銆€
棣栭〉
鍖椾含
澶╂触
娌冲寳
灞辫タ
鍐呰挋鍙�
杈藉畞
鍚夋灄
榛戦緳姹�
涓婃捣
姹熻嫃
娴欐睙
瀹夊窘
绂忓缓
姹熻タ
灞变笢
閲嶅簡
鍥涘窛
璐靛窞
浜戝崡
瑗胯棌
娌冲崡
婀栧寳
婀栧崡
骞夸笢
骞胯タ
娴峰崡
闄曡タ
鐢樿們
闈掓捣
瀹佸
鏂扮枂
娓�
婢�
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江西省
>
贛州市旅游
贛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江西省
瑞金市
全南縣
章貢區(qū)
興國縣
贛縣區(qū)
上猶縣
石城縣
于都縣
尋烏縣
寧都縣
會昌縣
龍南市
大余縣
安遠縣
崇義縣
定南縣
信豐縣
南康區(qū)
贛州市文物古跡
贛州市紅色旅游
贛州市名人故居
贛州市博物館
贛州市十大祠堂
4A景區(qū)
贛州市十大景點
贛州市十大免費景點
全部
贛州市特產(chǎn)
贛州市美食
贛州市地名網(wǎng)
贛州市名人
[移動版]
21、
寧都會議舊址
寧都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山壩鎮(zhèn)小源村委會小源第四村小組,原為曾氏房祠“榜山翁祠”,總占地面積283.5平方米。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平面長方形,座西北朝東南,通長22.67m,通寬13.55m,通高9.9m,占地面積307.2㎡,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檐口設勾頭滴水,壘瓦脊,脊角上翹裝飾獸吻,硬山頂,山面為疊落式封火山墻。建筑由門廊、門廳、天井和正廳組成。地面主要為青磚工字縫墁地,局部卵石墁地。墻面為青磚眠砌下堿,墻身為單丁一斗一眠空斗墻,封火山墻,頂部設三級磚檐,飾以白灰抹灰?guī)�,小青瓦壓頂,如意卷草形翹角。1932年7月,蔣介石發(fā)動第四次--軍事“圍剿”,中央紅軍奉命從漳州千里回師北上。8月上旬,蘇區(qū)中央局在興國開會,討論紅軍行動計劃。會議采納周恩來的意見,決定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前方組成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4人“軍事最高會議”,后方中央……
[詳細]
22、
定南圍屋
定南圍屋(含車步虎形圍(含方氏私塾)、明遠第圍、太公八角圍(含鄭氏私塾))定南圍屋,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境內,保存各類客家圍屋200余座。定南地區(qū),“圍”作為民居,最早見于清初。圍屋在贛南大量出現(xiàn),并形成規(guī)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民國后,定南圍屋便少建造。定南圍屋包含車步虎形圍、明遠第圍、太公八角圍等,不同于閩西永定客家圍屋,定南的圍屋突出的是頭,即以虎頭為門面。因此為虎頭圍屋,又叫虎形屋。凝聚著客家人的勤勞智慧,是中國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之一,是客家文化的象征。2019年3月7日,定南圍屋(含車步虎形圍、明遠第圍、太公八角圍)被列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定南縣幾乎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圍屋,多用生土夯筑墻體,屋頂形式多為懸山,為其他縣所少見。定南的圍屋,常為夯土墻,屋頂多為懸山。圍屋的外墻體,大多常采用“金包銀的砌法,表層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一厚,內墻層則壘筑三分之二厚……
[詳細]
23、
寧都永寧寺
永寧寺位于江西省寧都縣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寧都自三國吳嘉禾五年建縣以來,因交通便利,經(jīng)濟繁榮,而成為江西省東南部的重鎮(zhèn),元、清時期曾設過直隸州,1949年前后也設過專區(qū),據(jù)說,寧都的這些發(fā)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寧寺。 寧都城東面,梅江河蜿蜒而過,流至城南一公里處,形成一深潭,傳說是孽龍巢穴。孽龍作怪,引起洪水泛濫,淹沒城池。邑人受高道指點,擬在潭中建塔,以鎮(zhèn)孽龍,遂投以大量石塊,但因孽龍用妖術將石塊化得無影無蹤,無法立椿奠基。這時,農(nóng)夫葉柏捐出自家的聚寶盆裝以石塊投入潭中,始得堆石成山,在山上建起了水口塔,鎮(zhèn)住孽龍。故水口塔又叫“鎮(zhèn)妖塔”。被水口塔鎮(zhèn)住的孽龍,雖不敢輕舉妄動,但一直耿耿于懷,總想伺機報復。為徹底制服孽龍,人們便又在水口塔南邊建起“永凝寺”。自此,孽龍常受法會之甘露,圣水焰口普濟之超度,不再作惡。寧都城免于水患,安然無恙,整個寧都也日益繁榮昌盛。 永寧寺與水口塔同時始建于明萬歷年……
[詳細]
24、
石城寶福寺
