國戲曲史的一項重要資料。1984年7月懷寧縣文物普查中發(fā)現。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疚宀駨R碑】在金雞碑南側3米處。高0.9米,寬0.6米。碑額楷書橫行“五猖□碑”(原注:“□”應為“廟”字)。正文4行,記述建廟立碑之緣由,后為捐款建廟名單20余人及款額。下款“大清嘉慶□□年大呂月立”,部份……[詳細]
雷陽書院
  雷陽書院坐落縣城東門,化龍橋附近,為一座清代風格的古建筑群。始名“來仙書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陳柿祚籌資興建,后任知縣狄寬加以修茸,改名為“雷陽書院”。咸豐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緒八年(1882)由知縣林調陽主持在縣城東隅(今望江中學校址)重建,面積約4000平方米,大門框為石質立柱,兩旁有石鼓,門上有林調陽題寫的“雷陽書院”四個顏體大字的匾額。大門內,左右兩側為廊廡(教員宿舍),東西兩側為教室,中間為大講堂,組成四合院,講堂中懸掛一塊“多士歡顏”大匾。兩邊大柱上有知縣林調陽撰書楹聯:“名教中樂地無涯,對山色湖光,足以蕩滌胸襟,放開眼界;善學者會心不遠,看鳶飛魚躍,便是精微道理,活潑文章�!敝v堂左右為長形廊廡,后進為一座兩層樓房,樓后有一高墩,名曰“鳳凰墩”。地址:安慶市望江縣書院路28號門票:免費開放開放時間:全天周邊公交信息:望江2路……[詳細]
桐城烈士陵園
  桐城烈士陵園,在市城區(qū)西門外求雨嶺南麓。烈士塔前身為“桐城烈士墓”,原建于北門釣魚臺山頂。1962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改“烈士墓”為“烈士塔”,并移建于今址。烈士陵園的整體布局,依山面城,坐北朝南,總面積為30000平方米,四周筑亂石圍墻,其中一條4米寬林蔭道,通向35級寬闊臺階,直登塔臺。塔臺呈長方形,面積1700平方米,周環(huán)水泥鋼筋欄桿,邊沿 植以翠柏�;_為正方形,面積130平方米,四周亦環(huán)以水泥鋼筋欄桿。烈士塔高10米,方體梯形。正面鐫刻“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東側鐫“光榮歸于為國家為人民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西側鐫“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永遠為人民所景仰”,系書法家愿安徽省委副書記張凱帆手跡,均行書陰刻。塔后身10米處,為塔臺后壁,中嵌水泥質弧行塔碑一座,隸書陰刻碑文。烈士塔主體建筑宏偉莊重,掩映于綠樹翠柏之中,每年清明節(jié),城鄉(xiāng)人民、學校師生紛紛前來憑吊�!�[詳細]
68、金盆墩遺址
金盆墩遺址
  金盆墩遺址,新石器、商周時代。位于桐城市新渡鎮(zhèn)九重村金盆墩村民組,遺址由金盆墩和花園墩組成,東西相距約50米,三灣河位于遺址西側。金盆墩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7000平方米,相對高度約3.5米,屬墩形遺址。遺址斷面暴露文化層中夾雜紅陶、灰陶陶片和紅燒土塊,采集標本絕大多數屬新石器時代,有楓葉形扁平鼎足,其相對年代應屬薛家崗文化末期�;▓@墩遺址位于金盆墩遺址東,平面呈方形,高出四周水田約1.5米,為墩形遺址。遺址地表陶片較豐富,主要分布在東側,采集有鬲足、口沿、器底等標本,有灰陶和紅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據采集標本及遺址形狀推測該遺址年代為商周。金盆墩遺址年代較早、內涵豐富,規(guī)模較大,為研究孫家城遺址聚落群和皖西南地區(qū)先秦聚落的變遷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尤其是在金盆墩遺址上發(fā)現的薛家崗文化末期的楓葉形扁平鼎足,為研究薛家崗文化的分布范圍提供了實物佐證�!�[詳細]
張英夫婦合葬墓
  張英墓,位于龍眠街道辦事處雙溪村“金雞地”。墓地背枕金雞山,面對“賜金園”,兩側小沖相峙,環(huán)境幽麗。原墓前設祭臺和拜臺,置石制供桌、燭臺、香爐等整套祭具,立石雕翁仲、獅、羊、馬等,對稱排列,布局規(guī)整。墓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元年御賜碑二方,均為龜座,分立碑坊后。邑人姚鼐有詩云:“千嶂龍眠碧玉圍,雙溪蟠繞玉龍飛。圓堤松響交山閣,山崦花光照澗扉。青草已埋黃閣局,絳霄還振素流衣。衰贏幸與年年會,昏黑猶嫌早命歸。”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圃翁,桐城人�?滴醵∥催M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先后任《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著有《篤素堂文集》、《周易衷論》等書。卒謚文端,雍正即位贈太傅,后與其妻歸葬于此�!拔母铩逼陂g,墓冢被炸,墓地裝飾物被毀。張英墓為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熊成基安慶起義會議舊址
