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古銅殿位于武當山太和殿前小蓮峰轉運殿內。鑄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面闊三間2.7米,進深一間2.62米,高2.44米,單檐懸山頂,仿木結構,穿斗式構架,瓦面鑄成整塊平板坡形,各部構件均以榫卯相接,前壁開四抹頭球紋格芯格扇門4扇,中絳環(huán)板鑄成鏤空花紋圖案,殿內后壁設一小神臺,置九尊銅像。銅殿安放于石須彌座上,格扇、柱子、梁枋、瓦底等構件上,都鑄有各地信士舍資捐鑄構件事宜的文字,其中“大元國……大……[詳細]
  羊樓洞志愿軍烈士墓位于赤壁市趙李橋鎮(zhèn)羊樓洞村,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1951年5月,中南軍區(qū)在羊樓洞組建第七預備醫(yī)院,1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七預備醫(yī)院。在創(chuàng)建后的五年里,共收治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前線傷員和中南軍區(qū)內部傷病員六批1200多人,經(jīng)醫(yī)治無效死亡142名,全部安葬在老營盤茶山上,形成現(xiàn)有的烈士墓。墓坐東朝西,12排142座,其中137座有碑文,記錄了每位烈士的籍貫、所在部隊番號和……[詳細]
  戴家場秋收暴-動紀念地及紀念碑位于洪湖市戴家場鎮(zhèn)烈士陵園。1927年9月10日(農(nóng)歷8月15日)晚,由中共鄂中特委和沔陽縣委的負責人肖仁鵠、鄧赤中、劉鏡珊、婁敏修、劉紹南等組織發(fā)動戴家場秋收暴-動,打響了鄂中地區(qū)武裝起義的第一槍。中共洪湖縣委和縣政府于1985年在當年的暴-動地涂家花園附近修建紀念碑。紀念碑高13.7米,基座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磚砌實體,碑身碑座分別以水刷石和水磨石抹平。碑身陽……[詳細]
  龐灣窯址位于丹江口市習家店鎮(zhèn)青塘河村,明代窯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有窯爐六座,已發(fā)掘三座,發(fā)現(xiàn)淘泥池、煉泥池、儲泥臺等作坊遺跡。出土大量遺物,主要為瓦當、滴水、板瓦、筒瓦、勾頭等琉璃構件和匣缽、支釘、墊磚等窯具。出土的“和記”銘文琉璃瓦件尺寸、胎質、釉色都與武當山五龍宮、玉虛宮現(xiàn)存的瓦件標本相符,故該窯址應為明代專供武當山琉璃建材的窯場,且為皇家琉璃窯場。該窯址證實了武當山古建筑群大部分材料均……[詳細]
  西汪家灣革命舊址位于紅安縣華河鎮(zhèn)新廟村西汪家沖。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曾居住于此,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司令部設于此�,F(xiàn)舊址群內有:劉伯承住處舊址,坐東朝西,面寬12.5米,進深13.7米,總面積171.25平方米,磚木結構;鄧小平、李先念住處舊址,坐北朝南,面寬29.7米,進深15米,總面積450米,磚木結構;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司令部舊址,坐東朝西,面寬12.5米,進深13.7米,總面積137.……[詳細]
  黃石北伐軍二十軍軍部舊址位于黃石市西塞山區(qū)八泉街,東南長21.9米,西北寬22米,建筑面積481.8平方米。原為華記湖北水泥廠辦公樓。1927年7月17日,賀龍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東征討蔣”,抵達黃石西塞山,軍部設在該處。北伐軍在該處同周恩來晤談,認清了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本質。當晚,北伐軍在軍部駐地召開團以上軍官會議,隨后,進行軍規(guī)整頓。7月20日,北伐軍撤離,從黃石港乘船向九江進發(fā),不久參加了……[詳細]
  漢口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一元路5號,建于1905年。從1927年1月1日起,國民政府正式在漢辦公。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設于該樓,外交部長為陳友仁。在中國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偉大歷史壯舉中,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舊址占地面積約為464平方米,屬于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三層磚混結構,立面對稱,居中為二柱寬柱式門廊,門廊兩側有小型花壇。該舊址對于研究武漢國……[詳細]