寶福寺,位于江西省石城縣城東南琴江河畔,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大觀庚寅(1110年)僧應可修。崇寧年間(1102-1106)由僧應可、道符及合院僧眾募資于寺后增建七級六面寶福塔。該寺幾經(jīng)毀興。元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遭寇所毀。明洪武三年(1370)僧人明海法師重建。清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知縣郭堯京重建。乾隆六年(1751)知縣馬尹奇禱雨于此獲驗,因此與典史柴文元、邑紳熊承統(tǒng)等籌款重修。民國初年于寺左增建玉皇壇,至此,成為佛寺,佛塔,神壇三位一體的建筑群。民國二十年(1931)冬,縣當局以修城墻為名,拆毀佛寺。數(shù)年后由比丘尼證芳法師發(fā)心募化重建。民國二十九年(1940)邀請著名高僧印慈法師(中國佛學院首屆畢業(yè)生,全國佛協(xié)常務理事)為住持,乃繼重修擴建殿宇,重塑佛像,并親赴上海迎取《大藏經(jīng)》一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前清興國縣翰林謝遠涵為其題書“大雄寶……
[詳細]
25、
石城紅四軍軍部舊址
紅四軍軍部舊址位于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zhèn)秋溪村紅家壟賴氏祠堂,建于1908年,土木結構,一直兩進。1931年9月,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結束,中央革0據(jù)地擴大到5萬平方公里,總人都達250萬左右。其時,殘存的反動武裝如土豪劣紳紛紛轉移到一些工事堅固,地勢險要的土樓山寨,企圖保存實力,等待時機,破壞革命政權,阻礙革0據(jù)地的鞏固發(fā)展。10月初,紅一方面軍部署主力鏟除分散于中央蘇區(qū)的白色據(jù)點,肅清反動武裝。10月上旬,紅四軍第十、十一、十二師奉命從寧都、瑞金分三路進軍石城,軍部即設于此。1931年9月,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結束,中央革0據(jù)地擴大到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250萬左右。其時,殘存的反動武裝紛紛轉移到一些工事堅固,地勢險要的土樓山寨,企圖保存實力,等待時機,破壞革命政權,阻礙根據(jù)地的鞏固和發(fā)展。10月,紅一方面軍部署主力分散于中央蘇區(qū)消滅白色據(jù)點,肅清反動武裝。上旬,紅四軍第十、十一、十……
[詳細]
26、
黃陂中共蘇區(qū)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
中共蘇區(qū)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zhèn)山堂村瑤上村小組,原為“胡氏家廟”,占地面積1404.5平方米,建筑面積2033.6平方米。胡氏家廟建于清末民初,座南朝北,平面呈凹字形,兩進院落和“四水歸堂”式布局。通面闊五間27.35米,通進深四間51.84米,通高12米,局部兩層,磚木結構,硬山頂,青磚砌筑的疊落式封火山墻,小青瓦屋面,檐口設勾頭滴水。門首用四橢圓柱立起,用磚斗拱承托門頂,脊角上翹,均塑有獸吻,門面上有石格,格子周圍陽雕云卷草紋。規(guī)模宏大,裝飾精美,做工考究,雕梁畫棟。建筑由前堂、前廊廡、前天井、中堂、后廊道、后廊廡、后天井和后堂組成構成。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后,于1931年2月,以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陸�?湛偹玖罴婺喜袪I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20萬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的作戰(zhàn)方針,積極部署對中央蘇區(qū)的第……
[詳細]
27、
契真寺
契真寺,坐落于贛縣田村圩鎮(zhèn)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漢朝古寺。契真寺初名“棄假寺”,后名“契假寺”,復改“契真寺”�,F(xiàn)契真寺羅漢殿佛座中有五言詩云“漢代棄假寺,唐代易契真”的記述;寺內藏古聯(lián)“漢朝契假寺,秦代天叢山”亦可知寺名的沿革。棄假寺初建于田村村北的天叢山。建寺初期非常簡陋,香火不旺。漢代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遺下十八真經(jīng),即現(xiàn)存的十八部《佛名經(jīng)》,香火始轉旺盛。至唐,遷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銅鑼窩(即今址),始改名為“契真寺”。寺自唐而來,幾經(jīng)滄桑,經(jīng)歷代修復、擴建,至民國初年有大小殿宇18座,占地9.85畝。傳說漢代有十八儒生投宿契假寺,及曙,寺物如故,而亡其人,唯遺佛經(jīng)十八卷。以人數(shù)與經(jīng)數(shù)皆為十八,遂名《十八羅漢經(jīng)》。又因其有靈瑞之光又名《瑞經(jīng)》。明朱多炬有《瑞經(jīng)記》,清順治十三年(1656)李元鼎撰《募建瑞閣疏》,康熙時黃汝銓《佛名經(jīng)應禱記》、陸長春《香飲樓賓談記》等對十八儒生遺經(jīng)的……
[詳細]
28、
白鷺村古建筑群
