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永善僰人懸棺景區(qū)
  僰人懸棺景區(qū)僰人懸棺位于云南昭通境內,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但肯定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qū)。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巖、靈官巖,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余處;巖樁、巖墩、巖龕、巖溝、巖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于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在懸棺附近發(fā)現(xiàn)了比自貢恐龍還要早的恐龍化石,還發(fā)現(xiàn)了深不可測的巨型溶洞,有一個據(jù)說可直接通到云南。另有一個數(shù)十米長的溶洞,據(jù)推測是當時僰人穴居的山洞,總之一切都很神秘,需要多多去探索。懸棺安放方法,經(jīng)長期探索考證,初步推測五種懸置方式:木樁式、鑿龕式、天然洞穴式、巖墩式、架壑式。因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跡”,“懸棺博物館”。電話:0871-460831……[詳細]
南詔太和城遺址
  南詔太和城遺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橋鄉(xiāng)太和村西的鶴頂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頂峰,以南延伸至洱濱村,長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邊,長3225米,全城面積約3平方公里。太和城原為河蠻(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為都城建立南詔政權,直到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歷時42年,太和城是南詔前期的都城。山頂有金剛城,建有鶴頂寺,在洱海金梭島上建有南詔避暑宮,城內立有著名的南詔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覽。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漸荒廢,現(xiàn)在保留著一些斷壁殘垣�,F(xiàn)存蒼山頂?shù)慕饎偝羌澳�、北兩道城墻。城墻多依山勢用土夯筑而成,殘存的北段城墻高出地面約3米,厚約5米。太和城遺址是云南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云南與中原交流往來的……[詳細]
曼春滿佛寺
  曼春滿佛寺坐落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zhèn)傣族園內,始建于公元58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當?shù)赜忻姆鹚轮唬瑐髡f是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后修建的第一座佛寺。但原先的佛寺在上世紀60年代被毀,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佛寺是70年代末修建的。 曼春滿佛寺在東南亞享有盛名,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動期間,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西雙版納等地的僧侶和信教群眾都要云集曼春滿佛寺舉行朝拜和誦經(jīng)活動。因此,這里的香火旺盛,這里的佛寺、佛塔、飄渺的香火和小和尚的誦經(jīng)聲,增添了幽靜和神秘。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體,占地490平方米,大殿長23.5米,寬21米,呈長方形。屋脊端有吉祥鳥臥立,中間是若干陶飾品,室內佛殿高大寬闊,44棵直徑分別為0.4米和0.6米的圓形水泥柱分排在殿宇兩旁。圓柱高的12米,矮的也有四五米,所有圓柱都以紅色為基色,用金粉繪制圖案作飾品,顯得金碧輝煌。 景點位置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詳細]
384、拖姑清真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拖姑清真寺
  云南省五大古寺之一。在該地區(qū)被奉為祖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南省著名古寺。根據(jù)寺內碑文記載,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清朝武官蔡家地馬姓先祖馬鱗燦公、馬鱗熾公因戰(zhàn)功而獲得封地拖姑地區(qū),故代頭帶頭捐資建造該寺正殿,作為禮拜之所;公元1755年經(jīng)住寺阿訇賽煥章牽頭,到四川、貴州、陜西、寧夏及省內各地募捐,相繼建起了喚醒樓、廂房。以后又幾經(jīng)修葺增建至現(xiàn)在規(guī)模。(另有傳說為阮氏第四代先祖阮世美老仙巴巴創(chuàng)建)主殿為全寺的主體建筑,高約13米、長約18米、寬約15米,由36根圓柱支撐。殿宇莊嚴雄偉、雕梁畫棟,殿堂中央有一橫匾,-“快樂天堂”,大廳內可容納近三百人禮拜。殿中有兩根大橫梁分別僅由四條小薄方木支撐,其構筑之奇妙,技藝之精湛,令人贊嘆不已。殿頂檐翹四角,氣度不凡。喚醒樓,即呼喚快來禮拜之意,是全寺最為奇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根根大圓木柱直立其中,挑起層層梁椽,乍一看……[詳細]
