銆€
棣栭〉
鍖椾含
澶╂触
娌冲寳
灞辫タ
鍐呰挋鍙�
杈藉畞
鍚夋灄
榛戦緳姹�
涓婃捣
姹熻嫃
娴欐睙
瀹夊窘
绂忓缓
姹熻タ
灞变笢
閲嶅簡
鍥涘窛
璐靛窞
浜戝崡
瑗胯棌
娌冲崡
婀栧寳
婀栧崡
骞夸笢
骞胯タ
娴峰崡
闄曡タ
鐢樿們
闈掓捣
瀹佸
鏂扮枂
娓�
婢�
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文物古跡介紹
成都市
瀘州市
巴中市
阿壩州
南充市
甘孜州
綿陽市
宜賓市
樂山市
涼山州
眉山市
廣元市
雅安市
德陽市
遂寧市
達州市
自貢市
廣安市
內(nèi)江市
資陽市
攀枝花市
四川省文物古跡
四川省紅色旅游
四川省名人故居
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省十大祠堂
5A級景區(qū)
4A景區(qū)
四川省十大景點
四川省十大免費景點
全部
四川省特產(chǎn)
四川省美食
四川省地名網(wǎng)
四川省名人
[移動版]
141、
木勒雍仲林寺
康區(qū)新龍縣下部相底斯郎神山旁吉祥木勒雍仲林寺,首先由科波·洛珠吐美的后裔阿夏洛珠從曲格修咒寺親臨木勒十八壩時因諸多緣起建造。 從建寺以來一直傳承雍仲本教佛法,現(xiàn)在在原寺遺跡下方還能朝見佛塔、泥像堂等,有塊供奉地叫做阿夏地。 科波·洛珠降措之子得道者瓊格的后裔科波·格日之子燈巴降澤做了木勒雍仲林寺的寺主并對緣起禳解術(shù)有很高的造詣,他從薩迦達欽法臺仁波切處承受密宗道果方面的灌頂,并做了占堆(古新龍)土司的上師。 本寺由阿夏洛珠的后裔和弟子傳承法座�?撇ā舭徒禎捎腥硬⒎譃槿壹案駚�、約金巴、木勒。木勒學(xué)繞仁青把原寺廟搬到原址下方叫做仁冬的地方,做了密宗凈地儀式修建了四根長柱的新寺廟,他徹底的學(xué)習(xí)了別解脫戒。 寺里因有前譯舊佛經(jīng)《尺普雄》的供修儀式,所以前譯本教佛法興盛發(fā)達,他的兄弟有三子其中叫做燈孜的出家為僧。扎西降澤從格俄札青神山中取出一尊佛主塑像的伏藏品,當(dāng)時占堆地方為噶廈(原西藏地方政……
[詳細]
142、
周祠
有一座建于民國初期,中西合璧磚木結(jié)構(gòu)兩層樓房的建筑,堪稱鄉(xiāng)土建筑的精華,它就是周母孝祠,后簡稱周祠,位于合江縣九支鎮(zhèn)安居壩。周祠雖幾經(jīng)滄桑,至今仍然保存較完整。其獨特建筑風(fēng)格在川南未聞有同類者,是川南屈指首數(shù)的地面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民國時貴州省主席、國民黨上將、國民革命軍二十五軍軍長周西成所建。周西成,名世杰,字西成,號繼斌,貴州省桐梓縣人。他曾參加護國、-戰(zhàn)爭;北伐后,轉(zhuǎn)戰(zhàn)湘桂、川黔;民國12年任川軍暫編十二師師長;民國13年率部由川南進駐赤水縣城,統(tǒng)轄黔北川南各縣。其后,周西成一直坐鎮(zhèn)赤水;民國15年6月任貴州省主席、國民革命軍二十五軍軍長;民國18年,在與滇軍作戰(zhàn)中,胸部中彈,被抬過打邦河時落水殞命。周西成其父早逝,依靠母親把兄妹倆撫養(yǎng)成人。民國15年,周西成在任貴州省軍務(wù)會辦時,其母李氏病故。為安葬其母,周西成請陰陽踏地,從桐梓選至赤水,最后選至赤水河對岸的“安居壩”。安居壩,“吉……
[詳細]
143、
諸葛雙忠祠
諸葛雙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跡之一。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nèi)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孫三代,前殿祀諸葛瞻父子,啟圣殿祀諸葛亮。成都、綿竹兩處祠堂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后人景仰,多有題詠。史書載,諸葛瞻為諸葛亮47歲所生的長子,自幼“聰慧可愛”、“工書畫強識念”,才識敏捷,諸葛亮為使他成才,曾寫下著名的《誡子書》。諸葛瞻19歲時,娶劉禪之女為妻,拜騎都尉,歷任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待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諸葛瞻繼承了父親的忠貞,身肩重任,盡心竭力處理軍國大事。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并平尚書事。六年冬(263年)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保綿竹。鄧艾遺書誘降:“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闭芭瓟貋硎�,與鄧軍決戰(zhàn)于綿竹,瞻軍敗,諸葛瞻臨陣戰(zhàn)死,瞻……