白鷺村古建筑群(含恢烈公祠(含院墻、旗桿石6組)、王太夫人祠、興復堂(含院墻)、佩玉堂(含院墻)、福神廟(含院墻)、書箴堂(含院墻)、蘭善堂、拱祥堂(含院墻、門樓、)書升堂、鼎福堂)白鷺村位于江西省贛縣的最北端,毗鄰興國縣和萬安縣,故有“一腳踏三縣”之稱。白鷺村得名于宋紹興六年(1136年),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濃厚的贛南客家文化。雖歷經(jīng)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guī)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1-3]2006年入選“中國十大古村”。到目前為止,白鷺村是江西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jīng)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guī)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桂陽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tài)(民俗民居)旅游節(jié)”上,特色獨具的中國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贛縣白鷺村被評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村擁有……
[詳細]
29、
八境臺
八境臺坐落在贛州市北八境公園內,章江和貢江在這里匯合,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八境臺建于北宋嘉氈年間(1056-1063年),因郡守孔宗瀚筑臺后繪制《虔州八境圖》,并以圖求詩于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在這里的題詠甚多。八境臺依城墻建造,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朱樓碧瓦、雄麗壯觀,屹立在章貢兩江匯合處的古城墻上。登臺遠眺,但見碧波白帆、綠樹紅樓,江風迎面撲來,使人心曠神怡。交通八境臺位于市區(qū)最北端,沿著文清路往北到建國路,沿建國路一直到底即到。江西贛州市……
[詳細]
30、
贛州古城墻(宋代古城墻遺址)
贛州宋城墻是江西省唯一保存完整、有可靠紀年銘文的宋代城墻,也是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北宋磚墻之一。始建于漢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后來經(jīng)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墻。城墻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墻、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城墻上的各代紀年銘文數(shù)量和種類之多在全國來都很罕見,專家們稱它為“宋城博物館”。贛州宋城墻以其高低逶迤之勢與秀麗江水形成美妙反差。清晨漫步在古樸蜿蜒的城墻上,只見城外一江清流,遠處山間田舍煙云飄渺,近處街坊鱗次櫛比,讓人感到猶如置身于一幅美麗的《清明上河圖》之中。贛州古城墻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為防洪起著重要作用的磚城墻,這也是現(xiàn)在全國保留的唯一的宋代磚城墻。贛州古城墻是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后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后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任……
[詳細]
31、
豐背贛粵湘邊縱隊駐地舊址
粵贛湘邊縱隊駐地舊址位于定南縣巋美山鎮(zhèn)豐背村古地葉屋。1945年11月,東江縱隊第3支隊轉移到九連山區(qū)進行游擊戰(zhàn)爭,與地方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后成立了中共九連山區(qū)工委。部隊為便于活動,對外改稱為九連山人民自衛(wèi)總隊。陳澤平、張新各率1個中隊先后進入定南三亨的古地、古坑、豐背、棉被埂、板埠、左拔、溪尾等地活動。1946年6月,東縱主力北撤山東煙臺,留下吳毅、王彪、林鏡秋、陳實棠等57名指戰(zhàn)員秘密轉移到定南三亨的古地,成立了中共九連山區(qū)臨時工作委員會,吳毅任書記,同時成立粵贛邊人民義勇總隊,分成3個小分隊分散隱蔽。其中第3小分隊由吳毅率領,在三亨的古地、古坑、豐背、棉被埂、五花嶂一帶活動。1947年春,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成立中共九連山區(qū)工作委員會,嚴尚民任書記。1948年1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成立中共粵贛湘邊區(qū)委員會,中共九連山區(qū)工委升格為中共九連地委。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