  熊成基安慶起義會議舊址位于安慶市三祖寺街20號。熊成基安慶起義會議舊址亦稱炮馬營起義會議舊址,位于三祖寺街20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2進,占地120平方米,由前廳、后廳、廂房、天井組成。原大門已拆改,西側原有屋與舊址相連,也已拆改。建于晚清,為懷寧白麟畈楊氏世族公產,專供家族孺童來安慶參加縣府試住宿,時稱“楊氏試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清安慶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趁南洋各鎮(zhèn)新軍在安徽太湖縣舉行會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之機,于此舉行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舉行起義,公推炮營隊官熊成基為安慶革命軍總司令。是晚九時,駐在玉虹門和東門外的馬營、炮營同時攻城,由于城內步營未及時接應,加之安徽巡撫朱家寶的殘酷鎮(zhèn)壓,起義失敗。現存磚瓦結構的四合平房8間,門額葉氏試館四字仍隱約可見。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1、余蟹形老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余蟹形老屋
  余蟹形老屋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余井鎮(zhèn)建軍村勝利組。該屋始建于清代早期,座西朝東,因宅基仿佛蟹形而故名。該屋始建于清代早期,座西朝東,因宅基仿佛蟹形而故名。余蟹形老屋門廳與中廳向左偏移,中廳至后廳呈一條中軸線。中廳、后廳兩側分別有洞門與兩廂連接,門廳與中廳以封火墻相連。前廳至后廳之間均設過廳天井�?刻炀u砌精美的塞口墻(正面稱照壁),照壁墻體勒腳,水作墻面,鑲邊凸出。中廳寬大,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前廊帶船篷軒,后檐廊采用勾連塔增加進深。廳內五架梁抬梁與穿斗兩式合用,徹上明造。桁間牌科雕飾云紋,縱觀余蟹形老屋的柱梁作、磚細作制度,有著明顯的皖南建筑特征。余蟹形老屋扁廳木構架采用江南最常見的順栿串、順身串技法。這些串和闌額、由額、襻間、柱子等組成一個抵抗水平推力(風力、地震力等)的支撐體系,使木構架具有良好的抗風、抗震能力,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保護范圍:以大門外滴水墻正中處為基點,向西30……[詳細]
司空山古建筑群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禪剎、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毀,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間五樓枋木結構,花崗石建造。現僅存二樓,面闊9米,殘高6.5米,進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見方的抹角石柱為整體支柱,支柱上端刻錦紋圖案,地層夾住寶瓶狀。牌坊頂部構建在文革中毀壞,但被寺廟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寶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許多二祖弘法的遺跡,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禪剎,有北齊天寶三年(公元572年),在佛洞后傳衣缽于禪宗三祖僧璨的傳衣臺,還有三祖面壁的三祖洞,這些都是禪宗二祖慧可卓錫司空山的歷史見證,都是司空山作為中華禪宗第一山的實物見證。遺址上有石刻100多處,保存完好的有明代朝陽石石刻、太白仙蹤石刻、極頂石刻三處。保護范圍:司空山每個古建筑本體外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20米�!�[詳細]
抗日工作團駐地舊址——劉氏支祠集成堂