[詳細]
144、
塔公草原
塔公藏語意為“菩薩喜歡的地方”位于康定城西北部113公里處,海拔3730米的高原地帶,川藏公路穿境而過。這里有藏區(qū)著名的花教寺廟--塔公寺,它在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寺廟建筑宏偉壯觀。草原上的塔公寺是藏傳佛教著名的寺廟之一,也是康巴地區(qū)藏民朝圣地之一。每年八月一日將在此舉行賽馬節(jié),到時草原上會搭起帳篷,人山人海。每年寺廟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佛事和跳神活動,寺壁掛滿唐卡藏畫,顯示出寺內(nèi)僧侶及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藏式浮雕、彩塑、壁畫及酥油制品以及造型各異的浮屠古塔林,具有十分獨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塔公草原面積712.37平方公里,地勢起伏和緩,草原的廣袤,水草豐盛,牛羊成群。春末夏初,塔公草原春光明媚,綠草茵茵,分布在牧場各處的帳篷里炊煙裊裊,散發(fā)出濃濃撲鼻的奶香,茶香,牧民們趕者牛羊行進。塔公草原是甘孜州最著名的草原,高山群云繚繞與廣袤的綠色草原和金碧輝煌的塔公寺相襯托,展示了一幅秀麗的高……
[詳細]
145、
牛角寨石窟
仁壽牛角寨大佛位于縣城北35公里的高家鎮(zhèn)鷹頭村牛角寨山上,龍泉山脈中段東側(cè)邊緣,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連接,重巒疊嶂;東面平疇,俯視千里。近觀鷹頭水庫,遠眺簡陽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蒼郁,怪石嶙峋;寨東側(cè)崖壁依山鐫造彌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高15.85米,寬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樂山大佛是海通帶領(lǐng)工匠始鑿于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壽大佛建成6年之后。也許是他將仁壽大佛建成取得了鐫刻經(jīng)驗,又到各地考察,選到了樂山的理想地址和石質(zhì),再將圖樣放大,設(shè)計出樂山大佛。兩尊造像均為彌勒佛,外貌清晰,面型豐滿,嘴微閉,目微啟,眉似彎月,慈眉善目,平視東方,神態(tài)安詳,發(fā)成螺髻,線條流暢。再從現(xiàn)存大佛比較,四川地區(qū)10米以上的佛像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態(tài)各異,唯有仁壽大佛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態(tài)與樂山大佛如孿生兄弟極為相似,只是仁壽大佛小些而已。因此,文物專家一致認(rèn)為它是樂山大佛……
[詳細]
146、
雷輔天將軍墓
雷輔天將軍墓(巴州區(qū))雷墓,位于化成鎮(zhèn)宋家碥村西500米,雷家衙門右側(cè)100米,建于光緒三年,竣工光緒六年。坐北朝南,為土冢墓,封土為長條形,長10.5米,前寬7米,后寬3.4米,前有墓碑,碑前是牌坊,再前是化紙庫、石獅一對。墓碑為石質(zhì)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5重檐歇山頂,底層為7柱、六開間,寬10米,高9.3米,厚0.8米、二,三,四層為4柱三開間,上層為2柱單開間。碑壁上刻有二十四孝、戰(zhàn)當(dāng)陽。石柱上刻有滾龍等高浮雕及鏤空雕刻20余幅。下層當(dāng)心間石壁正中刻有帝誥封武功將軍諱輔天、字世義,號仁山,雷老大人,揚太夫人一位壽藏。左側(cè)刻有光緒六年,誥授奉政大夫,特授南溪縣正堂,前署巴州正堂,宗弟,乙垣雷爾卿拜撰的碑序。(見附1)又在次間和稍間的石壁上刻有五言詩二首(見附2)。雷輔天墓園全景牌坊為石質(zhì)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四重檐山頂,底層及二,三層為4柱3開間,上層為二柱單開間,大門的正中上方,刻有光緒六年皇帝圣旨……