  闞家塘古民居位于陽新縣排市鎮(zhèn)下容村,始建于清中期。平面為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由祖堂、-議事廳、會客廳、廚房、茶樓、和廂房等組成。以祖堂為中軸線,東西順序排列、南北依勢抬高,四周構筑高大墻體。二層單檐磚木結構,穿斗構架,硬山墻擱檁,小青瓦屋面。天井、回廊、排水溝由青石板鋪墁;正面開有三個大門,東西山墻開有兩個側門,108間廂房鑲嵌在三縱三橫網(wǎng)絡之間,36個天井自成單元�!�[詳細]
  水磨畈遺址位于京山縣三陽鎮(zhèn)三王城村,商周、漢代遺址。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50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陶片、瓦片和紅燒土。遺址上層遺物豐富,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黃、橙陶和極少的夾砂紅陶;紋飾主要為繩紋、弦紋,有少量網(wǎng)格紋、刻劃紋和麻點紋;器形有罐、盆、甕、缸、甑等,另外,板瓦、筒瓦和繩紋磚等建筑材料數(shù)量亦較多。下層土質緊密,含有少量繩紋紅陶片,……[詳細]
  謝家老屋位于利川市謀道鎮(zhèn)龍水村。建于1920年,由時任四川雅安縣令的謝明正修建,因其宅基原是一丘塊大田而名“大田莊”。坐東朝西,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瓦頂,主體前后兩院。兩院間設欄墻門垛,門亭隱于垛墻后。正屋階檐石欄墻上楷書陰刻清進士譚龍章書朱子治家格言及其題跋。建筑后崖壁上楷書陰刻“大田莊”三個大字,字大一米見方。謝家老屋具有良好的建筑布局和空間形態(tài),建筑內部……[詳細]
  北泰山廟墓群位于丹江口市均縣鎮(zhèn)關門巖村,東周時期墓群。由吉家院墓地、秦家坡墓地、龍脖墓地、傅家院墓地、水牛坡墓地、王家埡墓地、三座山墓地等組成,面積200多萬平方米。主要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甲”字形豎穴土坑墓、磚室墓及車馬坑等。1987~2011年進行多次發(fā)掘,清理墓葬580余座、車馬坑1座,出土大量陶器、銅器、玉器,主要有陶鼎、敦、壺、缶、豆、盤、銅鼎、戈、劍、矛、削刀、鏃、車構件、蓋弓帽、玉……[詳細]
  周道一塔位于麻城市龜山鄉(xiāng)大坳村。明代石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坐北面南,仿木斗栱榫鉚結構,共六層,用條石砌成,高三丈,直徑一丈,成六角圓錐形。一層以上每層內收,一至五層每層檐下為斗栱和浮雕花紋,檐作瓦楞狀,塔門上方有陰刻篆書“大同”二字,塔剎為石質蓮花座寶瓶頂。塔右前豎立石碑一塊寬3尺許,高8尺多,碑文為陰刻楷書,從右至左直書“賜進士給事中梅之煥題書、明禪師道一之塔、萬歷壬子十月初十日……[詳細]
  肖家山墓群位于枝江市七星臺鎮(zhèn)肖家山村,東周、漢、晉代墓群。包括肖家山墓地、楊家山墓地、謝家山墓地。肖家山墓地位于七星臺鎮(zhèn)肖家山村二組,面積約10萬平方米,墓葬分布密集,已發(fā)掘23座東周、漢、晉時期墓葬。楊家山墓地位于七星臺鎮(zhèn)肖家山村三組,面積1.3萬平方米,采集標本有泥質灰陶豆柄、器口沿、器腹片等,屬東周時期墓地。謝家山墓地位于七星臺鎮(zhèn)肖家山村四組,面積2.8萬平方米,地表暴露墓葬7座,皆為豎穴土……[詳細]
  九女墩在東湖西北岸。相傳太平天-占領武昌時不少獲得解放的婦女參加起義。后清軍反撲,于城郊大肆-,有女兵九人,不為敵威所屈,在此英勇抗擊,壯烈犧牲。鄉(xiāng)人將其遺骸合葬于此。時為避清政府-,故不稱墳而稱墩。建國后,加以培修,在崗頂墓前建有70平方米的層臺,周有護欄,南有36級臺階,中立雄偉紀念碑,上鐫-、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張難先等所寫碑記和題詞。碑頂懸掛銀鈴,風振鈴鳴,配以拍岸怒濤,頗具當年女英雄……[詳細]
  老君崖石窟位于武當山獅子峰。老君巖又名玉清巖、太清巖、太玄觀,坐北朝南。道士任道清、王道興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在其南部巖壁上開鑿一高5米、寬4.5米神龕,龕內浮雕高2.95米的老君坐像一尊,兩側龕壁線刻道家-圖示13幅,上部龕壁線刻武將4幅,并分別在其外側陰刻楷書“大宋天圣九年七月囗日老君巖王道興記石匠李”、“山門奄主任道清”、“太上巖”,字徑0.5米見方。大龕周圍的崖壁上,另設數(shù)十個或刻于……[詳細]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