慶甸遺址與勐氏石城
  慶甸遺址與勐氏石城慶甸遺址座落在麥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獻山頂,距縣城約5公里,為元朝天順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門。明洪武15年(1382)裁縣后為勐氏部落首領衙門,當?shù)胤Q“勐家衙門”,座東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個山包,為縣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塊百余丈平緩之地,九龍山繞其南北,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林壑清幽。明萬歷26年,(1598)改土歸流后即廢。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銀元寶4個及明代文物數(shù)件。勐氏石城為勐氏部落城堡遺址,位于新華鄉(xiāng)牛塵山中部,當?shù)厝朔Q“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遺址坐南向北,東面懸?guī)r峭壁,西北為松林陡坡,僅南向有一公里多長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飲用。勐氏城東、北、西三面以騰索塔木排,上壘石頭如遇敵來犯,就砍斷騰索,滾木檑石傾瀉而下,守兵僅扼南面,易守難攻,是當時部落……[詳細]
可渡關驛道
  可渡河古驛道位于城北69公里云、貴交界的可渡河畔,一條北連貴州,南入云南,開于秦、漢,洪武十五年重修的古驛道至今保存完好。驛道坎坎坷坷、曲曲彎彎,記錄著古代商旅活動的頻繁和艱辛,游人攀行在這里,似可聞有馬蹄之聲輕敲耳鼓。驛道沿線自然景觀及古碑、崖刻等人文古跡如明珠璀燦。諸葛亮征南時屯兵的“諸葛營”,明代南征時的“古戰(zhàn)場”及“古炮臺”、“烽火臺”,雖幾經(jīng)滄桑,卻可想見當年紛飛的戰(zhàn)火、彌漫的硝煙;可渡河北岸約二百米高的峭壁上,灌木蔥綠處裸露著一片白色砂巖,遠而觀之,酷似“翠屏積雪”,可渡河北岸有一“V”形山口,這里有小溪潺潺,小溪兩旁的山坡上桃樹成林,春暖花開之際,桃花隨風飄落溪中,形成“桃花泛錦”之奇觀;可渡河南岸新建的“桃花溪度假山莊”古樸雅靜,與“桃花泛錦”隔河相應。飛來古樹”、“枯竹盤根”令人驚嘆;翠屏崖150米之高處,“山高水長、水流云在”八個陰刻大字,每字高三米有余,赫然醒目;翠屏……[詳細]
昆明盧氏公館
  盧漢公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qū)翠湖南路4號,翠湖公園東門對面,為前云南省主席盧漢的住宅。公館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現(xiàn)今昆明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好的磚石結構法式建筑。整個建筑呈八角形,兩層,磚墻、木屋架,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屋頂為陡坡影山平瓦,側面皆為正三角形,具有明顯哥特式的風格。石柱、門套、窗套等石構件多有浮雕裝飾,室內配有壁爐,內裝飾全部采用進口柚木,主次臥室及餐室皆有落地式門窗與陽臺相通。東西側為三面體里面凸窗。紅瓦黃墻,配之以灰色邊框線條。1949年12月9日昆明起義時,盧漢在此將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彌,第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軍統(tǒng)云南站站長沈醉等人扣押,當日午夜盧漢宣布起義。盧漢公館是云南近代名人私宅,且見證了昆明和平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昆明盧氏公館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388、地索吊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索吊橋