[詳細]
147、
新政嘉陵江離堆
新政嘉陵江離堆,位于儀隴縣城西南60余公里的新政鎮(zhèn)治北,它與灌縣都江堰離堆、樂山市烏龍山泯江離堆、共雅縣岷江離堆,合稱四川內(nèi)河四大離堆。新政離堆,后有靈寶寨,面對火焚山,上鄰邱子溪,下接白路壩,是一橢圓形半島。嘉陵江水,洶涌澎拜,緊鎖堆麓,環(huán)繞于百尺削壁之下。三面臨水的離堆其水勢回漩,船行到此,回頭三望,始能繞過離堆,駛向下游......離堆峰巒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綠草爭艷。無論是季春三月踏青之時,或是暮秋重九登高之際,自新政鎮(zhèn)牛頭山巔遠眺離堆,但見云遮霧掩,水天相連,頓生“勝跡縹緲祥云間,孤堆虛無仙人攀”之感。新政知縣李澍國撰《離堆連云》七律一首,贊道:離堆突兀映斜曛,遙指山頭不斷云。諸嶂易學(xué)七里霧,數(shù)峰擬住三茅君。林巒斗絕形無偶,遷謫客來思不群。苦雨凄風(fēng)荊棘里,磨崖碑面滋苔紋。從新政港橫渡到對岸的長耳巖,再改乘小木船順江而下,約3里,即到離堆巖旁,棄舟登岸,拾級而上,數(shù)百十步……
[詳細]
148、
姜維城遺址
姜維城遺址是岷江上游一處極具代表性的重要遺址,位于汶川縣威州鎮(zhèn)的今汶川中學(xué)后山上。姜維城遺址包含了新石器、漢代和宋代等時期的遺存,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2003年度遺址發(fā)掘的宋代遺存中發(fā)現(xiàn)的遺跡和遺物為了解當(dāng)時這一地區(qū)各民族文化、經(jīng)濟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傳說蜀漢大將軍曾在汶川一帶駐防,現(xiàn)存有古城墻,有人為之命名為姜維城。威州鎮(zhèn)是汶川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壩州的門戶。這里古屬冉毿部,綿池鎮(zhèn)為郡、縣舊址。姜維城在今威州鎮(zhèn)。自漢代以來所設(shè)汶江、綿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nèi)岷江得名(古“汶”、“岷”通用),歷代治所有所變遷。現(xiàn)為汶川羌族自治縣�?h城威州四面環(huán)山,堡子關(guān)雄踞雜谷腦河與岷江之間,有“三山雄秀,二水爭流”之譽。汶川境內(nèi)的藏羌歷史上是善戰(zhàn)的民族,羌碉尤其是居住和軍事兩用的獨創(chuàng)性建筑。姜維城的存在也恰好說明這里曾是蜀漢和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方。姜維(202~……
[詳細]
149、
金堂云頂山風(fēng)景區(qū)
介紹位于成都西北部的金堂縣九龍鎮(zhèn)境內(nèi),距離成都市區(qū)65公里,由云頂山、沱江“小三峽”等景區(qū)組成。云頂石城是川西唯一幸存的南宋末年抗元的古城堡,綺麗的青山秀水與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相結(jié)合,是該景區(qū)的一大特色。交通可在城北客運中心或金沙汽千米站乘車到達金堂縣。•不錯的登山休閑之地,非常的清幽,山上還有千年古寺可以祈福。景點介紹金堂云頂山景區(qū)由大小云頂山、沱江金堂小三峽、三學(xué)寺、炮臺山等組成,山上的的慈云寺始建于南朝,現(xiàn)存建筑均是清代重建。相對一些著名的大山,這里顯得非常的清凈。大云頂山,又稱“石城山”,是宋末八大山城防御體系之一,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遺址。山上有“云頂日出”、“霧山云�!钡让谰�,還有唐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小云頂山距離大云頂山大約2.5公里,滿山翠綠。在山頂上,還能看到金堂小三峽,長約10公里,山高谷深,很有氣勢。云頂山有公路直達山頂,每年來這里登山、上香的游客不少,這里已經(jīng)……
[詳細]