  抗日工作團駐地舊址——劉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岳西縣中關鄉(xiāng)沙村。劉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安徽岳西縣中關鄉(xiāng)秋千村楊口組。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坐西南朝東北,共房屋64間,占地1000平方米。平面布局為一軸三進兩廂四合院式,左右?guī)Э缭海▽崬榘荩�,中、后廳七架抬梁,前軒后單步,單檐雙坡面、硬山頂,馬頭墻,小青瓦,清水墻,檐口粉白灰,飾人物花草圖案。為典型皖西南古建筑,其建筑風格和手法個性鮮明,環(huán)境優(yōu)美,疏朗有致,高大雄偉,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該祠建成初期只開展劉氏族務活動,1938年6月初,岳西縣委會派王榕率第31抗日工作團進駐,成立動委會、沙村特支。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此地也是紅色根據地。館內,布置有二十多間展室,分別掛上了人物圖像簡介、圖片、文史資料等,展柜內擺放文物,設立抗日工作團史跡和沙村革命事跡兩部分展覽,以褒揚先烈,教育后人。保護范圍:東至大門前10米,南至右側檐外6米原圍墻遺址,西至后檐3米原……[詳細]
張恨水故居
  張恨水故居位于余井鎮(zhèn)黃嶺村黃嶺組。因建在突起的黃土嶺上,又名“黃土書屋”。黃土嶺呈長方形狀,北望長春水庫,南視嶺頭街坊。張恨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躬耕苦學、習文著作的少年時代。鑒于張恨水文學作品具有極大的學術研究價值,潛山縣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將張恨水故居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皖光苑建起了張恨水陳列室。張恨水(公元1895—1967年)是我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和章回小說名家。一生著作頗豐,其中《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八十一夢》為他的代表作。張恨水故居原建筑為4間平房瓦屋與1間院落,清末始建�,F存建筑在民國時期進行了大部分改建,白墻灰瓦,一脊二坡三舉架,坐北朝南,面闊14.55米,進深0.7米,占地面積約102平方米。戶主丁憲文之父原是張家佃農,此處不動產系張恨水逝后贈予。保護范圍:東以相鄰民居為界并直線向前延伸到池塘邊,南至池塘,西以石頭圍墻向南直線延到池塘,……[詳細]
方柏堂墓
  方柏堂墓位于安慶市宜秀區(qū)大龍山鎮(zhèn)百華村,該墳原位于百華村楊凹村民組,1999年建合安高速,便移至百華村斯家大排。據百華村斯冬青書記介紹,該墓前原有四個一人高的華裱,兩塊墓碑,其中一塊毀于文革時期。1999年移葬,為夫妻二人墓,現一塊墓碑,兩個墓冢。坐南朝北,墓碑上半部為40cm高券頂,下半部尺寸為170cm×95cm×15cm,因年代久遠,墓碑碑文嚴重風化,無法辨析。墓冢長5米,寬3.6米,兩個墓冢之間相距5米。方宗誠(1818-1888),字存之,號柏堂、諸生,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少有偉志,邑先達耆宿皆愿與之游,山東布政使吳竹如,慕才與之交。后治棗強縣,創(chuàng)敬義書院,官至安徽學政。著有《柏堂經說》、《柏堂文集》、《志學錄》等百余卷。2017年9月22日,方柏堂墓被公布為安慶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婵炲棎鍨肩换瀣触閸曨亞绉寸紓鍐╁灥瀵摜绮旈娑氣偓顒勫矗閸屾瑧鐟㈤柨娑樿嫰閸欙繝宕ョ仦钘夌仭鐎点倗鍎ら崹婊勭椤掑倻娉曞┑鍌滄櫕濞堟垹鈧娉涘ú顖炲Υ閸屾凹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垫径澶岀煓缂備礁绉撮宥嗙▕閿熺媭妫戦柛蹇擃槺濞堟垿寮崶褏鎽熼柕鍡曠濞存﹢鎮ч崶椋庣婵炲棎鍨肩换瀣▔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濠碘€冲€歌ぐ鍌炴偝閻楀牊鏉烘繛宀€绮埀顑讲鍋撴担椋庣殤閻庡湱鍋為埀顑讲鍋撴担鐟拔楅柡鍫灡閳ь儸鍐┾枙闂佹寧鐟ラ幏浼存偋閸喐缍€闁哄倸缍婂ḿ浼存儍閸曨垱锛栧Λ鐗埫閿嬬▔瀹ュ牆顥屽ǎ鍥e墲娴煎懘鏁嶅畝鍐惧殲闁告瑥锕ュ鍌涚▔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Email闁挎稒鐡瑈travel666*163.com闁挎冻鎷�*闁衡偓闁稖绀婡闁挎冻鎷�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哄懎鈹塁P濠㈣鎷�2023016012闁告瑱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