  地索吊索橋位于地索村民委員會東北側150米處的漁泡江上游,建于元代,原為鐵索吊橋,1959年祥云縣普淜水庫倒塌,地索鐵索橋被沖毀,1970年復修為鋼索橋。橋總長30.9米,橋寬1.55米,高5.38米,鐵索橋東、西兩端橫跨于漁泡江大河上,橋兩端有青砂石支砌的橋墩,橋墩高3米、厚2米,橋墩東、北兩側均有5根鋼繩拉固與橋身連為一體,并有鋼筋護欄。橋西端用青砂石支砌成券洞門,門高2.2米,券洞門頭上有模糊的五角星,券洞門兩邊寫著“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橋東端券洞口上寫有“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洞門側寫有“團結起來,爭取更大勝利”等文革宣傳標語。1970年冬,地索村民委員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重修,加固了橋墩及橋面上的木板。該橋保存完好,雄偉壯觀,原為南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通道,2010年12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公布為……[詳細]
玉溪土主廟
  土主廟位于玉溪市州城東北五公里處。廟的始建年代不詳,明代后期(公元1506——1919年)重建。清代同治年間毀于兵燹。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又重建�,F(xiàn)存的土主廟仍為重建結構。座西向東,為四合院。廟分前殿,兩相,后殿。前殿三間,通面闊12.50米,進深9.30米,高約l0米,為單檐硬山屋頂。后殿三間,通面闊13.20米,進深10.70米,高15米許。單檐歇山屋頂,穿斗式構架。該廟自建國后就改修為李棋區(qū)糧管所倉庫。前殿樓下儲糧,樓上住人。后殿純?yōu)榧Z庫。廟內現(xiàn)有碑記一塊--《重建土主廟碑記》,寬0.86米,高1.60米,厚10厘米。鋪于井旁作洗衣服之用。于1985年9月22日才用水泥板更換,仍值于井旁墻下。碑文已模糊不清,只有碑兩邊各一二行尚可辨認。土主廟除兩殿兩相外,還有娘娘殿,離廟數(shù)十米處建有戲臺。建國前,廟內的土主雕像(今不存),自每歲元旦起,由各村輪流迎往奉祀,至二月十五日歸殿�!�[詳細]
390、玉溪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溪窯址
  玉溪古瓷窯址位于紅塔山腳的瓦窯村,1960年調查發(fā)現(xiàn)并認定古瓷窯遺址分古窯、平窯、下窯。瓷片分布面積約18700平方米,其中古窯面積最大,約15000平方米。1986年初,出土瓷片、殘瓷器、殘窯具上萬件,重約2噸。發(fā)現(xiàn)龍窯2座。1號窯長28.8米,3號窯長33.8米,寬均為2米左右,順坡上爬,窯頭低、窯尾高、形狀似龍,古稱龍窯。出土的產(chǎn)品有碗、盤、杯、碟、瓶、罐、盆、壺、缽等。花紋制作法有繪、刻、劃、印、貼、捏等。圖飾主要有花草、獸、禽、魚藻和房屋等,形態(tài)生動別致。釉色有青瓷、青花瓷、醬瓷(黑釉),以青花瓷為最多。玉溪古窯的青花瓷器的紋飾與景德鎮(zhèn)青花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受當?shù)卦系挠绊�,釉色略黃。有關專家認為,玉溪古瓷窯年代屬元末明初時期。玉溪古瓷窯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云南也是早期生產(chǎn)青花瓷的地區(qū)之一,為云南瓷器起源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1983年1月13日,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詳細]
391、軒轅祠
軒轅祠
  軒轅祠軒轅祠位于蘭坪縣金頂鎮(zhèn)二五山麓,是“軒轅公園”的主體工程。改祠建于2002年,占地面積約為1500平方米,由金頂鎮(zhèn)文興社的老年人協(xié)會籌資興建。經(jīng)有關專家考證,云南省,尤其是蘭坪縣的金頂鎮(zhèn)二五山的地形地貌與《山海經(jīng)》一書描述的古神州相似,不僅有“終年積雪之山”,而且有“正立無影”和“投物輒燃”之地;山川又多為南北走向,而且,蘭坪金頂二五山流傳、分布有千年口碑的“官田”、“黃帝口”、“軒轅橋”等地名及馬鞍山新石器遺址,故可推斷出這里就是中國人的原始發(fā)祥地。其中,滇西是神州之所在,蘭坪的金頂鎮(zhèn)是軒轅國邑所在地,金頂二五山是軒轅臺故里,蘭坪河西獅山是西王母居住地。這一發(fā)現(xiàn)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各大媒體競相報道,云南省委宣傳部也于1994年6月召開“《山海經(jīng)》考察新聞發(fā)布會”對該項研究予以鼓勵。軒轅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的,它既表明了蘭坪人對先人的懷念,同時也為蘭坪旅游增添了一道風景。……[詳細]
大堿塘及玉皇閣
  大堿塘及玉皇閣有“山坳明珠”之稱的大堿塘水庫位于縣城東北2公里處,是老街鎮(zhèn)農(nóng)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這里路繞山環(huán),勢若天成。水庫周圍廣植樹木,漸已成林;大壩南端,亭臺峭立。冬春之時,蓄水滿塘,波光粼粼,山色明媚,景色秀麗、環(huán)境優(yōu)美,山水相互結合形成優(yōu)美的山水景色。大緘塘水庫是永平旅游、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玉皇閣坐落于龍們鄉(xiāng)石家村的靈化山顛,距縣城約5公里。據(jù)考證,玉皇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永昌府志》載:“明云龍州人董某,舁天尊金像至此,像重弗舉,因卜地建閣于上。”民國《永平縣志稿》記載:玉皇閣后被“兵燹拆毀。清光緒九年,貢生李開陽等重修。殿宇宏敞,凡有三進�!�1958年,玉皇閣在破“四舊”中被拆毀,漸漸荒廢。1983年以后,龍門、老街等地的群眾自發(fā)組織,籌集資金對玉皇閣進行了重建。到1990年,先后建成了觀音殿、財神殿、大殿等大小廟宇十余間,頗為壯觀。1988年,玉皇閣被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93、六德碑林