150、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xiāng)白雀村,地處山間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涼,游人罕至,這對鎮(zhèn)北征西勇猛忠誠定漢土的魏延來說,有些悲涼,有些凄慘,有些不公,但對“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來說,這樣的祠堂,亦是難得的一種紀(jì)念。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里,就到了三泉鄉(xiāng)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這塊石碑,是全國第一個縣級《三國演義》學(xué)會——梓潼《三國演義》學(xué)會會長謝漢杰先生題寫的。這里屬于臥龍山景區(qū),據(jù)《輿地紀(jì)勝》和《蜀中名勝記》記載,臥龍山,距梓潼三十里,又名葛山,亦名亮山,相傳武侯伐魏,駐兵于此。歷代方志及有關(guān)史籍均有蜀漢丞相軍師諸葛亮北伐魏駐兵于此的記載。臥龍山山頂,有始鑿于唐貞觀八年(634年)的千佛巖石窟,這些石窟造像保存完好,雕刻精細,充分反映了初唐時期造像藝術(shù)的高超水平。尤其是阿彌陀佛并五十二菩薩龕是同類題材中年代最早的,十分珍貴……
[詳細]
151、
中江南塔
中江南塔又名“聯(lián)云塔”位于中江城南,朝陽南路北側(cè),坐落在距地表高約30多米(航測海拔442.8米)的銅魚山頂。山腳北、東北鄰東溪河(御馬河),西南鄰朝陽南路。中江南塔始建于明神宗萬歷37年(公元1610年),為邑人明大理寺少卿宋興祖建,中江南塔坐南向北,平面呈八邊形,為八面體形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30.2米。由于中江南塔歷史悠久,秀麗壯觀,高矗于東溪之濱,連同周圍山色一起自古即為中江八景之一而備受世人贊美,清人楹聯(lián)“東河水匯西河水,南塔云聯(lián)北塔云”正是其真實寫照,至今未曾修葺,現(xiàn)保存基本完好。中江南塔為中江古八景之一,連同所處銅魚山在內(nèi),為本邑之勝景,歷來為中江著名風(fēng)水寶地,也是中江古城歷史之象征�,F(xiàn)已被收錄進《中國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名勝古跡詞內(nèi)。中江縣歷史悠久,從新石器石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在北宋時期定名為中江縣,至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在此期間,除了英-繼光之外,還有祖先們給……
[詳細]
152、
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鶴山街道梨山村之長秋山南麓。據(jù)其造像風(fēng)格,斷代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代《蒲江縣志卷二·方外·寺觀》記載:“大佛寺,縣東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終歲不竭。”大佛寺摩崖造像1-22號龕,系一環(huán)首方碑,高1.27米、寬0.43米,文字漫沒。這通龕碑應(yīng)該是記述大佛寺歷史的最確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營建于何時,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時代推之,當(dāng)于唐代興建。大佛寺摩崖造像,現(xiàn)存17龕,303尊。該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長100米、寬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為兩個區(qū)域,一為崖壁東部的大佛區(qū),另一處為崖壁西部的千佛崖。大佛區(qū)造像4龕,均坐南向北,1、2號龕的時代大約在唐,3號龕未刻成,4號龕為清代造像。1號龕,系馬蹄形大佛龕,龕下方設(shè)高臺。龕中造一尊彌勒佛像,高5.25米、肩寬1.62米、頭高1.……
[詳細]
153、
小樂山摩崖造像
