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丘面墓群位于和平縣彭寨大丘面山上。自1984年至1989年,發(fā)掘南朝墓12座,唐墓1座。 南朝墓有兩種形制,一種是長方形單券頂磚室墓,有兩座,墓底鋪磚“人”字紋。分前室和后室,后室比前室高18厘米,兩室之間有三級臺階,后壁設方形壁龕。封門磚側放疊砌。墓磚側面拍印方格紋、錢紋和魚紋。五號墓封門中發(fā)現(xiàn)1個長方形圖案磚,平面拍印6個連續(xù)規(guī)則的“王”字和“匣”形紋,側面拍印雙魚紋。十三號墓出土大量拍印有……[詳細] |
![]() | 龍子山墓位于和平縣陽明鎮(zhèn)東北4公里處的豐道村龍子山東坡。1986年發(fā)掘。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坑窄長,長2.8米,寬0.7米~0.85米,殘深0.32米。墓向281°。人骨與葬具均已朽。隨葬品主要置于墓坑的前后兩端,共21 件,有銅鼎、戈、鉞、刮刀,其中鼎鑄飾竊曲紋和圓圈紋;陶器有罐、盉,罐飾弦紋、篦點、方格組合紋,盉飾重圈紋與大方格紋組合;原始瓷豆,施黃綠色釉;還有一組11件玉玦,大小相遞,最大的……[詳細] |
![]() | 在光頂遺址位于紫金縣紫城鎮(zhèn)東南較場村�?脊拍甏鸀榍嚆~時代。1956年發(fā)現(xiàn),1956年發(fā)掘40平方米。文化層厚0.7米。文化內涵可分兩大期。第一期陶器有釜、罐、鼎、器座、豆、碗、壺、器蓋等,紋飾有繩紋、條紋、方格紋、籃紋、編織紋等。石器有鑿、刀、有肩錛、鏃、環(huán)。屬夏商時期。第二期有陶器甕、罐,紋飾有夔紋、云雷紋、圓圈紋、方格紋(多作組合紋)及米字紋、三角紋等,應屬周代�!�[詳細] |
![]() | 上洋遺址位于連平縣陂頭鎮(zhèn)蓮光村基頭巖下�?脊拍甏鸀樾率鲿r代晚期。遺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1984年發(fā)現(xiàn)。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陶器有釜、鼎、罐、豆、紡輪等,鼎足造型豐富多樣,紋飾有繩紋、方格紋、曲折紋等。石器有錛、镢、斧、鏃、鏟、刀、紡輪等。從遺物特征看,應屬石峽文化。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盧屋嘴遺址位于和平縣附城新社村一座較平緩的山崗�?脊拍甏鸀樾率鲿r代晚期后段。1985年發(fā)現(xiàn)。遺址面積5000平方米。1986年試掘。文化層厚0.35米~0.45米,含紅燒土塊、炭屑。出土陶器有釜、罐、豆等,紋飾多見幾何印紋,以曲折紋為主,其次是方格紋、長方格紋、葉脈紋、梯格紋、籃紋、重圈紋等。石器有梯形錛、有肩錛、鑿、鏃、礪石等。1986年和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羊公寨遺址位于和平縣大壩鎮(zhèn)高發(fā)村東北面山崗上。年代為商周至漢。1983年發(fā)現(xiàn)。面積約3000平方米。陶器有凹底罐、圈足罐、甕、豆,還有原始瓷豆,紋飾有方格紋、篦點紋、云雷紋、夔紋、水波紋、米字紋、方格戳印紋等。石器有錛、鏃。青銅器有斧。遺物豐富,所屬的年代跨度較大,是一處較重要的遺存。1986年和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牛欄坑遺址位于連平縣忠信鎮(zhèn)小拓村下排牛欄坑西南坡。年代為戰(zhàn)國時期。遺物分布面積1000平方米。陶器主要有甕、罐,紋飾有方格紋、方格凸點紋、圓窩紋、篦點與水波紋、夔紋、米字紋等。石器有鏟、杵等。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朝山遺址位于連平縣隆街鎮(zhèn)西邊的朝山。年代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面積1萬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甕、罐、盅等,紋飾有夔紋、方格紋、葉脈紋、編織紋、篦點紋、方格凸點紋等,其中不少是組合紋。有的陶器上可見刻劃符號。還有兩件青銅劍,有劍格及喇叭形劍首。是否墓葬遺物,未能確定。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楊村坳遺址位于和平縣大壩鎮(zhèn)嶺下村背后山崗,又名石林坪。屬周代遺存。1983年發(fā)現(xiàn)�?煞謨善�。第一期有陶器罐、缽,紋飾有夔紋、細方格紋、弦紋、篦點紋。有原始瓷豆、鼎,鼎有雙耳,圓柱形足,內外施黃釉,腹、底印細方格紋,底部還見一組刻劃符號,是少見之器。第二期有陶器甕、罐,飾米字紋。原始瓷器瓿、盅、盂、三足盒等。還有青銅器斧、鏃。可能是墓葬遺存。1986年和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雞公山遺址位于東源縣船塘鎮(zhèn)船塘中學后背。山下是流石河與石角河交匯處。屬周代遺存。1984年發(fā)現(xiàn)。遺址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陶器火候很高,器種有甕、罐、釜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方格紋、夔紋、水波紋等。石器有斧、錛、刀、鏃等�!�[詳細] |
![]() |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為“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據(jù)磚銘推斷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詳細] |
![]() | 坑子仔里遺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西南坑子里山。年代為商時期。1956年發(fā)現(xiàn)。其后多次復查。文化層厚0.6米。出土較多陶器和石器。陶器有折肩凹底罐、淺盤細把豆、杯、圈足雞形壺、紡輪等,紋飾以方格紋為主,還有曲折紋、雙線方格紋等。石器有梯形錛、有肩錛、鏃、戈、環(huán)等。據(jù)考察,部分遺物似為墓葬所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華表塔,原名黃猄社塔,位于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zhèn)墩頭村。古時,因坐落在華表自然村,世人為了方便稱呼,故更名為華表塔。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是由當?shù)卮迕窦Y建造,清乾隆6年重修,民國26年續(xù)修。華表塔是和平縣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955年被列入和平縣第一個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傳說華表塔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關于塔的興建,當?shù)孛耖g流傳著……[詳細] |
![]() | 林寨古村位于河源市和平縣,是陳姓聚居地;據(jù)史載,該村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軍南下時,南越王趙佗為防御來犯之敵,派屬下一姓林將軍到當?shù)刂仃P,官府后來便用其姓命名該寨。清代至民國期間,林寨村民興建起頗具規(guī)模的古民居群——四角樓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樓,高達8至10米,主體建筑為三進院落廳堂式布局,氣勢恢宏、錯落有致。為典型客家風格的方圍屋,根據(jù)不同的歷史淵……[詳細] |
![]() | 陽明公園(陽明博物館):陽明公園位于和平縣城東山嶺。公園內建有陽明博物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內陳列王陽明與和平有關史跡、文物資料、民間傳說等。陽明公園的石階梯有666級高,故取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順”之美譽,登高遠眺,和平縣城盡收眼底。博物館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973平方米,框架2層。工程造價352萬元,采用仿明代建筑,充分體現(xiàn)民族建筑風格;總體設計外形仿照明代宮殿,內部結……[詳細] |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