六德碑林
  導游:他留宗支山位于永勝縣六德的玉水、營山、雙河3個行政村結合部,這里風光旖旎,氣候溫和,滿山遍野的蒼翠間掩映著一片世所罕見的大碑林,此即六德碑林�?袋c:約在3平方公里的山林里,分布著萬余座墓碑,尤為集中的塋區(qū)達100公頃。墓群依山而筑,錯落有致,華表碑石林立,布局嚴謹,氣勢宏偉。此碑林為他留人墳山,其古墓群都有用規(guī)范漢字鐫刻的碑文,文字工整,書法流利,工藝精湛,很多石碑上刻有他留人的圖騰。介紹:墳山墓葬始于明嘉靖、萬歷年間,而以清代居多,陳、海、王、藍四大旺族都有后裔為始祖補立的墓碑,碑上列有宗系名單,少則七世,多者達十一世。從他留墳山碑林可以考證他留先民入主定居的年代、圖騰、姓氏演變及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被稱為中國碑林文化的一大奇觀,現(xiàn)已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從麗江縣城可乘坐永勝縣六德鎮(zhèn)方向的班車。云南麗江……[詳細]
石屏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故居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縣城異龍鎮(zhèn)南正街22號,坐西朝東,占地面積695.8平方米,建筑面積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結構四合院民居樓房。故居內的陳設、展覽是了解石屏文化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袁嘉谷故居大門雕梁畫棟,一塊紅底金字-“經(jīng)濟特元”的直匾懸掛門頂。二重門頂一塊黑底金字的“太史第”橫匾映人眼簾,進入三重門是一幢四合院樓房。院子中央一棵枝繁葉茂的橙樹長年翠綠,每到秋天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上排堂屋墻壁正中掛著袁嘉谷任浙江提學史時的半身巨照,樓上陳列著袁嘉谷的生平事跡、著作及書法作品,下排樓上展覽著石屏的歷史文物,兩邊耳房為袁嘉谷生前的書房,珍藏著他曾用過的文房四寶。袁嘉谷故居面積不大,但內涵豐富,可謂石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縮影,是石屏人了解本地文化歷史,教育和激勵后人刻苦學習、勤奮攻讀、拼搏進取的好地方,1993年,袁嘉谷故居被列為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云南省紅河哈……[詳細]
大莊清真寺
  大莊清真寺開遠大莊清真寺位于開遠市大莊回族鄉(xiāng)大莊村南,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年間再建,清嘉慶十七年(1812)擇地重建。全寺由大殿、兩廂樓、叫拜樓、前廳、書館、教長室、山門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9450平方米,建筑面積4179平方米。建筑設計院中有院,院里套院,正殿、叫拜樓、前廳依自西向東中軸線排列,書館、山門另依坐北向南中軸線分布。大莊清真寺正殿建于嘉慶十七年(1872),單檐歇山頂七架梁結構,面闊五間20·7米,進深四間16米。寺中叫拜樓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三重檐攢尖六角頂,通高16.21米。教民貼切地稱其為“醒夢樓”,賦聯(lián)相贊:“平地起高樓直透九重仙府,半天喧寶訓喚醒一邑迷人”。前殿建于道光八年(1828),面闊三間,通高11.18米,單檐歇山頂、五架梁穿斗式木結構。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地址:開遠市大莊回族鄉(xiāng)大莊村南……[詳細]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婵炲棎鍨肩换瀣触閸曨亞绉寸紓鍐╁灥瀵摜绮旈娑氣偓顒勫矗閸屾瑧鐟㈤柨娑樿嫰閸欙繝宕ョ仦钘夌仭鐎点倗鍎ら崹婊勭椤掑倻娉曞┑鍌滄櫕濞堟垹鈧娉涘ú顖炲Υ閸屾凹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垫径澶岀煓缂備礁绉撮宥嗙▕閿熺媭妫戦柛蹇擃槺濞堟垿寮崶褏鎽熼柕鍡曠濞存﹢鎮ч崶椋庣婵炲棎鍨肩换瀣▔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濠碘€冲€歌ぐ鍌炴偝閻楀牊鏉烘繛宀€绮埀顑讲鍋撴担椋庣殤閻庡湱鍋為埀顑讲鍋撴担鐟拔楅柡鍫灡閳ь儸鍐┾枙闂佹寧鐟ラ幏浼存偋閸喐缍€闁哄倸缍婂ḿ浼存儍閸曨垱锛栧Λ鐗埫閿嬬▔瀹ュ牆顥屽ǎ鍥e墲娴煎懘鏁嶅畝鍐惧殲闁告瑥锕ュ鍌涚▔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Email闁挎稒鐡瑈travel666*163.com闁挎冻鎷�*闁衡偓闁稖绀婡闁挎冻鎷�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哄懎鈹塁P濠㈣鎷�2023016012闁告瑱鎷�-1