小樂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蓬安縣東南方約15公里的河舒鎮(zhèn)鑼山村,與該鎮(zhèn)的抗元遺址運山故城遙遙相望。其海拔高度600.1米,山脊為東北西南走向。該處造像位于山體北坡,東西相距200余米。由東向西依次為大佛頭像、大佛殿、八仙洞、千佛崖。自明末起,小樂山上開始了佛教造像和寺廟的建設(shè)。原有的觀音閣、大佛殿等寺廟幾經(jīng)建,最后分別在1958年大躍進和1966年后“文革”中被毀。但該處交通困難,除了遭遇大的政治運動外,建設(shè)與破壞均不是很方便,千佛崖造像在二十世紀(jì)中葉因被作為民居背壁而得以完整保存,其它造像也均末受到較明顯破壞。根據(jù)大佛頭像右側(cè)一塊功德碑殘體記載,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9年)曾整修過山上和寺廟,此外不見任何文字記載。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前對造像進行了修復(fù)。199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佛頭像,鑿在山頂稍下方的一塊石上,背南面北。頭高5.93米,寬8.3米,厚4.4米,耳長1.……
[詳細]
154、
平昌小寧城
此城位于平昌縣荔枝鄉(xiāng)楊柳村。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800米,城址高出河面300米,四周絕壁,三面環(huán)水,東有小徑通山頂,平昌縣城至邱家鄉(xiāng)公路經(jīng)城東山腳而過,城東有北埡巖,西有羅城巖。從東向西是石鑄固城,從南向北是天生屏障,巖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不寒而栗。東北面設(shè)有渡口,可通報敵情;西南面停泊船只,負責(zé)漕運。北埡口興有小場,營有棧房和商店。南宋戰(zhàn)亂時期,入城要經(jīng)店主通報或響箭發(fā)出信號,得到州官允許方可進城。四周城門雙層,戒備森嚴(yán)。只有東門沿石級而上,一路可通。但鎮(zhèn)守更嚴(yán),必經(jīng)三關(guān),層層盤查。城上筑子午兩城,內(nèi)為子城,巖高約五丈,城高約二丈,環(huán)圍約三里。外有午城,巖高十余丈,環(huán)圍約六里。子午兩城均為方石所壘。東西南北,內(nèi)外四門,城樓高懸,威嚴(yán)壯觀。城中央建有三進口衙門,并有廟宇、寺院(鐘鼓樓)、寨柵、較場、糧倉、炮臺、碾房、古井等。平昌小寧城在離城十里外的小寧山、穩(wěn)峰山(今碗山)、……
[詳細]
155、
三臺云臺觀
云臺觀為四川省第二大道觀,僅次于青城山位于三臺縣南百里的安居境內(nèi),據(jù)<<云臺觀碑記>>:云臺觀為趙肖庵開創(chuàng)。原名佑圣觀。南宋嘉定七年(1214)九月九日,趙肖庵于此升隱(去世),后欽封“妙濟真人”。明朝正德八年(1513),欽差太監(jiān)錦興、錦衣衛(wèi)千戶龔清到云臺修醮。十年,遣內(nèi)宦造金玉帝像、帳幕紋爐、府花爵盞恭詣云臺朝謁。先建拱宸樓,階下一臺名曰“玉璽”,命工于璽上建八角樓,題額“天乙閣”。十一年又遣官修治。十五年(1520),欽賜綠幡二首,-“大明皇帝喜舍玉幡”張掛觀中。肅王命鑄滲金帝像一尊,執(zhí)旗旅行袋、捧劍、靈童、玉女、溫、關(guān)、馬、趙、靈官10像,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遣官送觀安放。明清兩朝曾培修十余次。清光緒十二年(1886)失火將前殿及拱宸樓燒毀,是年附近紳耆捐金培修,歷五年竣工。數(shù)百年來,云臺觀為一方之勝景,也是道教活動中心,許多文物尚保存完好,有明頒詣書、太監(jiān)的象笏、-諸子送……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最后一頁]
[下一頁]
·
四川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四川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四川省A級景區(qū)名錄
·
四川省國家級濕地公園
·
四川省國家級森林公園
·
四川省國家級水利風(fēng)景點
·
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九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娆㈣繋鍚勪綅缃戝弸绉瀬鍙備笌锛屽叡鍚屽垱寤烘垜浠編濂界殑瀹跺洯銆傚鏋滄偍鏈変粙缁嶅涔¢鍏夌殑鏂囧瓧銆佸浘鐗囷紝娆㈣繋涓庢垜浠仈绯�
濡傚彂鐜版斂娌绘€с€佷簨瀹炴€с€佹妧鏈€у樊閿欏拰鐗堟潈鏂归潰鐨勯棶棰樺強涓嶈壇淇℃伅锛岃鍙婃椂涓庢垜浠仈绯� 鑱旂郴鎴戜滑锛�
Email锛歜ytravel666*163.com锛�*鏀逛负@锛�
銆€銆€鏅婭CP澶�2023016012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