[詳細]
32、
安遠東源寺
東源禪寺,原名五里街觀音堂,始建于明朝萬年歷間,迄今四百多年。該堂明末清初因兵亂被毀,后由一尼領眾修復一小廟。相傳該堂主座觀音,內宿一尼,衲衣苦修,終年托缽,日中一食。有年大旱,該堂蚊蟲成群,尼手持破扇,四處拂掃,口念“扇子送慈風,吹蚊到空中,觀音灑甘露,蚊蟲往西方”,頃刻,蚊蟲嗡擁而出。此后,世人稱該尼為慈姑,故民間相傳∶“五里觀音,普渡眾生,百姓有愿,心誠則靈�!蔽髟痪啪哦昵�,在信眾的迫切要求下,由善信郭福善、李文星、王圣德、葉全坤發(fā)起,后有在家佛弟子唐世宗、王有金、胡細英、黃來秀、葉喜添等人參加,并組成以王有金為首的九人理事會,向十方信眾集資,買葉姓土地重建五里街觀音堂,一幢三間,中間為殿堂,左右為住房。此后,香火日益鼎盛。因殿堂狹小,不能滿足信眾朝拜需要,善信葉柳青先生又慷慨助地擴建前殿,使該堂建筑面積達一百一十八平方米(其中∶殿堂面積六十八平方米,住房五十平方米)。此地正處濂……
[詳細]
33、
贛州蔣經(jīng)國舊居
1939年蔣經(jīng)國到贛南后,在此建立官邸,從1940年至1945年,他和妻子--都住在這里。來過這里的還有白崇禧以及蔣經(jīng)國的弟弟蔣緯國。官邸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這是按照西方建筑的特色建造的一個小別墅,院內白玉蘭是1941年蔣經(jīng)國先生親手種的。舊居內有一塊“有功文教”的木匾,是蔣經(jīng)國先生書贈給江西安遠縣歐陽振先生的,歐陽振因為捐款一萬元,修建了安遠中學,蔣經(jīng)國覺得他慷慨可風,所以就題寫出了這塊匾贈給他�!缎纶M南家訓》,是蔣經(jīng)國先生當年在贛州的時候根據(jù)《朱子家訓》的格律和韻文寫的,要求男女老幼都會讀,都能背誦。贛州很多老人至今還能背出這首《新贛南家訓》。蔣經(jīng)國先生的臥室,這一張辦公桌是他用過的原物,是他的司機在1997年捐贈出來的。在他子女的臥室里,主要陳列的是和蔣經(jīng)國先生有關的文史資料和一些照片、實物。2007年,贛州市文物部門組織施工隊伍對蔣經(jīng)國舊居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維修,按照“修舊如舊”、恢……
[詳細]
34、
中共蘇區(qū)中央局舊址(興國)
中共蘇區(qū)中央局舊址(第一次無線電密碼通訊、紅八軍團指揮部舊址)中共蘇區(qū)中央局位于古龍崗鎮(zhèn)古龍崗圩,原址為鄒氏宗祠。1931年6月,中共蘇區(qū)中央局遷駐此。7月4日,中共蘇區(qū)中央局(后方臺)報務員利用繳獲的收發(fā)報機及任弼時從上海帶來的電臺密碼,將國民黨對中央蘇區(qū)進行第三次“圍剿”的軍事情報發(fā)給福建建寧的紅一方面軍總部及總前委,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無線電密碼通訊。1934年10月9日,紅八軍團軍團指揮部駐此。軍團長周昆、政治委員黃蘇、政治部主任在此羅榮桓召開會議,宣布將陣地移交,前往于都集結,實行戰(zhàn)略轉移。199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35、
中共贛南省委舊址
贛南省是1934年7月為適應紅軍主力即將實行突圍轉移的戰(zhàn)略需要而設立的,初轄于都、登賢、贛縣、楊殷等四縣和信康、南雄兩個遠殖游擊區(qū),后又轄尋烏、安遠、會昌、于西縣和興龍、尋安縣。8月,贛南省委駐此辦公,省委書記由鐘循仁擔任(后阮嘯仙),組織部長羅孟文、宣傳部長潘漢年(后楊尚奎)、白區(qū)工作部長張瑾瑜、婦女部長劉蓮仔。贛南省委還不定期出版了機關刊物《省委通訊》。于都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的集結地并安全實施突圍,其中很大程度上與贛南省委、省蘇所做的大量地發(fā)動群眾、開展籌糧和擴紅工作是分不開的。贛南省從設立始至1935年3月實行分散突圍到信豐堅持游擊戰(zhàn)爭,歷時9個月,其主要領導人先后犧牲,至此贛南省自然解體。舊址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坐北朝南,面闊9.9米,進深25.4米,占地面積251平方米。天主堂是美國傳教士所建,房屋系磚木結構,座北朝南,面積為251平方米。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最后一頁]
[下一頁]
·
贛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贛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贛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贛州市A級景區(qū)名錄
·
贛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娆㈣繋鍚勪綅缃戝弸绉瀬鍙備笌锛屽叡鍚屽垱寤烘垜浠編濂界殑瀹跺洯銆傚鏋滄偍鏈変粙缁嶅涔¢鍏夌殑鏂囧瓧銆佸浘鐗囷紝娆㈣繋涓庢垜浠仈绯�
濡傚彂鐜版斂娌绘€с€佷簨瀹炴€с€佹妧鏈€у樊閿欏拰鐗堟潈鏂归潰鐨勯棶棰樺強涓嶈壇淇℃伅锛岃鍙婃椂涓庢垜浠仈绯� 鑱旂郴鎴戜滑锛�
Email锛歜ytravel666*163.com锛�*鏀逛负@锛�
銆€銆€鏅婭CP澶�2023016012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